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解决党和人民倾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十五”期间,我国科技工作确立了若干个重大科技专项,这些重大专项为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在1月9日于北京开幕的全国科技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对新世纪的科技工作作出了战略部署,在这个时刻,我们展示“十五”科技重大专项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从中不但能够看出科技工作者的聪明才智,更能感受到中华民族创新的力量。几分耕耘,几多收获。付出艰辛,体味甘甜。在这告别“十五”、迎接“十一五”的时候,过去的成就会给我们鼓舞,令我们信心百倍,从而更加振奋起民族精神,开始新的科技征程,去创造新的辉煌。
信息技术——支撑国民经济信息化
信息安全:
“十五”重大专项实施以来,该项目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31项,起草并提交国家、行业及地方标准草案9项,提出了国家保密标准(草案)5项、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平台标准(草案)11项、电力系统相关工程规范40多项。
“电力系统信息安全应用示范工程”制定了电力行业信息安全技术规范和管理制度,江苏电力采用国家863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平台成果,构建了江苏省电力系统安全与应用支撑平台,实现了10项应用系统的强身份认证,保证了数据的完整性、机密性及行为的抗抵赖性。目前,国家电网公司正在加紧成果的推广工作。
电子政务:
在863计划所取得的公钥基础设施(PKI)成果的基础上,三百多名科技人员历时3年,联合攻关,完成了国家政务内网安全与应用支撑平台,突破了以密码为核心的多项关键技术,解决了在大型异构网络环境下的密码服务、安全认证和授权管理等问题,初步建立了电子政务的信息保护和网络信任体系,满足了跨部门多应用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和应用整合等需求。
电子政务试点示范工程的建设成果,为建立依法行政、勤政务实、廉洁高效、公平公开的政府管理模式提供了全局性的技术服务环境,有力地促进了政府从管理型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促进了行政管理改革和创新,显著地发挥着优化政务流程、提高办公效率、扩大公众参与、推进政务公开、强化社会监管、改善政府服务的作用。
金融信息化:
提出了近期我国现代化服务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制定了金融信息化的基本框架,建设工程应用点191个,中试线3条。成果转让合同85项,商品化成果5项。通过示范工程中统一的安全和应用支撑平台的建设,解决了安全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等共性问题,避免了重复建设,节约了人力成本,为国家电子政务建设减少投入,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农业技术——解决“三农”问题立功勋
经过近5年的实施,专项在一系列过去严重制约我国农产品加工发展的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设备研制与开发、标准体系与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建立、加工专用品种筛选和原料生产基地建设以及技术创新体系与发展战略研究等方面获得重大突破,并进行了产业化开发应用,已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专项自2001年实施以来,取得鉴定成果100项,获得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2项(其中一等奖6项),市级科技进步奖10项。
“十五”重大科技专项“农产品深加工技术与设备研究开发”,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农产品加工研究领域投入力度最大;研究面最广、最深;涉及学科最宽;参与科技人员最多;技术集成度和产业化程度最高;带动和示范效应最明显的一项系统工程。
专项采取企业为创新主体,高校和科研单位为技术支撑的产业化攻关模式进行联合攻关,攻克了一系列限制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工艺与装备,构建并完善了主要农产品深加工的标准与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同时通过创新平台的搭建,迅速提升了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通过专项实施,全面缩小了我国农产品加工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部分领域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个别领域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在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十五”期间,在农产品加工专项等有关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的有效支撑下,依靠科技进步,以食品加工为主的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实现了快速发展。2003年,全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从业人员1608万人,占全部工业从业人员的28.2%。农产品加工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最具发展活力和后劲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奶业专项——强健大众的体魄
“十五”奶业科技重大专项实施以来,奶业科技创新能力有了显著增强,科技进步对奶业发展的贡献率提高到50%左右,科技促产业的效应显著。首先,建立了奶牛良种选育与快繁技术体系,明显提高奶牛的良种覆盖率。其次,推广全混合日粮饲喂等奶牛饲养新工艺,研制系列奶牛常见病的快速诊断技术和新兽药、疫苗,初步建立了现代奶牛饲料饲草供应体系和健康养殖技术体系,显著提高奶牛养殖的经济效益。再次,研制开发多项新型乳制品以及功能产品,自主研制开发了新型乳品包装设备,建立了牛奶质量安全监控技术体系。
专项的实施,显著提高了我国奶业生产的技术水平和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对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初步构建了以企业为主体的奶业技术研发和转化平台,显著提升了奶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形成了奶业科技发展的长效机制。
在奶业科技重大专项的积极推动下,中国奶业则呈现高速增长的良好态势,2002年—2004年奶类产量年均增幅高达25%,占世界奶产量的比重也提高到了3.7%,为全球奶类产量的增加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生产增长的同时,居民乳品消费量也逐渐增加。2004年城镇居民人均乳品消费量约为25.26千克,同比增长0.7%;其中,人均年消费鲜乳品18.79千克,奶粉0.51千克,酸奶2.9千克。
电动汽车——突破能源“瓶颈”新希望
经过近4年的努力,电动汽车重大专项已经经过了全面启动研发和关键技术攻关两轮研发,共安排课题161个。已研发出具有我国自主产权的纯电动轿车和客车、混合动力轿车和客车、燃料电池轿车和客车的实用化样车,并分别按照相关规程初步完成了道路试验和可靠性工况试验,性能指标不断提高。
在燃料电池汽车方面,均采用电——电混合驱动方案,两种车型在整车操控性能、行驶性能、安全性能、燃料利用率等方面均得到较大提高。去年5月在北京召开的世界氢能大会上,我国自主研发的燃料电池轿车和客车样车与世界领先的奔驰公司的样车同堂展示,引起了世界的惊赞。在去年10月举行的必比登世界清洁汽车挑战赛上,我国自主研发的燃料电池轿车在7个单项奖中获得了5个A的好成绩,燃料电池城市客车也以较高的技术性能和可靠性在挑战赛中取得了良好成绩。
在混合动力汽车方面,一汽、东风、长安、奇瑞等汽车集团公司都投入了较大人力物力。各车型已完成了功能样车开发,正在进行性能样车开发和产业化准备,在控制、混联机电耦合结构方案等方面完成了众多的技术创新。
在纯电动汽车方面,目前纯电动轿车和纯电动客车均已进行了国家质检中心的型式认证试验,各项指标均满足有关国家标准和企业标准的规定。北京理工大学等单位初步完成了北京理工科凌电动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密云电动车辆产业化生产基地的建设,并于2003年12月30日顺利通过北京市公共交通总公司组织的示范运行车组验收。小批量研发生产的4种车型近40辆公交车即将投入北京市奥运电动示范车队的示范运行。
目前,北京、武汉、天津、威海4个城市开展了电动汽车试验示范运行,北京、上海还承担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支持的国际燃料电池公共汽车示范项目,电动汽车专项的实施得到了很多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并已经列入当地政府工业发展规划。
软件研究——为了跳动的“中国芯”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软件”重大专项是我国“十五”计划期间的十二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之一。集成电路方面,科技部在863计划中设立了信息领域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专项、自动化领域100nm集成电路制造装备专项和材料领域集成电路配套材料专项三个专项和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主题,共计经费12亿元;软件方面,科技部在863计划中设立了信息领域软件专项负责操作系统、办公软件和嵌入式软件的组织实施,信息领域计算机硬软件主题负责中间件软件的组织实施,自动化领域负责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组织实施,共计经费8亿元。
信息领域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专项的实施,在7+1个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和9个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通用高性能CPU和嵌入式微处理器CPU/DSP设计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开发了通用64位“龙芯”高性能CPU芯片和“众志”、“C*Core”、“汉芯”等嵌入式微处理器,实现了由技术突破向重点推广的纵深发展;在网络通信、信息安全、信息家电等领域的SoC系统芯片开发和应用方面,在“COMIP”、“华夏网芯”、“展讯TD—CDMA基带”、“星光多媒体”和“格科CMOS图像传感器”等芯片上取得开发和应用的重点突破;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可供复用的集成电路IP开发成功,已在国家IC设计产业化基地获得应用。
通过专项的实施,形成了丰硕的成果,对提高我国信息技术核心的集成电路和软件方面的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作出了突出贡献。在相关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科技成果,并实现了产业化,取得重大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支撑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药物研究——人民生命健康的保证
专项于2002年7月正式启动,在国家新药研究与开发协调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的积极支持下,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和总体专家组密切配合、精心组织、加强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目前,专项共取得新药证书22个,27个品种已完成全部研究工作申报新药证书,115个品种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同时还有近百个创新性强、前景较好的品种课题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根据新药研发特点,建立了6类药物研发通用平台,3个生物技术药物平台和两种中药质量标准研究关键技术平台,初步构建了国家创新药物研发技术联盟;申请国际专利114项并获授权35项,申请国内专利529项并获授权175项,为我国医药产业走自主创新的道路跨出了扎实的第一步;共培养博士研究生265人,培养硕士研究生427人,专项还专门设立了博士基金课题43项,对全国4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新药科技人才进行培养;发表论文1573篇,其中被国际SCI刊物收录的达172篇,国内SCI刊物收录的70篇,还发表专著34部。
多年来,我国大部分药物依赖进口,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的健康需求。专项实施后,从我国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和我国医药产业的长远发展出发,共支持了285项课题的研究。重点支持了五方面的内容。一是重大疾病治疗药物,重点为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感染、免疫、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内分泌及生殖系统疾病等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二是重大传染病防治药物,根据我国传染病防治的新形势,专门开展了针对HIV、血吸虫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治药物的研制;三是制剂技术研究,根据制剂技术落后的局面,开展了新制剂的研究;四是非专利药物大品种,设立非专利新药品种和仿制品种专题,共支持重大非专利品种12项;五是中成药的二次开发。这些课题不仅为我国创新药物研究与开发树立了成功的典型范例,同时还为我国医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技术储备和创新源泉。
食品安全技术——让百姓吃得更放心
一批关键的快速检测方法和试剂盒的研制取得重大突破。目前,本项目已经成功研制出食品安全农兽药、生物毒素、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和违禁化学品等各种检测试剂盒29个;建立食品安全农兽药、生物毒素、食品危害物等各类快速检测方法和确证方法共94项。
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检测设备相继研制成功并得到应用。目前,本项目已成功研制出农兽药、生物毒素等食品安全相关检测设备25项。其中研制的农药残留快速检测移动车已经过专家组鉴定,并已销售了20多辆,目前已在质检系统配备了34辆。研制的检测有机锡的专用鉴定器QSIL-FPD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研制的亚硝酸盐和氰化物快速检测系统已应用到神州五号载人航天飞船中,用于食品检测。
一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规范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实验室国际比对试验实现零的突破。本专项研究制定的标准(草案)达到200项,目前已完成制定申报工作的标准(草案)122项。包括制定食品包装卫生规范6项、覆盖我国6大类15种食品的HACCP实施规范、农药残留检测标准(草案)34项。值得一提的是在国际上首次牵头参与制定树果中黄曲霉毒素检测标准1项,改变了过去我国只能遵守国际“游戏”规则的历史。首次进行了实验室质量控制的国际比对试验,先后4次与40多个国家的实验室结果进行了比对,标志着我国实验室能力验证工作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食品安全网络监控和预警系统已初步建立。目前,建立了我国第一个覆盖13个省市的食品污染物监测网络,对我国公民膳食结构进行了全面科学地分析,完善了“进出口食品安全监测与预警系统”,该系统覆盖广东、福建等20个省份的检疫系统,为我国对国际进出口食品进行科学的分析、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另外,研制了我国第一个针对大型超市的食品安全监控与应急管理信息系统,保障城镇居民食品安全。
生物芯片——战胜疾病的有力武器
人类新功能基因与疾病相关基因应用研究的突破性进展,已完成人类重要生物功能与疾病相关新基因1500个,其中功能明确并具有潜在开发前景的功能基因达160个,用于新产品研制与开发的功能明确的新基因24个。在提前完成I、II、III线三类基因指标的基础上,已有8个自主知识产权的人类新基因已经与企业或药物研发单位合作,开展药物靶标或生物技术药物的前期开发工作。
组织建立了一系列规范化的人类功能基因研究技术服务平台,包括国家基因组北方研究中心的功能基因信号通路筛选平台、上海睿星的酵母双杂交技术平台等,促进了课题组的工作,提高了效率。
建立复杂疾病多基因联合作用分析的新方法,如:1.以精神分裂症为对象,建立复杂疾病多基因联合作用分析的新方法;2.在胃癌、肺癌和食道癌相关基因研究;3.鼻咽癌相关基因研究;4.高血压研究。
另外,水稻基因组研究也取得一批新进展。
生物芯片产业初见端倪:1.诊断检测芯片产品。SARS病毒检测的基因芯片试剂盒已进行了试生产,自主研制的识别软件与荧光扫描仪相配合,可从芯片荧光扫描图像直接给出SARS病毒存在的定性检测结果;2.高密度基因芯片产品。构建了按照基因功能分类的人的4种分类芯片,每类芯片上分别包含200—400个基因;3.食品安全检测芯片。自主研制的兽药残留检测蛋白质免疫芯片已可对5种重点兽药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可达到国家对兽药最高残留限量的要求;4.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芯片创新技术创建,可广泛地应用于药物筛选、细胞凋亡等研究领域。
节水农业——建立现代农业新模式
经国家科技领导小组批准,科技部、水利部、农业部于2002年启动实施了“十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863计划)“现代节水农业技术体系及新产品研究与开发(2002AA2Z4)”。专项共投入经费6.3亿元,其中国拨经费2亿元,地方和企业配套经费4.3亿元。按照现代节水农业前沿与关键技术创新、重大产品及关键设备研制与产业化开发、技术体系集成与示范三个层次进行综合布局,设立55个课题,调动国内282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累计1912人参与研究与开发工作。
专项已于2005年12月28日通过验收。经过4年的努力,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技术创新和科技突破的成果:构建了以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农田水利用率、渠系水利用率、水源的再生利用率和农业生产效益为核心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节水农业技术体系;创制了以高效低耗、绿色环保、环境友好为特点的节水农业关键产品与设备;将现代节水农业前沿技术、重大产品及关键设备与实用技术相结合,建立了适合不同区域特征的节水农业技术发展模式。
通过专项的实施,共形成前沿与关键技术110项;开发出高新技术产品146个,建立示范生产线27条;筛选出抗旱节水材料129份,选育出抗旱节水新品种28个;申请专利320件,获得专利授权160件;开发出软件48个,建立现代节水农业示范区18个,面积25万亩;推广面积3.2亿亩,节水85亿方,增产粮食150亿公斤,增加产值88亿元。
标准战略——为了提升科技国际竞争力
我国入世后受到来自国外发达国家的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的严峻挑战。而我国技术标准水平落后,与经济发展需要滞后的问题表现非常突出,对我国经济和科技发展已构成潜在影响。面对这种形势,科技部适时提出了“人才、专利和技术标准”三大科技发展战略,并将“重要技术标准研究”列入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作为推动技术标准战略实施的重要举措,由科技部、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共同组织实施,旨在全面提高我国技术标准研制水平,以增强我国技术和产品的竞争力,应对我国加入WTO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在我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研究方面,主要围绕如何建立满足我国市场经济需要的标准化管理运行机制,规划我国标准化的发展方向,构建新型国家技术标准体系,建立应对国外贸易技术壁垒的预警机制展开大范围深层次研究。目前战略研究的两项重要课题《我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研究》和《国家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研究》的征求意见稿已经通过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式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两项课题研究的许多成果已经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采纳,如国家标准的立项已经可以随时通过网上申报,标准的制定也更加公开透明,通过最近组织的国家标准清理整顿,将大大提高我国技术标准水平。
在检测标准和检测方法研制课题方面,值得一提的是“食品、中药与天然药物有效成分检测技术研究”课题,经过参与研究的全体科研人员的努力,通过对食品营养成分、功能成分、中药等植物提取物的有效成分进行科学合理的研究,抓住焦点,解决重点,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分析方法体系及标准,为食品、中药与天然药物的产品质量管理、控制和监督提供科学依据,确保食品、中药与天然药物中有效成分标示的准确可靠,为保障人类健康,促进在市场上健康发展,提高食品、中药与天然药物国际市场竞争力提供了技术支撑。其成果已应用于市场检验和企业检测,为百姓消费放心食品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