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政务外网:新时期政务外网发展思路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网 更新时间:2015-09-27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发展阶段转换和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时期。一方面,世界经济正处于深度调整之中,复苏动力不足,地缘政治影响加重,不确定因素增多,国际环境复杂严峻;另一方面,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还在加大,发展中深层次矛盾凸显,虽然2015年上半年成功稳住了7%的增速关口,但下半年及今后几年困难依然很多,中国经济在一定时期内都将处于新常态发展阶段。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发展阶段转换和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时期。一方面,世界经济正处于深度调整之中,复苏动力不足,地缘政治影响加重,不确定因素增多,国际环境复杂严峻;另一方面,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还在加大,发展中深层次矛盾凸显,虽然2015年上半年成功稳住了7%的增速关口,但下半年及今后几年困难依然很多,中国经济在一定时期内都将处于新常态发展阶段。
  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战略,要求“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这表明,互联网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地位已得到国家层面的高度认可,互联网所代表的新兴科技力量将成为中国重要的经济新引擎,对于未来GDP的增长和产业升级发挥重要的拉动作用,中国将全面步入“互联网+”时代。

  (一)近年来中国互联网行业蓬勃发展

  自1994年正式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中国互联网产业已经经过了20余年的发展。在经历了门户时代、搜索/社交时代并进入大互联时代后,近年来中国在互联网技术、产业、应用以及跨界融合等方面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一方面,中国的互联网企业、产业应用规模已在世界上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2014年9月,阿里巴巴正式登陆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首日总市值达到2314亿美元,在全球IT互联网企业中仅次于苹果、谷歌、微软,位列第四位。在全球10大互联网公司中,中国占据4家,分别是阿里巴巴、腾讯、百度和京东,全球前30家互联网公司中,中国企业占据40%以上。同时,互联网行业也受到了投融资界的高度关注,2014年国内互联网融资额超千亿元,“人傻、钱多”已成为互联网行业的代名词。另一方面,互联网正加速跨界融合,各行各业的互联网化趋势明显。互联网不仅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交流、购物、娱乐、教育、医疗等方式,同时还渗透到传统行业中,近年来激发出了诸如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等新业态,并开始向第二产业转移。

  (二)互联网战略地位日益提升,国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2014年11月,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中国的浙江乌镇召开,习近平主席向大会致贺词,提出了“变革、互联、安全、惠民、合作”的核心思想,强调“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力推动着社会发展”。李克强总理在会议期间的中外代表座谈会上,提出“互联网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通过创客、众筹、众包等新方式……对接众多创业投资,引爆无限创意创造”。这些反映出政府和国家领导人对互联网发展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以及对互联网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认可。

  根据《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有关工作部署,国家发改委与工信部、财政部、网信办等10部门联合制定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并于2015年7月1日正式印发。《意见》提出了“互联网+”创业创新、协同制造、现代农业、智慧能源、普惠金融、益民服务、高效物流、电子商务、便捷交通、绿色生态、人工智能等11项重点行动。与此同时,有关部门已印发了智能电网、互联网+招标采购、互联网金融等细化指导意见,其他行业的实施行动计划也将于近期陆续发布,国家将加大全方位支持力度,推动互联网与各个领域的深入融合和创新发展。

  二、“互联网+”给中国电子政务带来全新转变

  (一)“互联网+”的核心理念与典型特征

  “互联网+”即“互联网+传统行业”,是利用互联网平台,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实现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在新的领域创造出新的业态。“互联网+”更是一种全新理念,它不仅仅是互联网移动了、泛在了、应用于某个传统行业了,更加入了无所不在的计算、数据、知识,造就了无所不在的创新,并为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营造极其适宜的空间和成长的环境。具体来说,“互联网+”呈现出“用户至上”“跨界融合”“开放共享”“线上线下相结合O2O”“平台生态”“去中心化”“商业模式创新(即‘羊毛出在牛身上’)”等七大典型特征。

  (二)“互联网+”给中国电子政务带来全新转变

  当前,中国正处于全面推进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国的重要时期,电子政务将成为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手段。借助于“互联网+”的全新理念,电子政务将会更加注重协同共享、开放透明和便民利民,发生全方位的转变。

  ⒈用户至上,推进“互联网+”益民服务

  电子政务将由过去政府业务办公、履行职能的支撑工具向助力服务型政府建设转变,将更加强调便民利民,更加注重基本公共服务的普惠化,支撑简政放权,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有效破解“证明你妈是你妈”的尴尬。

  ⒉跨界融合,政务服务互联网化

  电子政务将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利用互联网平台和微信、微博、政务APP等手段,实现网上办事、在线服务以及各种便捷应用。

  ⒊开放共享,助力“开放政府”建设

  推动公共服务创新供给和信息资源开放共享,打破“电子篱笆”“玻璃门”的束缚,首先在部门间进行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进而面向全社会和公众开放,“让数据多跑路、让百姓少跑腿”。同时,也将促进政务大数据的深度开发利用。

  ⒋线上线下相结合,开展O2O政务服务

  推广政务服务大厅、一窗受理、一站式审批,并与网上办事系统、政务APP、政务微信微博等线上应用相结合,解决“最后一公里”难题,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电子政务新常态。

  ⒌注重平台化发展,建立电子政务“大生态”

  构建面向社会公众和各级政务部门、公务人员,包含基础设施集约化云平台、各类政务信息化应用和移动应用、信息资源大数据的电子政务“大生态”。

  ⒍去中心化、扁平化、多元化,促进政府公众共同参与

  改变以政府为中心的传统模式,更加注重政府与公众的共同参与。创新“政务入口”方式,为公众参与社会管理、重大民生议题讨论提供了新渠道,为密切政府与民众的关系提供了新桥梁。

  ⒎借鉴互联网创新商业模式,探索电子政务建设和运营的新模式

  互联网的“羊毛出在牛身上,熊来买单”的经典案例,展现了“整合资源、实现价值最大化”的创新商业模式。受此启示,未来电子政务建设和运营将探索创新采用政企合作、PPP模式、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等,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减小社会主体投资风险,形成多赢局面。

  三、“互联网+”时代政务外网的发展思路

  国家电子政务外网是按照中办发〔2002〕17号文件和〔2006〕18号文件要求建设的中国电子政务重要公共基础设施,是服务于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和检察院等政务部门,满足其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需要的政务公用网络。政务外网支持跨地区、跨部门的业务应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以及不需在政务内网上运行的业务。政务外网由中央政务外网和地方政务外网组成,与互联网逻辑隔离。中央政务外网建设工作于2005年正式启动,由国家信息中心承担,2009年12月通过竣工验收。截至2015年5月,政务外网的省级、地市级、县级、乡镇街道覆盖率分别已达到100%、94.3%、83.5%和33.6%,中央层面已有115家中央政务部门及相关单位接入到政务外网中;同时,政务外网承载了国家应急平台、金安工程、金审工程、国家人口库先导工程、12358价格举报等重大全国性业务系统共计35个,运行中央部委间横向业务系统9个,此外金审三期、国家法人库、安全生产监管信息化工程等17个国家重大项目都已明确将依托政务外网开展建设。

  与此同时,政务外网仍然存在着网络覆盖不全面、深化应用不足、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作用不明显、面向公众的公共服务能力亟待提高等种种问题。目前,政务外网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已获得批复,正在抓紧进行初步设计,建设工作即将启动。在当前阶段,更需要借助“互联网+”理念和思维,探索“互联网+”政务外网发展新思路,全面支撑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的新动向和新转变。

  (一)用户至上,注重用户体验,提高政务外网的“粘度”

  面向政务部门用户,一方面立足服务,为各级政务部门提供“云、管、端”一体化的综合服务;另一方面,注重“粉丝”效应,提供公共应用、数据交换、信息资源共享等增值服务,提升政务外网的用户体验。面向社会公众用户,提供无处不在的网络接入,向公众、企业提供各种便捷化的政务和公共服务应用。

  (二)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政务外网平台化发展

  首先,改变政务外网传统的端到端建设模式,整合链接中央、省、地市三级政务外网骨干网络和数据中心,融合云计算、IPv6等新一代IT技术,构建“云、网、端”一体化的政务外网平台生态。

  其次,引入互联网“去中心化”的全新理念,打造扁平化、网状化的政务外网全新构架,减少中间层级,便于拓展扩充,有效支撑全国性的大型业务应用。

  最后,提供多样化的公共应用云服务,如目前政务外网已尝试开放了云安全邮件、云表单、云微门户等SaaS服务;同时探索提供IaaS、PaaS服务模式,减轻政务部门的基础设施投入和系统运维等方面的压力。

  (三)推动政务外网与互联网安全可控地融合

  打造政务外网统一互联网出口、互联网数据中心以及跨网安全接入和数据交换平台,在实现政务外网对部委的横向联通和与地方的纵向贯通的同时,强化“开放行为、保护数据”,加速政务外网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安全、可控地融合,支撑更多的政务应用和数据开放到互联网中,面向社会和公众开放。

  (四)借助互联网等手段,实现对政务部门、公众的全面覆盖

  对于面向公众的政务服务,考虑直接将应用系统Web端外移至互联网数据中心或开通政务APP,社会公众可通过互联网或移动智能终端直接进行访问。对于区县、乡镇和不具备专线接入条件的政务单位,推广通过VPN技术在互联网上搭建加密通道,并结合数字证书的身份认证安全接入到政务外网的方式,解决政务外网“最后一公里”接入的难题。

  (五)打造公共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支撑部门间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

  通过国家法人和信用等政务外网公共数据交换平台的建设,实现基本具备跨部门集约化数据交换共享服务能力。未来,将支撑起越来越多的跨部门、跨地区、跨层级的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并探索利用大数据分析和挖掘等技术,一方面进一步深化国家基础信息资源的社会化综合开发利用,另一方面打造政府数据收集的“第二轨”,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六)承载面向社会公众的跨部门、跨地区公共服务应用,探索政务服务O2O模式

  通过政务外网构建的“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信息高速公路”,承载面向社会公众的跨部门、跨地区的公共服务应用。例如,目前正在建设的“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一方面通过投资项目审批、核准、备案的全流程网上办理,使得办事过程全透明、可核查,有效支撑全程监督监察,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另一方面,还与各部门、地方实体政务服务大厅进行对接,为办事企业、公众提供更多的便利。这正是探索政务服务O2O新模式的积极有益尝试,后续政务外网还将更多地承载起类似的公共服务应用。

  (七)创新政务外网建设和运营模式

  2015年6月1日,“信息中国”网站正式开通上线,该网站的建设及运营采取了一种创新的模式,即国家发改委和人民银行负责业务指导、国家信息中心作为网站主办单位、百度公司负责网站建设和运维支持,有效实现了多赢的局面。政务外网未来发展将借鉴这一方式,创新政务外网云平台建设和运行模式,采用目前正在推广的PPP模式,与企业合作共建,并探索以购买服务的形式向政务部门和企业单位提供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