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河二号”,广州喊你多生金蛋
来源:羊城晚报 更新时间:2016-02-04

原标题:“天河二号”,广州喊你多生金蛋

 

记者 李妹妍 实习生 陈幸芝

“广州有世界超算性能第一的‘天河二号’,守着富矿却不知道如何利用,超算资源的闲置问题亟待解决!”2月2日,广州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组的大会发言,再次聚焦追问“天河二号”——这个6次蝉联“全球最快”超级计算机的使用问题。

中国超级计算广州中心(以下简称“广州超算中心”)去年调整为中山大学数据科学和计算机学院的下设机构,也成为话题焦点之一。提案起草人、广州市政协委员吴阳阳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最重要的是要解决超算中心的体制和机制的问题,现有的行政体制和管理机制都导致其难以开拓市场。

定位存争议:超算中心移交中大缚手脚

中山大学数据科学与计算机学院教授吴维刚多了一个新职务:超算专项办公室主任。在过去的四个多月里,他一直忙于理顺接管广州超算中心的各种关系。

去年9月,广州市政府正式把广州超算中心委托中山大学管理和运营,成为中山大学数据科学和计算机学院的一个下设机构。“现在还在接管的过渡阶段。”吴维刚告诉羊城晚报记者,该院的超算专项办公室主要负责跟进管理与超算、大数据有关的科研项目,运营依旧是由超算中心管理。

这一调整引起了广州市政协委员吴阳阳的注意,“广州超算中心原是市科创委属下的独立法人和企业化管理单位,现在划到中山大学一个院系下面,超算中心的级别降低了,也不再具备独立法人的资格”。

吴阳阳长期关注“天河二号”的建设发展情况。在去年的提案中,她就呼吁要通过市场推广与用户培育,发挥“天河二号”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超级”作用,该提案也因此成为今年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组的重点提案。

“目前广州超算中心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体制和机制的问题。”吴阳阳告诉羊城晚报记者,世界第一的超级计算机,本身需要较高的便于拓展的平台,但移交决定无疑束缚了超算中心的手脚,一些商业活动及市场运作也无从开展。“把‘天河二号’的超级计算能力转化为生产力,是一个系统性工程,超算中心应当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级机构。”

不过,华夏协同医学研究院广东分院院长余伟隆并不认同这个观点。他长期关注“天河二号”的建设发展,并参与了医疗大数据的超算云平台构建。“中山大学是副部级,并不存在级别降低的问题。”他认为,从广州市到中大,实际上是减少了决策的层级,而“天河二号”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有独立的数据库,需要更多高端高新产业进入研发体系,中大能够在提供科研支撑、为经济服务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吴维刚看来,问题讨论的核心,是如何定位超算中心。“如果定位为纯市场主体,其决策效率必然会受影响,但超算中心这么大的资源设施,必然要顾及国家的战略需求,而不可能单纯从市场运营角度出发考虑问题。”

“譬如说超算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原来超算中心独立运营,在招聘专职的科研人员上可能会有些困难。”他认为,包括建立精准医疗等云平台,都必然要求相关的中长期的科研支撑和服务,这种投入对纯市场化运作的主体而言并非“那么适合”。因此,超算中心挂靠到中大,“应该是出于兼顾、平衡这样一个思路”。

市场欠发育:“天河二号”如何更加接地气

事实上,作为面向全社会开放的超级计算资源,广州超算中心打造了六大云超算应用服务平台,中心主任袁学锋早前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称,其资源10%面向政府,30%面向高校和科研院所,剩下60%重点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不过根据广州超算中心最新披露的数据,目前其已经为688家用户提供计算与技术支撑,但其用户群体分析显示,84%是教育院校、科研机构和事业单位,企业用户仅占15%。

对此,袁学锋坦承,当前遇到的是结构性的矛盾,正处“黄金服役期”的超级计算机面临云超算应用市场仍欠发育的现状。“应用软件的开发与硬件发展不同步,云超算需求的日新月异与云超算人才的匮乏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国内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

“开拓超算市场,‘天河二号’要更接地气。”吴阳阳指出,从目前“天河二号”主要服务用户来看,云超算需求未能得到较好的挖掘和调动,“广州超算中心缺乏市场化运营机制,‘天河二号’没有利用超算功能进行更好的招商,没有带动形成计算经济”。

吴阳阳在其提案提出三个具体建议。其一,由省、市中小企业局牵头每年组织一到二次相关企业到超算中心对接,对新业态的孵化企业免费提供超算资源。其二,积极联合国家各部委,在国家层面上获得更多的支持,甚至可以尝试与国家科技部或产业发展资金联手运营。其三,调研与学习发达国家对超算中心管理运营好思路,既要面向市场又要满足国家技术战略发展之需,逐步形成市场创新发展与国家科技体制和谐统一的新机制。

事实上,作为广东省重点工程、广州市科技一号工程,“天河二号”在应用市场方面,政府的引导被寄予厚望。

“可以由政府购买服务,为新业态中小企业提供超算资源。”吴阳阳表示,一方面,中小企业可减轻固定资产投入,获得优质的超算资源服务、计算存储支撑和技术服务支持,另一方面,超算中心有效增加用户数量和应用推广的广泛性,拓展超算应用领域,“要抓住超算系统5-8年的黄金服役期,由政府正确引导各方来努力,一两年后,慢慢地扩大市场的推广力度。”

对此,袁学锋表示:“政府愿意牵头来做,当然好。”

个案

“信息孤岛”:

“天河二号”接轨医疗大数据遇壁垒

怎样才能用好“天河二号”的超级计算能力,更好地服务智慧城市建设和市民生活?或者说,能够“算天、算地、算人”的高大上超级计算资源,对普通人来说究竟有什么用?

“最直观的影响,在天文、交通、医疗三大领域。尤其是医疗领域,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未来精准医疗和个性化医疗将深刻影响我们的生活。”在广州超算中心数据采集分中心,广东省医疗大数据实践基地的项目负责人张超平告诉羊城晚报记者,他们正在和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合作,打造远程医疗云平台。

不过,羊城晚报记者采访获悉,在备受期待的电子医疗云服务领域,医疗大数据采集依然遭遇数据壁垒,“信息孤岛”成为深入前行的障碍,在广阔的行业诉求和应用前景下,超算资源的推广理想虽美,现实依然骨感。

2014年,“广东省医疗卫生公用信息大数据开放型云平台的构建与应用”正式立项。在这个医疗云平台的构想中,将通过大数据实现医疗需求和资源的精准对接,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干预、管理、健康预警,同时减少患者住院时间,减少急诊量,解决民众看病难问题。

“最起码,老人在社区医院看病,能够实现医疗资源、医疗数据的联网共享,不用来回转院。”作为项目合作方之一,余伟隆带领的团队主要负责公共卫生部分的调研和数据采集,他已经为这个项目耗费了近15年的心血。

但数据采集分中心面临的现实困难是:数据从哪里来?数据源如何保证精准?

“现在说‘天河二号’有强大的计算能力没有利用起来,但数据采集本身就是个大难题。”为获得比较真实客观的数据,余伟隆的团队至少花了三年时间,设计研发专用设备,和试点的社区医院合作,做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录入。

“这仅仅是在广州海珠区一个社区医院做的试点。”余伟隆称,未来这样的数据采集还要覆盖广州市、珠三角,逐渐扩大到覆盖全省。“获取数据最直接的途径是和政府相关部门对接,但要做到信息透明、数据共享,真是很困难。”

在建立居民健康档案过程中,余伟隆和层层部门打过交道。他举例说,要获得某县某一项公共卫生数据,首先要向县级卫计局提出申请,随后进入县政府、市一级职能部门、省一级职能部门层层审批,“有省一级的批复,卫计局才去提取,我们才能拿到一组数据,流程慢的话差不多要走半年。”

“采集并不直接触碰数据,更无权查看,用APM专线网络直接打包上传到超算中心。”每一次,余伟隆都如此对外界解释,称数据采集遵守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两大原则,数据不是给企业或者个人使用,而是属于当地政府的公共服务。“但过去各部门通过自我建设来成立信息存储库,各种信息相互闭塞,实际上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

记者采访了解到,“天河二号”已经适配了广州市电子政务数据管理系统、云盘存储系统等关键业务系统,包括电子政务、电子教育、电子医疗、电子环境、电子灾害预报等业务都将在“天河二号”上实现。

“电子政务这部分我们还在汇集数据,”中国超级计算广州中心主任袁学锋指出,应当出台一定的政策打破这些“信息孤岛”,政府的数据可以通过顶层设计进行开放共享。

李妹妍 、陈幸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