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目前从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到二三线城市都在积极推进智慧社区建设,但不可否认的是国内的智慧社区建设尚处在探索阶段,仍有许多问题亟须解决。
智慧社区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细胞,直接关系到市民的生活起居、居家养老等相关事宜的便捷度和舒适度,成为处于快餐式和分散化生活状态的社区市民在安全和便捷生活方面产生的新需求。目前,从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到二三线城市都在积极推进智慧社区建设。那么,何为智慧社区?如何建设?目前进展如何?对此,本文特别分析如下:
▌ “互联网+”助力智慧社区建设
智慧社区是指利用信息技术整合社区资源,实现社区服务与管理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互动化和协同化,解决当前社区发展所面临的一些问题,例如社区养老、居民健康管理、交通拥挤、资源浪费等,从而为公众提供更高效、更便捷的服务。
自上世纪90年代民政部提出“社区建设”到日前的“智慧社区试点建设”,我国的社区治理已从过去单一的人口管理和民政服务发展为集便民工程、社区监管、社区安防、民主自治和社区公益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为了有效整合各方资源,提高服务质量,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已成为现代化社区治理的重要标志。
尤其在“互联网+环境”下,智慧社区的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思路,将线上线下资源整合在一起,打通最后一公里,为社区居民提供高效便捷的社区020综合信息服务。智慧社区是为了完善生活场景,解决复合型的需求。智慧社区项目需要做到,让政府职能部门管理更高效,让提供本地化服务的企业响应更迅速、服务标准更统一,让社区的用户生活更便捷、更人性化。
▌ 智慧社区发展面临的困境
虽然,目前从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到二三线城市都在积极推进智慧社区建设,但不可否认的是国内的智慧社区建设尚处在探索阶段,仍有许多问题亟须解决。
首先,因为目前涉足智慧社区的品牌和企业较多,其各自采用的产品技术又不尽相同,造成造成整体规划和信息化标准的缺失,系统重复建设,数据重复录入。因此各系统未能有效整合,网络无法互通、数据无法共享,导致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壁垒现象严重,对后期智慧应用的开发造成极大的障碍;
其次是缺乏成功的智慧服务、应用的商业盈利模式,这也是最核心的问题。社区应充分挖掘智慧社区服务的商业模式,引入市场因素,将某些社区应用技术或者系统培育成产业链,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大多数智慧社区建设依然是依靠地方政府行政权力,单一地解决政府的管理需求或者数据采集需求,只是整个综合需求中的一个小子集,甚至只是一个项。这种自上而下的方式,依靠政府的补贴资金,不和市场化道路相结合,不能完成自身的造血功能的模式是行将不远的。社区服务生态圈建立不起来,碎片化的方式是永远不会真正解决用户复合型的真实需求。
▌ 智慧社区应如何建设?
据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博士孙轩介绍,智慧社区应从四方面推进:
第一,社区的信息化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每个社区都应当成为一个小型的信息中心。一方面,社区需要通过一套多层次、可交互的电子政务系统,向上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进行无缝衔接,向下为居民提供网上预约和网上业务办理服务;另一方面,根据居住群体的实际年龄和职业特点,社区应该在内部构建一个灵活、多样的信息交流平台,为居民提供实时的信息播报服务,并促进邻里有效沟通;同时,社区还可以整合周边的餐饮、购物、医疗和休闲娱乐信息,为居民提供一站式的民生服务。
第二,社区的数字化管理应得到充分重视。除了传统的“无纸化办公”,随着综合治理工作的开展,居住环境管理也成为社区治理的重要内容。为了满足社区监管和安防的需要,应以GIS平台为载体,借助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对物业安装在居住小区内的众多静态摄像头和社区网格管理员收集的动态信息进行有效整合,实现社区管理无死角,公共设施数字可控,居住环境整洁优美。
第三,社区的智能化应用仍有待探索。在信息化、数字化的基础上,为居民提供更加贴心的全方位、个性化服务,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区认同感是智慧社区建设的最终目标。该方面的应用探索绝不是简单的技术升级,而是要将公共管理、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等多领域专业知识与数学统计、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相结合,建立包括行为分析、需求预测、服务推荐在内的全新服务体系。
第四,政府还应建立有效的创新机制。在规范智慧社区建设的同时,要留给每个社区一定的创造空间,避免“千区一面”的现象。例如:部分社区服务功能,可考虑引入私人组织或公司企业进行投资、管理,通过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提高社区的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