五大“锦囊”帮铸智慧之城
来源:中国电子政务网 更新时间:2015-09-14

 
 
智慧城市是集成各种最新科技。以深度融合为主线,最大限度地开发、整合、共享和利用各类城市信息资源,促进城市规划管理信息化、产业发展现代化、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社会管理精细化。城市的发展急需智慧化的经营管理,以达到“绿色、低碳、集约、高效、便捷”的可持续城市高级形态。


尽管当前城市已经逐步走向高端化,但如交通拥堵、资源浪费等城市通病依然存在,是什么阻碍了智慧城市的发展已然成为相关领域急需解决的一道难题。本文对行业内各方遇到的实际问题以及就问题所采取的解决方案做了细致整合,从多个维度来详解如何又快有好的发展智慧城市,十足干货贴,以飨读者。

加强智慧城市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一词最早用于工程技术行业,电子政务的顶层设计思想内涵主要是指电子政务总体规划的具体化,主旨在于运用系统论方法改善政府部门间各自为政、分兵把口导致的资源难以共享、信息难以互联互通的困顿局面,解决总体规划的实施问题。用于智慧城市,可规范现有混乱局面,加强顶层设计,科学建设。全面系统地规划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建设应该成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相互融合的一条有效路径,不仅要服务于城市居民,也应该能够服务于城镇和农村居民。

智慧城市建设应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日前出席“2015智慧制造国际会议”时,强调“中国制造2025”将主攻智慧制造,致力研发、生产智慧家电和服务机器人,在推动中国成为制造强国之余,打造中国智慧城市。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与城市建设、运行、管理、服务深度融合,正在引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智慧城市的建设将助推城市的国际化步伐,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并深刻影响和变革民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在智慧城市建设的大潮下,BAT互联网巨头已纷纷切入到相关领域,互联网巨头的资本实力以及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优势,将极大地促进智慧城市发展,进而给产业链相关公司带来机会。智慧城市建设涵盖智能交通、公共安全、数字城管、智慧医疗等细分市场。

智慧城市建设,一定要突破传统概念,应该基于互联网思维去规划和统筹建设。从逻辑上讲,这里的所谓互联网思维,与我们平常所讲的全国统一大市场类似。无论是基础设施、数据中心的建设,还是业务管理系统规划建设都应该坚持这样一种思维。与传统城市建设相比,智慧城市建设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充分应用以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二是以发展民生为重点。


建立综合协调机制

智慧城市建设涉及面非常广泛,包括信息通信产业管理、城市交通、医疗卫生、教育、社区管理服务等诸多领域,因而必须建立一个综合统筹机制去协调推进。但是,目前我国尚未建立一个综合、统一有效的机制去统筹智慧城市建设。从地方的智慧城市规划来看最初主要是信息化主管部门主导,但是最近在一些地方,城市规划建设部门也开始规划建设“智慧城市”,最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就在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从内容来看,信息化主管部门主导的好处在于,智慧城市建设能够有效地整合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将现有的信息化管理资源融入其中,不足之处是信息化应用难以落实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具体业务项目上,而城市规划建设部门主导的优劣势则正好与此相反。实际上,任何一个单一部门所主导的智慧城市建设都会面临诸多缺陷,必须建立一种能够综合协调各方业务内容并实现资源共享的智慧城市建设机制。在当前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发挥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的作用,通过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颁布有关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并设立智慧城市建设管理办公室,定期或不定期地就相关问题举行跨部门协调会议,解决项目建设、业务协同与资源共享问题。

建立健全信息网络安全机制和体系

信息安全是智慧城市的基石,智慧城市建设是信息社会系统工程,网络与信息安全是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基石.智慧城市发展尽管也面临着各种亟待解决的问题,要从法律法规、组织管理、制度建设、产业发展、新技术应用等构建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才能确保安全的智慧城市健康持续发展,信息网络安全机制是建设智慧城市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是一个绝对不允许忽视的问题。信息安全问题就像是一场阵地战,要层层防御,技术要做到能识别风险,而管理策略更加是核心,需要清楚前端、数据交换以及核心层面要如何防御,就像阵地战中的第一道防线、第二道防线,从实施来看,就是要确保“硬保障”和“软保障”:所谓“硬保障”就是确保智慧城市建设的网络设施与装备的绝对可靠,建立一种“可信可靠连接网络”;所谓“软保障”就是要确保业务系统、基础数据库的绝对安全可靠。

加强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

只有解决法律法规层面的障碍与认识,才能从源头上落实基站规划落地最根本的问题,从而明确智慧城市社会功能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