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这是今年年初国务院常务会议就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提升政府管理服务能力提出的要求。一年来,如何让信息在服务经济发展、强化信用约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成为各地政府部门探索实践的重点。
12月24日,全国工商和市场监管工作会议期间在北京市工商局召开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工作座谈会。北京、黑龙江、江苏、福建、江西、贵州6省市在会上先后发言,介绍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经验做法。
互联互通加强信息归集
在座谈会上,北京市工商局局长陈永现场演示了该局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的运作过程。在该系统的建设过程中,北京市政府专门出台文件并配备了技术规范,对各部门信息归集指标目录、技术标准作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打破了信息“孤岛”,避免了信息不对称和资源浪费。
一组数据彰显了北京市在加强信息归集方面取得的成效——
55个政府部门和司法机关、24家行业协会目前已参与到企业信用信息归集工作中。
信息归集总量达6000余万条,近4年年均增速达35%。
归集信息种类涉及税收、安全生产、环保、旅游、食品等众多领域,其中重点归集了全市近170万条行政处罚信息以及近400万条司法信息。
北京市通过信息的有效归集,已实现部门间的信息实时传递和无障碍对接,为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提供了有力支撑。
如果把北京市的信息归集比作搭建“桥梁”,那么黑龙江省则着眼于编织信息“一张网”。该省制定了全省统一的企业信用信息征集目录,涵盖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确认、行政监督检查和其他信息等内容共702项,使信用信息归集工作更为规范化、标准化。
黑龙江省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已归集各类企业信用信息6900余万条,通过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实现了44个部门141类行政许可信息、29类行政处罚信息的互联共享,搭建起政府行政部门间上下联动、互联互通的信息桥梁。
及时透明推进信息公示
信息归集工作是信用监管的第一步,还必须搭建便于查询的线上公示平台,确保政府部门、市场主体、社会公众能及时查询信息。
福建省的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作为全国首批上线、可实时公示并查询的平台,至今已平稳运行24个月,系统访问量超过两亿人次。
在方便公众查询监督的同时,福建省公示系统不断升级完善,先后增加了企业申报公示年报信息、即时信息、工商部门抽查、异常名录管理及省直中直相关部门信息公示查询等功能,保障了商事制度改革在全省顺利推进。
江西省在信息公示中按照信用代码归类、颜色警示分类。前者以企业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为标识,将相关信息全部归至企业名下,并运用全景图功能,将关联企业同时展现出来,以提高企业数据融合度;后者则是系统自动按照分类标准,根据企业3年内的违法行为轻重,分别用黄、橙、红3种颜色进行警示标注,无违法记录企业则用绿色标注,提供企业信用水平直观参考。
面向社会拓宽信息应用
在企业信用信息得到高效归集、公示的同时,各地对信息进一步拓展应用,推动社会协同共治的新型监管体系形成,使各种失信主体及个人无处遁形。
江苏省通过信用信息公示,使失信者减少或丧失交易机会。目前,全省已有32891个法定代表人、6个企业高管被纳入“黑名单”管理,212家企业被纳入严重失信违法“黑名单”管理,18个市场主体被纳入预付款消费逃逸“黑名单”管理,24个自然人被纳入企业登记申请人或委托代理人“黑名单”管理。
北京市在税收、社保、海关等领域充分应用企业信用信息,实施联合惩戒,加强协同监管,既能“管得住”,又实现“放得快”。北京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规定在企业信用等级评定中,查询商务、海关、税务、工商等相关部门意见,对不同信用等级企业制定差异化的监管措施。市工商局与司法部门合作,建立了犯罪人员工商登记任职限制数据库,锁定犯罪人员超过6万人。
黑龙江省各部门把企业经营异常名录等失信信息应用到各项工作核查当中,按照工商总局部署,将高法确定的130多万名“老赖”在省内进行任职限制。
贵州省将企业信用信息充分应用于政府决策、协同监管及市场交易中,在扶持小微企业发展、规范招标投标、开展企业信用咨询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从各地实践经验中可以看出,改变旧有僵化的信息观念,让企业信用信息在我国经济发展道路上跑得更多、更快、更顺,对于“十三五”时期政府部门提升管理服务能力、加强市场监管意义重大。随着“全国一张网”建设的推进,信息必将在改革中发挥出更为广泛且关键的作用。
原标题:用心编织“一张网” 六省市用信息化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