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蓝色跨越:“互联网+”琴岛露峥嵘
来源:青岛日报 更新时间:2015-09-30
服务蓝色跨越:“互联网+”琴岛露峥嵘
——青岛市统计局局长李刚访谈录
■ 本报记者  王前海  魏岗/文
 
访谈背景
    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响亮地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引发了全国范围的“互联网+”热潮。
    青岛市统计局紧随时代步伐,促进互联网与统计工作广泛深度融合,打造了由“数据青岛”、“亿元投资项目监测”、“招商引资”、“掌上市情”四大平台所组成的信息化统计服务新体系,形成了系统全面的青岛“互联网+”统计服务新模式,为青岛的“蓝色跨越”发挥着重大作用。
    9月8日,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郑京平一行赴青岛统计局,就信息化建设情况进行专题调研。本报记者随同采访。次日,记者来到李刚局长办公室,就“互联网+”统计生产、统计服务、统计管理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个性化的交流与探讨。
与互联网融合之路:
“四大平台”次第花开
    记者:李局长,感谢您抽出宝贵的时间接受记者专访。来青岛之前,记者就知道贵局的“互联网+”搞得风生水起。昨天(9月8日)下午,郑京平副局长一行,在省统计局局长潘振文、国家统计局山东调查总队总队长刘同星的陪同下,专门来到这里调研你们的信息化建设,并观看了“亿元以上新开工投资项目统计监测平台”、“数据青岛”和“掌上市情”三大平台的功能演示。你们的“三大平台”引起了记者的深厚兴趣。
    李刚:感谢贵报对青岛统计的关注与厚爱。为了促进青岛统计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近年来,我们先后探索建设了“四大平台”,目的是引领青岛统计系统向“互联网+”统计服务新模式迈进,使现代化服务型统计建设更好地适应大数据、云计算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促使信息和数据的充分流动、全面共享,从而构建统计服务决策、服务管理、服务社会民生的新体系。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只向京平副局长一行演示了其中的三个平台。
    记者:原来如此。京平副局长是专家,看一眼就明白了。记者是外行,虽然现场看演示觉得比较神,但不能融会贯通,滴水见海。所以还想请您花点时间,具体介绍一下这“四大平台”。
    李刚:好。我们先从“数据青岛”开始吧。“数据青岛”,全称是“青岛市综合数据信息平台”。依托全市电子政务云平台,整合了全市相关经济、社会管理部门的200余张报表,涵盖了全市GDP及三次产业、投资、消费、财税、金融、就业、社保、外资、外贸、特色园区建设以及全市重点工作进展情况等1600多项指标,对全市近50余个部门,近500个个人用户进行了平台使用授权。目前,数据库已加载2006年以来各类数据近40余万笔,并按每月4000笔的增量不断扩充。可以说,它是全国首个集数据“交换、管理、发布、查询、应用”五位一体的综合性数据信息服务平台。
    记者: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怎么想起来搞这么一个大动作?
    李刚:2012年,青岛市政府提出了“整合全市综合数据信息统一报送”的新要求。之前数据都是由各个局分别报送市委市政府,数据多而乱。通过平台建设,规范了部门统计数据信息的统一管理,进一步理顺了政府统计和部门统计的关系,实现了全市综合数据信息在向市委、市政府报送和在部门之间交流过程中的统一时间、统一表式、统一渠道的“三统一”管理模式,开创了统计综合管理应用的先河,打破了部门数据壁垒,实现了数据共享。在数据管理、决策咨询、科学考核、统计服务四个方面实现了创新和突破。
    记者:整合部门统计数据,实现“三统一”管理,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你们是如何做到的?
    李刚:首先我们局把主要数据情况先录入,保证平台运行通畅,得到了各主要部门认可;其次青岛市委市政府非常支持该项工作,并下发了文件,形成督查机制,规定了哪些部门需要报送、报送哪些数据、报送的时间,以此来保障相关各局按时、按质给统计局报送,其实就是市政府代替我们进行督查,文件一下达,督查室每月就要进行督查。打个比方:我画了一个圈,让他们都进来,然后我把这圈一关门,用市政府的督查力度来管理这37个部门。平台的关键地方就在于报送情况,各部门在数据报送完后,例如,发改委7张报表,每张报表规定在每月10日之前报送,一报送完后就会自动转入报送情况,表示数据报送成功,实际就是软办法硬措施,一旦领导要追问,比如:平台上财政或税务数据都没有,督查室就可以上报送情况里查询。
    记者:市政府督查哪些情况?
    李刚:政府文件规定的都要督查。
    记者:那督查室查不查数据的真实性?
    李刚:真实性还是由我们各个业务处室负责,督查室主要是保障平台初期阶段各部门与统计局的配合,运行阶段和我们一起培训,平时管理由我们负责。设下报送情况,就是为了方便督查室进行查询,实现双层管理模式。
    记者:“数据青岛”建成之后,社会反响如何?
    李刚:2013年4月8日平台刚开通,市委书记李群来调研过,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他很年轻,对比较超前的东西很关注,他觉得非常好。从1979年青岛统计局成立到2013年,34年的时间,历界市委书记没有来局里正式调研过,此次调研的意义重大。
    经有关权威门部认证,“数据青岛”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荣获2013年度全市政府系统创新工作优秀奖,在2013全省首届统计工作创新奖评比中荣获第一名。
    记者:时间关系,请您简略介绍一下另外三个平台。
    李刚: “亿元以上新开工投资项目统计监测平台”,是我局依托青岛市电子政务网自行定制开发的,以亿元以上新开工投资项目实时监测为主要内容的统计监测服务平台。平台以青岛市政务地理信息系统为载体,以 “图表结合、影像并茂、动静相宜、丰富翔实”为目标,通过电子政务内网实现数据、照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加载,以个性化的展现形式直接推送到市、区(市)两级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以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的桌面上,满足党政领导对新开大项目在线跟踪监测、直观查询查阅、科学评价对比、督促推进建设 “四位一体”的管理要求。
    “青岛市招商引资工作平台”,是在青岛市“686”电子政务技术体系之上,以招商引资项目信息资源为基础,以招商引资应用为目标,以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管理机制为手段,建成的一个起点高、容量大、功能强、更新快、信息丰富、安全可靠的综合性招商引资工作管理平台。主要内容是招商引资“一站、一库、一平台”。“一站”指的是青岛市统一的招商引资网站,主要用于招商引资的宣传、项目推介和对投资者的服务工作。 “一库”指的是招商引资数据资源库,包含投资环境、政策法规、经济发展和城市规划等数据的招商引资基础信息库、投资方数据库、招商引资项目库、产业分布数据库、地理信息资源数据库和企业资料数据库。“一平台”指的是青岛市招商引资工作管理平台,主要用于招商项目的跟踪管理、招商目标的督查考核。
“掌上市情——青岛市综合信息移动服务平台”,是在“数据青岛”平台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新建设完成的山东省首个综合信息移动服务平台。平台于2014年9月“全国统计开放日”当天正式上线发布,同时入驻青岛报业集团的“掌上青岛”移动客户端,并共同拥有了50多万在线用户。主要功能为数据查询,用户利用手机通过二维码一次性扫描,随时随地可享有查询青岛市“十一五”以来,包括工业、商贸、物价、消费、房地产等12个栏目近百个主要经济民生指标的总量和增速数据的权限。开创了统计工作通过移动终端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的先河,是青岛市践行群众路线活动要求的重大举措。
    记者:这三个平台的社会反响又是怎样的?
    李刚:“亿元以上项目监测平台”被评为2012年度青岛市政府系统改革创新工作提名案例、2012年度“全市机关特色创新奖”、获得2013年度山东省统计科研优秀成果信息化成果类一等奖,为统计改革发展提供了创新性的经验。“掌上市情”2014年被中国社科院评为中国特色政府网站“在线服务创新奖”,被中国互联网协会举办的2014年中国互联网大会评为“移动互联网最具潜力平台(政务类)”。
探索利用“四大平台”
创新统计服务模式
    记者:京平副局长调研后有什么评介?
    李刚:京平副局长认为,青岛局自主研发打造的“三大平台”,发挥了“新常态”下统计部门服务政府、服务社会的创新成效,信息化建设做得很好,走在了全国统计系统的前列。特别是通过平台把项目实际开工情况和部门数据进行统一整合、直接推送到领导桌面的服务理念、服务模式和服务效果非常好、富有成效。
    就统计信息化建设今后的努力方向, 京平副局长也提出了明确要求。他指出,统计信息化建设要时刻突出“安全、高效”两个着力点,通过再造统计数据生产、统计政务管理两个流程,打造原始数据库、工作数据库、综合数据库、应用数据库“四库”有效衔接的工作模式,有效提高统计数据生产效率,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提升统计服务水平。
    记者:看来,京平副局长调研的对象是信息化,而落脚点重在服务。请问,青岛局如何挖掘利用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实现强化统计服务、创新统计服务的目标?
    李刚:“互联网+”统计数据生产模式的创新发展,为统计监测体系的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们力求依托完善的网络以及“数据青岛”等平台的有效契合,助推监测领域产生质的飞跃。近几年,先后建立起30余个由“互联网+”承载搭建的统计监测体系,在构建现代化服务型统计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
    记者:30余个统计监测体系?工作量不小啊。重点在哪些方面进行监测与服务?
    李刚:一是依托“互联网+”平台,适时监测青岛“转调创”成果。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战略决策部署,先后建立起“十条工业千亿级产业链”、“十个千万平米”工程建设、现代农业十大重点工程、蓝色硅谷投资发展、高端制造业等统计监测体系,为同步反映青岛“转调创”成果提供了坚实的统计保障。同时,今年为准确及时反映全市组织开展的“调结构稳增长抓落实现场推进活动”,还创新建立了“调稳抓”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涉及9个服务办公室和各区市,共41个指标,主要突出工业、服务业、科技产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贸流通业、金融业、财源建设、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指标。目前,“调稳抓”评价指标体系,已被列为市政府“调结构稳增长抓落实现场推进活动”联席会议办公室重要通报内容,有力促进了全市重点工作的推进。
    二是依托“互联网+”平台,突出针对青岛区域发展特色的服务。为准确反映青岛蓝色经济发展特点,我们依托“互联网+”平台,先后建立了蓝色经济及海洋产业统计调查制度、蓝色粮仓统计监测制度。形成了蓝色经济、海洋经济、海洋产业三个层次的较为完整的统计框架体系;实现了对水产良种繁育、水产冷链物流、远洋渔业生产、水产健康养殖等推进情况同步监测,为夯实蓝色粮仓建设基础,加快转变渔业发展方式提供了良好的统计服务。
    三是依托“互联网+”平台,全面反映青岛民生改善状况。与人社、城乡建设、农委等相关部门联合,就全市适龄劳动力就业失业、农民迁入新房、农民增收和居住条件改善、棚户区改造、人才引进和流动等社会民生推进情况进行统计监测,建立了市政府重点督查事项逐月统计报告制度,开创了部门联合、辅助决策的新局面。另外,今年还建立了非政府投资建设的教育事业、医疗卫生、养老保障、文化事业、旅游设施共5个领域,计划总投资1000万元及以上的新建和续建项目投资建设情况的“非政府投资社会事业项目统计制度”,为市委市政府掌握社会力量投资社会民生项目的推进情况,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
    记者:仅是听您简单介绍,记者就觉得你们的统计服务像海洋一样广阔。“四大平台”建成之后,有没有让市县领导的工作方式产生改变?
    李刚:有啊,就以“亿元以上新开工投资项目统计监测平台”为例。现在每个月市委书记、市长必须看,市委、市政府每个月必须通报给12个区、市的书记和区长。平台上可以看到各个区、市的亿元以上项目动态,市委领导可以准确看到各区、市发展情况,各区、市也形成了对比,能互相了解对方的项目发展情况,通过项目来促各区、市发展,起到了“比、学、赶、帮、超”的作用。
    记者:以什么形式通报?通报什么内容?
    李刚:通过纸质文件下发,所有的市领导,区、市的书记、区长都能看到,形成正式的政府文件形式,突出了其重要性。每个月统计局参照该月的监测情况进行分析,特别是对上月排名靠前的几个区市,哪个降了、总投资低了、项目少了,都要附上情况分析表,由市政府办公厅下发。我每月还通过手机短信形式,给主要领导包括市委书记、市长、分管统计的常务副市长,以及有需要的一些领导发送通报。
    记者:您以手机短信形式发送,领导有什么反馈吗?
    李刚:市长经常点评,表示非常好。
    记者:记者觉得您这种报送服务也很好,属于个别服务、重点服务。
    李刚:我们每个月实时报送,实现一对一、点对点服务。另外要提的是,市政府每个月都要组织各个区、市的一把手,到其中一个区、市去考察,现场实地看项目。比如:某个月抽中市南区,随机挑选该区三个项目,事先不通知,直接到项目工地调研,最后市长还会对项目建设和发展等情况进行现场点评。此外,市委市政府每年还要组织一次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的现场观摩,市委书记、市长以及各经济部门的一把手全部参与,专门抽出4天的时间,对12个区、市进行实地考察。考察结束后还要召开总结大会,每个人都要发表对项目建设的意见和看法,最后由书记或市长进行点评。
统筹规划“互联网+”
创新统计区域管理
    记者:李局长,让我们回放一个话题,您在对话中曾谈到统筹规划青岛“互联网+”统计区域管理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由于当时话题是统计服务,所以没有深究。请问,统计区域管理概念是什么?您对统计管理是怎么认识的?
    李刚:我说的统计区域管理,就是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对青岛统计系统的管理。青岛统计一方面是借用了国家局的终端管理手段,因为国家局的数据上报、信息化终端等业务需要我们具体落实;另一方面是实现对统计服务和监测的信息化管理。
    我给你举三个例子,分别来自三个区县,代表三种模式。
    一是李沧区模式。借用的是亿元以上平台,内容模式都是一样,但是根据李沧区委区政府的要求,把区内所有项目都纳入平台,形成了自己的管理模式。区委、区政府对此非常认可,可以说是我局亿元以上项目平台的延伸和扩展;二是即墨模式,可以说是“数据青岛”的延展。青岛市局是政府统计与大数据信息化的大综合,而即墨除此之外,还把经济运行、统计监测纳入进去,可以对各部门的经济运行情况进行演示。三是胶州模式,它通过信息化管理,实现基层基础三级规划目标。胶州建立了城乡一体化管理系统,用信息化来管理基层统计站,比如工作、信息、评价等,都通过城乡一体化系统进行管理,管理范围是胶州市及乡镇两级统计机构。我给基层统计站提出了规划、标准、要求及每年的建设目标,今年是验收年,市局将对100多个乡镇统计站进行验收。山东省统计局领导已肯定了胶州模式,确定明年2月份的基层基础建设工作会在胶州举办,就是因为胶州运用信息化、网络化、可视化的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了城乡一体化统计管理,很有特色。
    记者:最后,请您畅想一下未来,作为先行者,有责任继续引领前行。您对未来“互联网+统计”有什么思考?
    李刚:我认为,政府统计工作一定要从“互联网+”这个角度继续创新、延展,否则就将被大行业协会、大的互联网企业等大数据平台所代替,失去统计局的地位。我们要借“互联网+”之势,把统计现在的生产方式进行改变。在这个新的时代,电子眼已经可以取代交警,阿里巴巴可取代商业,行业协会可以取代统计局很多的行业数据,很多行业协会的数都比我们要快、准。前段时间我去青岛一个研究房地产的大数据机构调研,发现它的数据涵盖了全国366个城市的住房销售情况、租赁情况,并且已经实现了数据实时变动。这个机构有70个人,投入了4000多万,有自己的技术、数据处理部门,每天在全中国1.5万个政府网站获取数据,进行重新梳理、组合再利用,并且已经得到了住建部和中国房地产协会的认可。统计局必须在“互联网+”时代借势,进一步转变、创新数据生产模式。我认为可以建一套互联网系统,从国家局到地方企业,每天从企业直接获数据,并把所有数据全部录入系统;还可以和工业、商务、税务、人社等部门联网,进行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否则在未来,统计局的数据可能被行业协会的大数据所取代。这些就是我对“互联网+”时代发展方向的粗浅认识和建议,不一定正确,算是抛砖引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