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中院:依托信息化推动现代化
来源:中国法院报 更新时间:2015-09-29

 记者 闫继勇 本报通讯员 曲振涛 郑雨潇 
     “互联网+”时代,信息化建设在人民法院工作中具有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重要地位。山东省烟台市中级人民法院深刻把握“互联网+”时代特征,始终坚持信息化服务人民群众、服务审判执行、服务司法管理的职能定位,积极构建网络全互联、业务广覆盖、数据大集中、资源共享用的信息化大格局,向科技要公正、要效率、要能力,有效提升法院工作水平和司法公信力。

    远距离提供近服务:不用面对面也能心贴心

    8月1日,烟台市莱山区市民赵某收到一条手机短信:“赵先生,你的(2015)烟民四终字第×××号案件将于8月4日15∶00在市中级人民法院第××审判庭开庭审理……”合议庭成员、必备资料、注意事项等一目了然。8月4日下午5时,开完庭出来的赵某对记者感慨道:“最近工作忙,差点儿忘了这事,要不是烟台中院提前发了短信,我可能已经出差了……之前立案、送达什么的都有短信提醒,平时还可以自己上网查案件进展,确实很方便啊!”赵某的经历,正是烟台中院通过数字化服务方便群众诉讼的生动体现。

    自2014年初开始,每起案件在烟台中院立案时都会分配一个特有的查询密码,当事人可登录该院门户网站和官方微信,输入该密码后查询案件办理进度。同时,烟台中院会通过短信服务平台,自动提示送达、开庭、结案等关键节点,让当事人实时掌握案件进展。

    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司法需求,烟台中院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推出了让司法服务更有针对性、更具人性化,切实减轻人民群众诉累的一系列举措。依托法院内网和远程电子签章系统,全市所有人民法庭均实现直接立案和法律文书立等可取,立案难、盖章难等老大难问题一揽子解决;远程视频便民服务系统具备视频接访、法律咨询、判后答疑等功能,群众可以与法官在线实时交流,避免了往返奔波之苦;在今年初开通的律师服务平台上,广大律师可以凭执业证号和密码进行登录,办理网上提交、申请、查询、留言等7大类25项业务,经过内外网数据交换,连接到两级法院和每位法官;通过诉讼服务大厅设立的便民服务数字化终端,当事人只要刷下身份证,就能够自主办理联系法官、查阅卷宗、打印文书等业务,因方便实用而广受好评。

    小创新发挥大功用:培训效果办案效率双提升

    以往,对烟台中院教育培训处的工作人员来说,组织一场全市规模的培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联系授课老师,安排参训学员,常常要忙得团团转。对部分基层法院和人民法庭的干警而言,由于距离院机关较远,参加培训往返耗费时间较长,工学矛盾也不容忽视。随着全市法院第一期“法e通大讲堂”开课,这些困扰已然成为历史。

    大讲堂每周五下午在烟台中院视频会议室举行,由优秀法官根据干警需要进行专题授课,依托联通全市法院和人民法庭的远程视频会议系统,参加培训的基层法院和人民法庭法官在当地就可以收看收听讲座,与授课人讨论交流,不用再长途跋涉,参训成本大大降低。

    其实,“法e通大讲堂”只是“法e通”网络法官学院的标志性栏目之一。今年以来,烟台中院高度重视信息化在教育培训中的应用,打造“云端”学习资料馆,搭建开放、兼容、共享的网络培训平台,切实解决一线法官参训少、工学矛盾突出、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等实际问题,实现全市法院一体化培训、自主化选学。同时,成立“法e通”法官微学院和微沙龙,开设精神之钙、裁判要旨、办案心经、实务聚焦等板块,邀请专家、学者、教授加入,每天向干警手机推送典型案例、专家讲评、司法经验,帮助干警突破时空限制,随时随地探讨交流,实现网络化、移动化学习。这种由面到点、个性订制的教育培训,极大激发了干警的学习积极性。“今后,我们将继续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干警传公正司法之道、授执法办案之业、解法律适用之惑,力求做到按需培训、精准培训、及时培训。”说起“信息化+教育培训”的工作模式,烟台中院教育培训处处长张玉涛信心十足。

    除了内部挖潜,烟台中院在外部助力方面也没少下功夫,信息技术对审判工作的支撑领域不断拓展,为解放审判生产力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该院民四庭法官刘腾是全院出了名的办案能手,近年来,年均结案始终保持在170至180件。优秀的工作成绩自然离不开背后的辛勤劳动,刚写完裁判文书,来不及校对就要开庭,或者刚办完申请鉴定手续,就急着出门送达文书,都是过去经常面对的局面。而现在,他有了几个能干的小助手——一站式文书制作平台,在同一界面下自动生成模板、自动抓取信息、自动校对处理,实现文书起草和纠错发布系统无缝衔接;一键通鉴定、评估、拍卖、公告工作平台,自动确定并扣除审限;一条龙送达工作平台,实现邮寄送达、电子送达和直接送达多样操作,大大提高了送达效率……总而言之,就是通过系统集成促使信息高度整合、资源共享共用,让法官办案由繁到简,切实减少工作量。说起“三个平台”,刘腾感慨良多:“在法院工作十多年了,以前,裁判文书要一个字一个字地敲,送达要一趟一趟地跑,现在只要点几下鼠标就能实现,真是省时又省力。要是没有这些智能高效的小助手,每年这么多案子,我根本结不完。”

    云数据锻造精管理:从粗放分散到精细集约

    烟台中院立案庭法官王丽芬常年从事二审立案工作,上诉卷宗移送不规范一直是一个让她备受困扰的难题。“以前,当事人上不上诉只有主审法官自己知道,一审法院立案庭工作人员心里也是笔糊涂账。有时候法官拖着不交卷,要催好几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烟台中院自主开发、建立了上诉管理平台,对上诉案件的送卷、退卷等环节进行可视化管理。一审案件信息自动转换生成二审立案信息,二审裁判结果自动反馈一审法院,实现案件信息的交互共享,提高了立案效率,规范了上诉案卷流转。

    据统计,该平台投入使用以来,全市法院案卷平均移送时间缩短15天。“在这个平台上,每一个环节都在监管之下,不管是主审法官还是立案法官,都不可能压着卷宗,我也不用一个个案子重新录入立案信息,真方便啊!”王丽芬说。

    可视化管理并不是上诉案件才能享受到的“特别待遇”。事实上,烟台中院对每一起案件,从最初的立案信息录入到最终的裁判文书上网,均通过审判流程管理系统进行可视管理、跟踪问效,全面掌控审判工作的各个环节,对关键节点作出智能自动提示、预警,确保审判权运行全程留痕可追溯。2013年12月,烟台中院信息集控管理中心建成,对全市239个科技法庭和诉讼服务中心、接待室、阅卷室等场所实施全方位监控、千里眼巡视、无缝隙监察,对不规范行为进行画面抓取,从根本上改变“看不见、摸不着、说不清、管不住”的状况,彻底消除管理盲区,确保司法管理和监督的网络越织越密。

    同时,信息化在科学决策中也是大有作为。烟台中院不断加强司法管理与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融合,开通“多媒体卷宗查询系统”,有效挂接、集中存储电子卷宗、庭审资料等文字、图片、音视频数据,已建立电子卷宗26万余件,庭审录像8万余件。建成数据智能分析平台,以51张固定报表的形式,实时调取全市法院、内设部门及法官历年工作情况,汇总分析各类案件审判态势,在海量数据中总结规律、发现问题,为科学决策、业绩考核提供了扎实依据,促使审判管理向精细化和集约化方向持续发展。

    新媒体助力微公开:架起群众与法院之间的新桥梁

    从8∶00到18∶30,话题阅读量半天突破30万次,总量达83.4万次,1865名网友直接参与讨论,位居全国社会类话题排行榜第22位……这颇为惊人的成绩,都是烟台中院官方微博公正烟台在同一场活动中的收获:9月11日,公正烟台微博首次启动“烟台法官的一天”微直播活动,走近第十三届“烟台十大杰出青年”候选人、烟台市芝罘区人民法院法官邹艳,用独家视角全程展现邹艳一天的工作情况,与广大网友分享基层法官的苦与乐,让人民群众足不出户便能深切感受到法官的风采。直播当天,共发布56条微博、80张图片,多家媒体全程跟进报道,引发广泛关注,社会反响强烈。

    这就是新媒体的力量。近年来,烟台中院充分利用新媒体即时互动、实时参与的优势,开通由官方微博、官方微信、法院门户网站和网上公正热线共同组成的“两微两网”,在当事人、社会公众与人民法院之间搭建起司法公开、便民服务和交流互动“三位一体”的有效平台。内容上,突出贴近群众,将专业法律知识转化为通俗化、故事化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内容,设置《以案说法》《新法速递》《普法讲堂》等栏目,受到了广大网友欢迎。形式上,突出灵活多样,力求简明扼要、图文并茂,全方位展示审判执行各项工作,让人民群众触动指尖即可了解法院工作。互动上,突出及时有效,把握回应问题要“快”、解决问题要“诚”的工作要求,建立网上受理流转、网下审查办理、网上反馈答复的工作机制,共答复“网上公正热线”留言6244条,回复率达100%。

    信息化时代,新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毋庸置疑。时至今日,“两微两网”已经成为弘扬法治精神的重要窗口、沟通民意的坚固桥梁。2014年和2015年,烟台中院连续两年获得光明网“新媒体应用十佳”荣誉称号,公正烟台微博进入全国中级法院政务微博20强,4次登上人民网政务微博办实事排行榜,先后获评“回复最温情”“网友点赞最多”“最佳回复”账号,建立了独树一帜的新媒体运营品牌,让人民群众更加直接地监督司法活动,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在了解的基础上增进理解,在互动的过程中赢得信任。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强化互联网思维,革新工作理念,更新工作方式,着力推进网络法院、阳光法院、智能法院建设,积极打造法院信息化3.0版,进一步促进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烟台中院院长尹佐海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