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消息 27日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要加快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联共享的信息平台,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健全风险监测评估和检验检测体系。
食品安全的监管、追溯和检测是食品安全信息化最主要的三方面内容,与2015年“一号文件”提出的“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联共享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信息平台”相比,今年进一步对农产品和食品安全监管与检验检测提出更高要求,标志着信息化将成为食品安全体系建设坚实的基础。同时作为服务于农业现代化的有力支撑,食品安全信息化将迎来快速发展的窗口期。
事实上,信息不对称是我国食品安全事故难以绝迹的深层次原因,要解决食品安全问题,首先就要从消除信息不对称入手。
通过健全政府信息监管体系、搭建信息综合管理平台以及实施信息追溯和预警等信息化手段将可以确保食品安全信息质量,提升信息权威性,确保食品安全产业链各环节参与者的知情权,同时也可以畅通信息渠道,加强各方的信息共享、交流,从而能有效解决食品安全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近年来,针对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政策逐步明晰。《2015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提出要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建设统一高效、资源共享的国家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加快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化工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预警系统、重要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等项目实施进度。2015年10月1日实施的《食品安全法》对食品安全监管、全链条追溯等方面提出更加严格细化的规定。
政策层面连年加码有望加速食品安全信息化落地。方正证券(601901)研究所根据商务部主导的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共58个城市试点进行了测算,预计食品安全追溯系统的市场空间有望达到千亿级别;通过中国政府采购网等公开信息对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化投资额的统计显示,该领域市场空间将达到百亿级别;而食品安全检测包含的食品安全检测服务和食品安全检测设备两大类市场的空间在400 亿左右。
食品安全信息化将是必然趋势,随着《食品安全法》的正式实施,政府端的投入将带动生产端和消费端展开更多的业务模式创新,食品安全态势感知、隐患识别、食品溯源、病因食品关联等综合分析能力有望在大数据时代迎来更多的发展契机,进一步提升食品安全信息化在食品安全监管、追溯以及检测模式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