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强 (四川外国语大学)
据人民日报记者调查,目前在北京、西安、南京等许多城市,轻微交通事故的处理已不再需要交警出现场了,各地交管部门正在探索应用微信平台、手机客户端等新模式进行快速处理,现场照片按要求上传即可做出责任认定及进行相应理赔,不但使当事人省时省心,也大大缓解了交通压力,提高了交管部门的服务质量。
这是技术促进行政管理变革的又一实例。在信息化冲击下,电子政务的实施对传统行政职能的转变提出了新思路,提供了新办法。以交通管理为例,随着交通信息管理和监控系统的建立,驾照考试、车辆检修、行车监控、交通疏通、违章处罚、事故处理等一系列环节都发生了极大变化,相比以往来说,这些环节都变得更为方便快捷和透明公正了。电子政务的实施,使政府技术效率得到了明显提升,也更突出了以公民为本位的人性化服务理念,可以说“微处理”正体现了“大服务”。
但是,技术并不能自动带来电子政务的新气象,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有着无限的应用可能性,如果只是运用一些所谓新技术、新平台、新方式来应应景,没有触及到深层的管理模式和行政观念的变革,原也不是什么难事,也说不上什么新意。前些年许多政府部门开设微博,或建立网上投诉平台,但仍然“以我为主”,只顾发文件做宣传,缺乏与民众的有效互动,对民众反映的问题不管不顾,甚至成为“僵尸”微博。这样的电子政务只能说是徒有虚名。
因此,做好电子政务这篇大文章并不容易。首先需要克服技术和人才障碍。即以这个交通事故的“微处理”为例,需要建立相应的信息处理平台,需要了解民众心理,比较微信与APP软件不同模式的效果差异,并不断升级技术手段。政府管理部门需要有专门的信息技术和信息传播人才。尤其是相关领导需要有信息时代的新思维,不能迷信老办法,固步自封。
其次,需要转变政府管理机制。应该看到,一方面,可以发挥技术的促进作用,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政府职能的再造和结构性调整,从而使政府行政更为高效和科学;另一方面,现有的部门分割、信息壁垒又与现实的地方和部门利益相关联,打破并非易事。而电子政务的一个重要障碍就是信息共享和系统化。信息技术并不能自动决定制度变迁,电子政务的深化需要我们对不适应的体制性因素实行变革,以打破政府部门的“信息孤岛”,实现政府部门之间、政府与市场之间、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信息联结和互动,推动电子政务从“用”的变革上升到“体”的变革,以技术革命推动政府再造。
最后是需要进行观念变革。相关政务改革报道中“倒逼”一词出现频率颇高,交通事故“微处理”亦是“倒逼”之效,似乎心不甘情不愿的被动之态“可掬”。但电子政务从一开始就体现了以民众为目标的特色,政府部门需从管理者向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和服务者转变。如此才能实现技术应用与政府管理的和谐互动。因此,政务改革还需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克服官僚主义作风,主动应用新技术来提高政府服务质量。
这个时代可以做出很多类似“事故微处理”这样的变革。我们除了感谢技术,还应该感谢推动变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