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互联网+政务”的东莞实践
来源:东莞时间网 更新时间:2016-01-11

 

最近,无论是互联网大亨,还是移动运营商的高层,都密集拜访东莞。东莞市政府也先后与腾讯、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签署推进“互联网+”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互联网+政务”无一例外都被摆在重要位置,给人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

在探索“互联网+政务”的路上,东莞担负着“探路者”的重任,既要直面转型期法律的制约因素,更需要政府部门观念的进一步转变。

东莞“互联网+政务”的破冰之路,应当如何继续前行?

显然,让市民、企业和政府部门双方都受益,让部门自觉成为推动者,变革才能加速走下去,最终完成互联网对传统政务的革命。

1

“一网通”的东莞尝试

2016年伊始,东莞市爱尼尔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就拿到了整套注册资料,令经办人陈漫凯异常满意的是,原来至少需要1个月才能搞掂的核名、办证流程,扣除掉新年假期,只需要4个工作日。

这个便利,得益于东莞市网建办会同工商、税务等16个部门创新开启的、并在东莞网上办事大厅实施的企业登记注册“一网通”流程模式。

以往,企业在办理登记注册业务时,应首先在工商部门完成注册,然后到税务、社保、人资、海关、检验检疫等多个部门进行登记。而“一网通”改革打通了涉及企业登记注册环节的多个部门,企业取得工商营业执照后,登记注册所需办理的所有业务均可在东莞网上办事大厅一站式、全流程、无纸化办理完毕。

以前,企业税务登记、社会保险登记、人力资源业务备案、报关单位注册登记、自理报检企业备案等业务,由税务部门、社保部门、人资部门、海关部门、检验检疫部门分别办理,不少企业办事人员抱怨“跑断腿”,而“一网通”模式将其革新为“一站受理、信息互认、无纸办理、无须领证”的登记注册新模式,实现了企业的“零跑动”,令人瞩目。

另一个利好是,企业通过“一网通”完成登记后,在本市范围内办理涉企有关手续时,各级政府部门及金融机构应对其业务资格给予认可,如有需要可自行网上查验相关登记信息,不再要求企业另行提交纸质凭证。企业因外出经营等需要,可自行前往相关部门申请领取纸质凭证。

据统计,从2015年9月23日东莞启动实施“一网通”改革至今,超过360家企业通过企业登记备案系统完成登记注册,其中约48%为投资管理、中介销售、房产建筑等服务业企业,约22%为高新制造企业,约30%为传统制造企业,平均注册资金约为213万元。

事实上,“一网通”改革从企业角度出发,为企业登记注册释放了新的改革红利。

“一网通对推进企业登记注册全程电子化产生深远影响。”市网建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除了工商执照办理,“一网通”改革已实现了企业登记注册所有业务的电子化办理,进入2016年后,东莞市全程电子化工商登记正式启动。

2 互联网大佬们加速布局

“一网通”在东莞大热的背后,是“互联网+政务”思路的加速推进,其中也可明显感受到各路互联网大佬布局东莞的角力。

2015年11月13日,腾讯公司CEO马化腾来到东莞,与东莞市政府签署“互联网+”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以打造“智慧城市”为核心,在城市服务、城市宣传、众创空间等七大领域开展深入合作。

在中国率先提出“互联网+”概念的马化腾,把“城市服务”当成“互联网+政务”在东莞的入口,市民通过微信——我——钱包——“城市服务”入口,便可轻松实现积分入学、积分入户、社保查询等10多项有东莞特色的查询服务。通过新增的服务,实现东莞版的“私人订制”功能,借助互联网构建“永不关门”的便民服务大厅,既方便用户随时随地使用本地政府服务,又助推东莞智慧城市建设。

在东莞市网建办的牵头下,东莞微信“城市服务”下一步还将推出电费缴纳、水费缴纳、医院预约挂号、房屋销售查询、网上办事等更多服务,通过探索民生服务移动化,整合更多具有东莞特色的政务服务、民生服务来锁定腾讯在移动端的领先地位。

在腾讯的紧逼之下,电信运营商也不甘落后。1月5日和1月6日,东莞市政府分别与广东移动、广东联通在东莞签署了推进“互联网+”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都把推进“互联网+政务”,作为双方合作的重点。

以联通与东莞的合作为例,广东联通将充分发挥其在互联网基础建设、资源整合、新型人才等方面的领先优势,三年内共投入20亿元,强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并利用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大物移云”领域的成熟能力,全力支持东莞市政府在“互联网+政务服务”、“互联网+产业发展”、“互联网+惠民服务”等多个领域取得全面领先,并着重在“互联网+新农村医疗”、“互联网+现代教育”、“互联网+高新产业园区”,以及云数据中心建设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而“互联网+政务”就是其布局核心。

不可否认,各方技术力量进入后,“互联网+政务”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例如办事填表,以前去不同的部门,要填写多份不同的表格,不同的表格又存在众多数据重复采集,我们开发出云表单系统,对业务进行梳理,重复的数据就交给表单去做,从而让办事人填表简化,部门收到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取消纸质,既免去人工录入,又可以杜绝数据出错。如果部门内部需要存档,表单又可以提供打印功能。灵活双向选择,自然就可以为办事提供便捷化支撑。”开发“一网通”系统的开普互联信息公司执行总经理肖国泉告诉记者,“一网通”全程通过表单采集数据,让数据量体裁衣式跑动部门,替代办事人跑路,办事自然就便捷了。

市网建办相关负责人则认为,东莞决策层频频出招,目的就是借力各类科技企业,让东莞版“互联网+政务”着重解决两个方面的瓶颈,一方面是解决群众和企业办事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另一方面是政府部门的横向沟通问题,从而解决目前部分存在的“信息孤岛”问题,打通“互联网+”的任督二脉。

3 直面制约因素 积极进行探索

记者采访中发现,虽然“互联网+”概念在媒体已经一片大热,但在东莞不少部门的应用上,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以企业办证为例,遭企业吐槽最多的是:“一网通”虽然搞掂了企业办理登记注册的麻烦事,但需要处理后续的卫生、消防、环保部门的审批,还是要一个一个部门去跑,“前端环节省事了,后续环节,该少的一点也没有少。”

这一点也困扰着市电子政务办主任刘杰,在他看来,部门要灵活运用“互联网+政务”,前提就是要理解“互联网精神”。

“互联网精神其实可以概括为两个词——‘开放’+‘共享’,‘一网通’的推出,主要是我们想解决企业的三个问题:怎么办?去哪办?如何办?所以我们才会利用从2007年开始就建立的政务部门信息共享平台,来推行‘一网通’。” 刘杰举例,“互联网+政务”要能够得到推广,就必须打破时空界限,让市民和企业办事能够在网络里成为闭环,从而减少群众的自我举证,让人不用再证明“你妈是你妈”,这样才能真正方便市民。

按照刘杰的思路,东莞实行“互联网+政务”的第一步是政府之间实现信息共享,减少办事的难度,第二步则更为关键,在大数据的前提下,政府相关部门间对服务和管理进行共享,原来是群众“上门来”办事,以后变成“走出去”办事,实现政府的精准性服务,同时,通过社会治理网格化来发现问题,主动服务,提高政府的效率。“比如有企业,营业范围有所变更,需要环保部门后续监管,以前是企业去跑环保局,部门坐等企业上门来办手续,而数据联网和观念革新后,环保部门可以第一时间得到信息变更的消息,并且主动告知企业需要办理的手续,并且主动跟进,避免企业重复跑动。”

但是,记者获悉,要真正走出这一步,目前还面临不小的困难,法律的滞后是最主要的因素:很多全国性法律和部门法律,并没有赋予电子化和纸质文档同样的地位,因此部门很难去主动改变流程。

东莞市卫计局医政科主管全市医疗机构的发证审批等工作,该科科长袁伟芬就坦言,目前确实有这方面的困扰,“事实上,我们给医疗机构发证,涉及到两个环节,一个是医疗机构的设置申请,一个是医生的审查,每一个步骤都需要大量材料,现在材料太多,我们的办公地方也有限,所以我们也一直考虑是否可以全程无纸化申请,但目前法律法规还不支持。我们考虑借鉴深圳经验,从医生多点执业入手,尝试网上受理,看看是否可行。”

“事实上,法律的制约,也让我们头痛。比如‘一网通’,实际上东莞是全国首创此类电子化办公模式,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但一些法律问题还没有明晰。”有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各种口径中,东莞“一网通”不提“全国首创”,只能是“东莞在电子政务上的法律探索”。

此外,目前电子签名法仍需完善,加上存在多家电子认证机构,每一家都有不同的使用权限,每一个部门承认的电子认证机构又有所不同,给企业带来不便,这些问题都给“互联网+政务”的推广带来不便。”

4 “部门受益”也是强大推动力

“破冰”已经开始,东莞下一步要如何推动“互联网+政务”的探索?

目前有一种观点认为,“互联网+政务”除了要有发展规划和建设计划,更要有集中统一的制度保障,国内不少城市,也纷纷设立由主要领导牵头、名目不一的“领导小组”,来提高电子政务在政府中的地位。

而刘杰对于这种做法,则有自己的见解:“领导小组”往往不可持续,要让政府部门尝到甜头,才会去改变自己的行政习惯,只有市民、企业和政府部门双方都受益,政策的变革才有走下去的可能,才可能完成互联网对传统政务的革命。“好比以前一笔业务,要15分钟才能办完,现在引入了互联网+的思路和技术,只要1分钟就能办完,那政府部门也会受益,自然会去主动推动改革。”

刘杰的观点,可以通过一个数字来佐证:实行“一网通”后,税务部门前台人员无需再手工录入资料,数据准确性大为提高,办理一笔登记业务由原来的近8分钟缩短至不到1分钟,并且无纸化办公预计一年减少500万份纸质材料。在记者的随机调查中,国税系统,无论是市局领导,还是基层办事员,都对“一网通”赞不绝口。

“我们总迷信强有力的组织来实现,但最好的做法是反过来,降低准入门槛,来引导部门。”刘杰认为,“互联网+”不仅仅是技术问题,其实还是观念问题,“审批部门只要具备资格,就应该允许办理,不应要求市民来自我举证。”

而“互联网+政务”在东莞的下一步应用,也给了政府更多的想象空间:利用大数据所带来的“画像”秉性,政府可以精确知道每个市民的住房、健康、入学等个人事务,从而为城市学位配套、老人院配套等公共服务提供依据,使得“服务均等化”不会成为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