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计算机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北太平庄医院院长周力认为,数字化社区医院讲将成为医疗服务的末梢神经和细胞。
专家认为,未来的医疗服务体系将有多元化的主体参与。
近来,北太平庄医院访客络绎不绝,其原因在于,作为北京市社区服务中心的一级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创造性地应用网络技术,办出了特色,被同行称为“北太平庄模式”。
该模式整合数字技术和卫生资源,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健康网站为平台,不仅让社区居民可以获得疾病预防和监控等大型医院所不能解决的社区健康管理问题,而且还能通过网络通讯技术,获得建立健康档案、短信健康提醒、在线医疗、检索国外医学资料、与专家交流、网上会诊、互动健康教育等服务。目前,该社区健康管理模式受到社区居民、行业主管部门的广泛关注,北京市和卫生部正准备把该模式作为全国试点,在社区级医院中大力推行。
社区服务是未来趋势
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字表明,伴随中国社会家庭结构的演变,中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专家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建立健全较为完备的社会医疗保健体系的条件已日渐成熟。因此,大力推进和尽快完善这一体系,是医疗卫生行业结构调整的当务之急。
社区卫生服务的发达程度代表了一个现代社会的进步水平,在这方面,西方国家已经积累了丰富经验。在西欧、北美、澳大利亚等国家,社区卫生服务已经开展了近30年,家庭医生已成为社区卫生服务的主体,在卫生服务和管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来自国外的一份统计报告表明,发达国家的医生有50%是在社区医院里服务。国外的社区医院是什么样? 一位长期研究中外医疗比较研究的专家形象地讲了一个故事:看过电影《阿甘正传》的人也许还都记得片中的那个医生。当阿甘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为阿甘做矫形手术的医生是他,当阿甘的妈妈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守在病床前的医生还是他。几十年服务于社区,这就是国外社区医院服务的真实写照。
北太平庄医院院长周力介绍,国外发达国家都拥有健全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这些网络负责为居民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在社区卫生服务的发源地英国,社区医院的医生数量占到医生总数的近50%,平均每2000人拥有一个社区全科医生。
相比之下,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规范化程度还不高,社区卫生信息资料的收集统计工作还很落后,这些都限制了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发展。如何在人手和资金短缺、任务复杂繁重的情况下保质保量地完成社区卫生服务的职能,是摆在社区医院面前的一道难题。
北太平庄模式
2002年12月11日,北京市对各社区居民进行了“社区居民健康及社区卫生服务需求”调查,发现的问题是:部分社区居民在社区中看病难,其原因是有些公费医疗单位和投保医疗保险的人员,看病时必须书写病例,而病例又全部在医院存档,无法取出,于是不便在社区就诊;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仍然存在不尽如人意的问题:如各项登记、统计、病历书写不规范;保健意识淡薄,大部分人存在对自己的未来健康不够重视的心理。
社区居民对健康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仅会给居民的身体健康埋下严重的隐患,而且还将给社会带来相当大的经济负担。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北太平庄医院走出了自己独创的数字社区医疗服务模式。北太平庄医院现有职工47人,中心下设太月园、明光村和马甸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北太平庄社区13.6万人口。近年来,医院已经购买了30多台计算机,并形成了自己内部的局域网,并实现了电子处方。此外,医院投入资金进行了流程改造,从医院和患者就医检查方面实现了流程再造,以提高效率和病人满意度。
周立院长介绍,在经费和人力都不是很充足的情况下,医院决定开展新的合作模式,结合社区居民的具体情况,与飞华健康网合作建立“社区健康网站”。在这方面,一共开展了几个方面的工作:1.率先对区里的老年人,特别是孤寡老人和“空巢”家庭的老人进行健康管理,通过网络建立免费的健康档案。目前医院已经为2000多名社区居民建立了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2.针对不同人群开设健康资讯、健康生活指南、专家咨询、健康论坛等栏目。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2003年非典期间,医院请来301等大医院的预防医学专家,并拍摄了“非典预防知识讲座”系列视频资料,社区居民可以足不出户在线观看和下载,增加免疫知识的普及。3.依托网络平台,利用群发短信等方式对居民进行健康知识普及、健康教育管理和预防保健工作。如预约和提醒家长及时为儿童进行免疫接种等。
通过网络建设,为社区居民提供的方便是显而易见的,居民可以通过网站的体检软件输入自己的体检报告并得到医疗保健建议,通过网站的营养软件配置餐饮营养和保健等。按照周力的话说,网络延伸服务等手段将真正解决目前大医院看病难的问题,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可及性、持续性、针对性、即时性和隐秘性,将来被动式服务将有望转变为交互式服务,是传统的门诊医疗服务方式有效的补充,适合在社区生活环境中使用,实现“大病到医院,小病到社区”的医疗改革目标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在未来,网上会诊和远程医疗将成为网络应用的高级阶段。
数字健康产业将大有可为
“健全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可望成为我国居民健康的‘守门人’。通过数字化健康管理,可以在社区对常见慢性病提供很好的服务,不仅帮助病患者控制病情,还能帮助他们合理用药,减少医药开支。同时,健康管理重塑的科学生活方式,不仅对患者有益,对家人也有益,是从根本上提高国民素质、控制疾病发生和发展、减少医疗费用的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有关政府官员这样评论北太平庄“社区健康管理模式”的实际意义和示范意义。
有专家指出,现行的医疗保健模式与社区卫生服务要求之间存在着许多不适应之处:1.预防保健服务和医疗服务相脱节:医疗服务和保健服务管理分隔,作业分段,不能连续。2.病人寻求医疗保健服务的无序化:多头就诊,不能有序地根据健康情况合理地选择服务单位。3.中小医院卫生资源利用不足。4.医疗服务分级转诊无序化:各级医疗机构没有有效的双向转诊机制,导致医疗服务的重复利用、重复检查、重复用药,医药费用过度增长。5.医疗保障体系的付费方式不合理。为此,数字社区和第三方健康管理产业将大有可为,无论是社区服务还是第三方的健康网站具有很大的增值服务空间。
飞华健康网的CEO王咸毅分析,北太平庄医院的“社区健康管理模式”正是看到了医疗服务的现状和问题:1.无论病症大小轻重,患者都想到大医院就诊,小病也喜欢挂专家门诊,结果是“大医院挤破了头,小医院受冷落”;2.在大医院,患者都想和医生有深度交流,在大医院人满为患的前提下,这只是个愿望;3.大医院相对来说诊疗费较高,而且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一般很难做到对病人的持续跟踪服务。社区医疗中心和第三方医疗服务可以在治疗之前对病人进行分流疏导,居民对健康知识多了解一些,不仅节约了金钱和时间,医疗资源也得到合理的分配。
事实上,进城务工人员庞大的医疗服务需求也正迫使社区医院寻找新的出路。北京的城市流动人口和固定人口基本持平,对于医院来说,流动人口的疾病预防工作也要抓,比如孩子出生要注射疫苗、对体检报告的科学分析等。很多居民不具备基本的健康常识,甚至不知道怎么看病。一个患者看病,说胸口痛,因为胸口痛辐射面很广,医生又问胃痛还是心脏痛,病人不确定地说,可能是胃痛吧,这样一来就到消化科去了,下完胃镜发现胃没有问题,但不久发现心脏的问题很严重了。这都呼唤着“第三方健康服务”,比如在线的健康社区咨询。因此,依托网络的健康产业将大有可为。
一个利好消息是,根据卫生部等十部委局《关于加快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意见》,北京市海淀区公共服务委员正准备启动“数字海淀,数字健康,数字管理”科技试点项目,致力于研究开发与国家卫生事业改革相配套的信息化社区卫生服务应用产品,打造海淀区“社区医疗健康管理”综合信息化服务平台,其中,数字化社区服务就是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
链接
数字化健康社区
数字化健康社区的数字化健康管理,是以社区为核心、家庭为单位,以老人、妇女、儿童和慢性病人为重点服务对象;以健康为中心,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优生优育指导为服务内容,利用现代的网络技术、通讯技术、控制技术和一些医疗设备终端,将医疗服务、医疗延伸服务、健康教育引入家庭,最大程度地体现这些服务的及时性、实时性、随时性、交互性、多媒体化。居民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可充分地享受健康服务和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