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林业”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中国网 更新时间:2015-10-30

前言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让“互联网+”第一次纳入国家经济的顶层设计,对整个互联网行业,乃至中国经济社会的创新发展都有着重大意义。有专家指出,作为一种生产力工具,未来互联网也会像二次工业革命时的电一样,给每个行业带来效率的大幅提升。林业,由于森林资源的广袤性和生态价值的隐蔽性,其产业的发展始终居于其他行业之后。“互联网+”大潮袭来,莲乡林业的步子虽然迈开了,但还只是一只脚迈了进来。如何推动“互联网+林业”,还需全县林业干部、群众,林业部门、企业更为深入的探索与实践。

一、“互联网+林业”的精髓要义

“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互联网+”,其实就是“+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专家称之为“互联网物理化”。其第一个层面即万物互联,人和人,人和机器,人和物,通过计算实现智能互联互通;第二个层面是用互联网拥抱传统产业,出现产业互联网或者行业互联网;第三个层面为智能的工作和生活。

“互联网+林业”也就是基于这一原理。它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感知化、物联化、智能化的手段,形成林业立体感知、管理协同高效、生态价值凸显、服务内外一体的林业发展新模式,其核心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一种智慧化发展的长效机制。具体来讲,“互联网+林业”应具备以下特性。一是信息资源数字化。实现林业信息实时采集、快速传输、海量存储、智能分析、共建共享。二是资源相互感知化。通过传感设备和智能终端,使林业系统中的森林、湿地、野生动植物等林业资源可以相互感知,能随时获取需要的数据和信息。三是信息传输互联化。建立横向贯通、纵向顺畅,遍布各个末梢的网络系统,实现信息传输快捷,交互共享便捷。四是系统管控智能化。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方面的技术,实现快捷、精准的信息采集、计算、处理等。同时,利用各种传感设备、智能终端、自动化装备等实现管理服务的智能化。五是体系运转一体化。林业信息化与生态化、产业化、城镇化融为一体,使“互联网+林业”成为一个更多功能的生态圈。六是管理服务协同化。在政府、企业、林农等各主体之间,在林业规划、管理、服务等各功能单位之间,在林权管理、林业灾害监管、林业产业振兴、移动办公和林业工程监督等林业政务工作的各环节实现业务协同。七是创新发展生态化。利用先进的理念和技术,丰富林业自然资源、开发完善林业生态系统、科学构建林业生态文明,并融入整个社会发展的生态文明体系之中,保持林业生态系统持续发展强大。八是综合效益最优化。形成生态优先、产业绿色、文明显著的智慧林业体系,做到投入更低、效益更好,实现综合效益最优化。

二、“互联网+林业”的实践成果

2011年前,国内林业部门和民间企业开始把林业信息化运用到生产、经营、管理之中。2011年,国家林业局总结和借鉴了前期经验,结合民间互联网发展道路,开始从政府顶层设计入手,加快推进林业信息化建设。到目前,互联网跨界融合创新模式进入林业领域,利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推动信息化与林业深度融合,开启了“智慧林业”大门。

一是形成了顶层设计。2011年~2013年,国家林业局先后开展了“中国林业信息化体制机制研究”和“中国智慧林业发展规划研究”,在此基础上出台了《国家林业局关于进一步加快林业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和《中国智慧林业发展指导意见》。2012年~2013年,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了《中国林业物联网发展框架设计》,这在国家部委中是第一份,国家层面的林业物联网顶层设计基本形成。

二是建立了示范工程。国家林业局是首批六个国家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实施部委之一,完成了长白山示范工程的野外设备安装调试、应用系统开发部署、指挥中心技术改造及井冈山示范工程的新机房大楼建设、组网设备野外综合测试和部分应用系统开发,并以示范工程为纽带,形成了集清华大学、中国电信等在内的政产学研用紧密协作团队。

三是突破了关键技术。“森林眼”林火监测预警系统、木材专用电子标签和读写设备等一大批集管理和服务于一体的移动互联、物联设备,以及野外无线组网、林区无线覆盖解决方案的提出不仅解决了示范工程建设的关键技术难题,还在未来林业物联网和智慧林业建设中必将大显身手。

四是深化了实践探索。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集成二维码、传感器、无线自组织网络等技术,开展了“中国信息林”建设,此后又将二维码标签应用到公园及苗圃的树木管理工作中。四川温江通过“一个平台、四大应用系统、一个信息中心”建设,打造了“智慧花木”信息化品牌,极大地活跃了西南花木交易市场。这类例子在广东、浙江、辽宁等其他省份还有不少。

五是提出了标准规范。2013年至今,国家林业局信息办先后申请立项了《林业物联网术语》等4个行业标准及《林业物联网传感器技术规范》等4项国家标准,同时开展了“林业物联网标准体系研究”工作,这些标准都将对林业物联网健康有序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三、“互联网+林业” 的落地现状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我县推进林业信息化建设注入了活力。2009年,以土壤标本采样、分析、应用为基础的林地测土配方信息系统在我县落地。此后,到乡镇林业站的林业信息骨干网建成,林权数据库基本建立,网上审批监管得到广泛运用,林产企业也拓展了电商销售平台。截止当前,全县林业信息化建设水平走在全省前列,莲乡林业拥抱互联网,不仅成为可能,更是大有作为。

一是政府牵头,构建了骨干网络。林改后,为提高林业管理与服务的效率,我县按照全省统一部署,深入推进“五个一”林业信息化建设工程。先后投入近230万元,建成延伸到乡镇林业站的林业内网骨干网络,集林业电子政务、林地测土配方、林权数据管理、林业信息发布、网上行政审核审批等功能于一体的湖南林业电子政务网络覆盖到全县136名林业干部职工,构建了纵向省、市、县、乡林业部门的互通,和林业部门与党委政府、兄弟单位的互联网络。

二是积极推广,奠定了互联基础。建立林地测土配方信息系统后,我县逐年更新土壤数据,完善信息系统。其建设成果广泛运用于新造项目实施,中幼林抚育管护,以及低产林改造等营造林工作中。目前,系统客户端已延伸到手机终端上,农户可通过任何一台连接到互联网的计算机、手机查询测土配方信息,指导农户营林生产。林权数据库系统、林火监测系统、森林火灾报警系统的建成与使用,使我县林业管理与服务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为推进“互联网+林业”打开了良好的发展局面。

三是企业自筹,迈出了坚实步伐。近两年,林业产业发展势头放缓,林产企业在改革转型之机,借力淘宝、天猫等电商平台,拓展了线上交易渠道,林产品销售经受住了经济下行的压力,销量保持平稳。其中,湖南润竹竹业公司聘请大学生团队,在天猫商城注册、包装“席依吖”竹家具品牌,实现了产品销售持续增长,也为我县竹家具走进千家万户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同时,通过电子商务实践,该公司更加注重竹家具品牌的打造和竹家具行业标准的建立,加快了该公司改革转型的步伐。

然而,对照“互联网+林业”的含义与特性,我县总体来讲还处于“智慧林业”的初级阶段,仅仅初步达到“互联网+林业”互联互通这一层。诸如商业模式的建立,行业互联网的构建,智慧林业的达成还有较大差距。主要原因:一是政企发展不平衡。相对政府部门在林业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成绩,企业的发展较为滞后,企业和大户在运用“互联网”方面所做的努力还不够。二是城乡推进不平衡。骨干网络还只延伸到乡镇林业站,部门到乡镇的网络互联互通相对发达,山区、林区信息化的覆盖率仍然较低。三是资金投入不平衡。相对基础网络与电商开发投入的逐年增加,创业创新的投入却增幅不大。等等,这些现象与差距,还需要在今后的发展中调整战略,加以解决。

四、“互联网+林业”的关键环节

“互联网+”是大势所趋,也是推动创业创新的有力支点。就我县来看,推动“互联网+林业”有这样几个关键环节必须密切关注。

一要确立发展思路。“互联网+林业”发展到“智慧林业”分三个层面,也可以说是三个步骤。然而,就我县林业产业现状来看,按三个步骤一步一步来,是很难做得的。主要原因一是投资不足,互联互通不可能做到全覆盖,更别说智能工作和生活;二是产品价值低,依托现有产品开发出来的商业模式不具备较强竞争力。为此,个人认为我县“互联网+林业”的发展,应把住“以林促联,以商养联”的路子。即依托现状,突出森林的生态价值,从政府层面加大对森林资源的智能化管理与服务的投入,建立建成更为完备的互联互通网络;同时,利用森林的经济价值,从企业层面扩大电子商务的推广运用率,换取较大的经济利益,为林产品提质上档提供经济支撑。

二要明确发展重点。“互联网+林业”,不是简单的叠加。仅仅只是做个网站,开通微信功能,把森林资源推到线上交易,这样的“互联网+林业”是没有前途的。通俗来讲,“互联网+林业”就是要把森林资源通过物联网达到人和物的交互,实现信息采集、计算、共享。就我县现状来看,要注重“物联”的开发与运用。重点是在林业管理、森林防护、智能办公等方面开展深层次合作,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可视化等技术,建设包含林业“三防”一体化信息化平台、综合监测监控系统、业务信息实时共享平台、智能办公等信息化项目,实现智能办公、视频监控(含无人遥感飞机视频接入)、林业资源、扑火指挥、远程调度、空间分析、疫区管理、位置服务、整合信息等多项智能应用。这是基础,是重中之重,要以政府部门牵头为主。有此基础,才能充分运用物联数据,开发商业模式。

三要选择商业模式。把建立商业模式与实现互联互通同步进行,是根据我县实际而提出。那么,“以商养联”的这个“商”如何实现呢?举个例子,传统销售渠道中,产品通过一次批发、二次批发,将造成较大的流通成本,而这些成本最终都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开通电子商务,在林产品中植入带有产品信息的芯片,实现“O2O”线上交易,消费者可通过手机扫描获取单个产品的产地、出厂价等信息。这样,产品本身就成为一种宣传渠道和销售渠道,受益的将是厂商和消费者。建立这样的商业模式,需要广泛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拓展无线互联,将林区的林产品销售、交通路线、旅游景点、餐饮场所、银行等涉林产业整合起来,逐步建立网上林区,形成林业行业互联网。当然,互联网的商业模式也不仅仅只这一种,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五、“互联网+林业”的发展对策

“互联网+”带来的是肯定、是机会、是振奋,必将推进传统行业创新发展,政府、企业都将在全面拥抱“互联网+”战略中获益。然而,“互联网+林业”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作,需分步骤、分阶段扎实推进。

一是整合资源。互联网最大的优势是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推进“互联网+林业”,仅靠单个行业的投入,困难太大。要突破地域、级别、业务界限,充分整合各类信息资源,推进信息化业务协同,提升全行业管理服务水平和信息资源利用水平。比如,在广袤的林区建设无线网络,这个投入是巨大的,但是完全可以整合通信运营商的无线网络,在信号覆盖、资费调整方面做文章,实现无线网络的共享互通。

二是融合创新。仅仅把资源进行整合,还是难以保障效益的最大化,还必须做到融合、创新。要集成关键核心技术,和机制,实施应用先行、国际同步的标准战略,抢占标准制高点。在林业管理与服务方面,把林地资源、交通通讯、气象动态等等部门、资源、信息有机融合,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发展“大林业”智能化管理服务系统。在林业产业开发方面,就好比开发“美团”、“大众点评”等电商平台一样,将森林旅游景点、特色林产品等,与交通、银行、餐饮、油站等公众设施融合起来,充分运用互联网“+通信”、“+交通”、“+金融”等模式,创新发展“智慧城市”电商平台,拓展“互联网+林业”的商业模式。

三是循序渐进。要从组织管理、顶层设计、基础设施,以及应用示范工程等多维度切入,分基础建设、展开实施、深化应用三个阶段逐步实施。基础建设阶段,要强化顶层设计,要强化信息化成果,林业应急感知系统、林业环境物联网和林区无线网等要优先建设,打牢基础。展开实施阶段,完成营造林管理系统、智慧林业两化融合工程、林业“天网”系统、智慧商务建设工程、智慧林业资源监管工程、智慧林业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智慧林业文化建设工程和中国林业网站群建设等工程建设。深化运用阶段,建设智慧林政管理平台、智慧林地信息服务平台、智慧林业决策平台、智慧林业产业建设工程、智慧生态旅游建设工程和智慧林业重点工程监管工程等。各个部分走向相互衔接、相互融合,实现质的飞跃。

结语 正如国内专家所说,“互联网+传统行业”,必将推动传统行业向工业4.0时代发展。这是契机,是机遇,也伴随着挑战。林业,作为传统行业,在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格局下,迎面互联网时代,积极拥抱互联网,必将取得革命性的发展。(肖 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