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金融电子化》杂志社举行的“2015年金融信息化10件大事”评选结果揭晓。“2015年金融信息化10件大事”评选活动经过信息收集、初步筛选、意见征询、专家评审、专家点评等多个阶段,30余位监管机构主管领导和金融机构代表、20多位知名院校专家的参与评定,最终成功评选出以下“10件大事”。它们分别是:
1、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一期)投产运行;
2、中国银监会以监管数据标准化规范为抓手,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提升;
3、九项金融公益类国家标准制定并发布;
4、中国银联建设云端支付平台,推出“云闪付”移动支付新品牌;
5、中国工商银行提升信息科技创新能力,打造全新e-ICBC;
6、全国车险信息平台实现跨公司、跨行业全面信息共享,成为新型金融基础设施;
7、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基于开放式平台的新一代个人核心系统全面推广应用;
8、微众银行建立的全国首个完全采用自主可控技术的银行全分布式架构投入业务运营;
9、中国农业银行新一代核心业务系统“蓝海工程”(BoEing)全面投产;
10、中国银行构筑全球一体化信息科技服务体系。
金融信息化大事件评选,既是对2015年各金融机构在金融信息化建设成果方面的梳理总结,又是进一步做好金融信息化宣传工作的需要。本次获选的“10件大事”,有基于开放平台的自主可控技术的实践,也有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应用,还有移动金融、电子商务金融等新型业务模式的创新,它们唱响了2015年金融信息化建设的主旋律,并展示了我国各级金融机构的信息化建设成果。
附:“2015年金融信息化10件大事“内容及专家点评
1、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一期)投产运行
【主要内容】:2015年10月8日,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一期)成功上线运行。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为境内外金融机构人民币跨境和离岸业务提供资金清算、结算服务,是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该系统分两期建设,一期工程便利跨境人民币业务处理,支持跨境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结算、跨境直接投资、跨境融资和跨境个人汇款等业务。一期主要功能特点包括:一是采用实时全额结算方式处理客户汇款和金融机构汇款业务。二是各直接参与者一点接入,集中清算业务,缩短清算路径,提高清算效率。三是采用国际通用ISO20022报文标准,便于参与者跨境业务直通处理。四是运行时间覆盖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等人民币业务主要时区。五是为境内直接参与者提供专线接入方式。目前共有19家中外资银行成为首批直接参与者,间接参与者包括位于亚洲、欧洲、大洋洲、非洲等地区的38家境内银行和138家境外银行。CIPS的建成运行是我国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的又一里程碑事件,标志着人民币国内支付和国际支付统筹兼顾的现代化支付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专家点评】:杨涛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金融研究所支付清算研究中心主任
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已成为我国国家战略的核心内容之一。早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就指出要“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保障金融市场安全高效运行和整体稳定”。而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十三五”规划(讨论稿)》的说明中,也着重提出要“统筹监管重要金融基础设施,包括重要的支付系统、清算机构、金融资产登记托管机构等,维护金融基础设施稳健高效运行”。
在开放条件下,跨境金融基础设施已成为我国顺利融入全球“金融舞台”的重要保障,CIPS的上线正是其中的重要突破,昭示我国的经济金融全球化进程将获得更加稳健的支撑。当然,CIPS开启了境内金融基础设施的“国际化时代”,如何更好地使其服务于跨境金融市场的效率、稳定、安全与协调,既有挑战也有新的机遇。一方面,依托CIPS建设,有助于推动构造一个更好的“现代跨境支付清算生态体系”。结合系统技术的不断完善,跨境支付将从金融体系的“道路、桥梁和高速公路”,逐渐成为“海运、空运乃至航天设施”。另一方面,CIPS也有可能成为开放环境下的完善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的重要载体。从而使监管部门更有效地引导和服务跨境金融资源流动,掌握与分析相关信息,及时疏导潜在金融风险的积累,优化政策传导机制和维护金融稳定。
2、中国银监会以监管数据标准化规范为抓手,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提升
【主要内容】:2015年,银监会修订完善监管数据标准化规范,发布《中国银监会监管数据标准化规范(中小银行及农村金融机构)》2.0版,建立以会计数据、交易数据为基础,各类管理数据为补充的“1+N”数据标准化框架,形成整体运用、相互关联、扩展灵活的数据体系,有效覆盖包括理财、同业、票据、期货、期权、掉期、互换交易在内的表内表外业务,为监管检查的快速实施、精确定位、查深查透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检查实践涵盖监测分析、合规检查、风险监管等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领域。
监管数据标准化规范是监管经验浓缩和监管政策传导的重要手段,是银行业金融机构风险防控经验的总结,更是中小银行业金融机构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的必备条件。以监管数据标准化规范应用为契机,银监会持续传导监管政策,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比照监管数据标准化规范,主动审视自身信息系统架构与数据资产管理方面的不足之处;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特别是中小银行业金融机构,参照监管标准化数据规范,加快数据标准建设,改进信息系统架构,完善风险控制指标;督促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从数据、系统、应用多个层面提升管理水平,切实做到“认好数、管好数、用好数”;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以提升数据治理水平带动内部风险识别防控能力与管理水平,从而提升银行业金融机构核心竞争力,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专家点评】:郭田勇 中央财政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银监会监管数据标准化规范(中小银行及农村金融机构)》2.0版,为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系统的架构建立起了一个标准化的框架,此举是银行业金融信息化的有力推手,更是银监会在解决银行业监管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上迈出的坚实的一步。
在如今混业经营的大环境下,各大中小银行正广泛从事传统银行业所未涉足过的领域,不同业务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相互融合程度不断加深,表外业务结构越来越繁杂,给银监会的监管带来了不小的挑战。而且,银行业混业经营将使得银行不可避免地面临更大的风险敞口,承担更大的经营风险和操作风险。虽然信息不对称对于金融行业产生和发展至今起到了弥足轻重的作用,但也构成了监管当局有效监管的阻力。
银监会此举,最直接的作用在于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为监管检查的快、准、深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大幅提高监管当局的监管效率;更深层次的意义则体现在内控方面:此举意在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比照监管数据标准化规范,建立数据有效性更强、逻辑联系更强的数据信息系统,在这些数据的支撑下,现有的风险控制、内部控制指标能得到更好的监测和反馈,从而使得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风控和内控水平都得到较大的提升,最终有助于提升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
3、九项金融公益类国家标准制定并发布
【主要内容】:2015年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制定和发布了《银行网点服务评价准则》、《银行业产品说明书规范描述》、《银行业客户服务中心基本要求》、《银行业客户服务中心服务评价指标规范》、《商业银行客户服务中心服务外包管理规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服务规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客户风险承受能力测评规范》和《金融租赁服务流程规范》等9项金融国家标准。这9项国家标准是金融行业规范相关金融服务、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方面的金融国家标准,为相关金融服务和管理工作提供了基本要求和技术依据。
标准在规范经济金融发展秩序、加强社会管理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地位,是政府管理和市场自律的重要手段。金融服务国家标准是支撑供给侧改革、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技术规范。新标准的发布和实施将提高服务供给质量和效率,支持欠发达地区、低收入群体、小微经济实体等获得必要,及时的基本金融产品和服务,助力“发展普惠金融“,并努力实现金融机构与消费者之间信息的有效传递。
【专家点评】:曾毅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服务标准化研究所所长助理
随着全球进入服务经济时代,全世界标准化工作逐渐由工业、农业扩展至服务业,服务标准化成为标准化工作的重要领域,为推动服务业发展、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作出了卓越贡献,受到国家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制定和发布的9项金融公益类国家标准,是金融领域首批服务性国家标准,顺应了国际发展趋势和金融业发展需求,具有极大的创新价值。具体而言,这9项国家标准以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为目的,以更好地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为出发点,围绕“保障基本服务、规范新兴服务、降低服务风险”三个关键点,系统提出了金融服务质量规范。尤其是在保障基本服务方面,以建立全国统一的服务质量规范为目标,秉承“覆盖全面”和“保障基本”的原则,统一了银行营业网点服务的基本要求,保障全国人民享有基本的金融服务,打通金融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这9项国家标准的深入实施,将提高金融服务供给质量和效率,支持欠发达地区、低收入群体、小微经济实体等获得必要、及时的基本金融产品和服务,助力“发展普惠金融”,并努力实现金融机构与消费者之间信息的有效传递;同时,也将推动金融服务标准化工作蓬勃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
4、中国银联建设云端支付平台,推出“云闪付”移动支付新品牌
【主要内容】:2015年12月,在人民银行的大力推动下,中国银联联合20余家商业银行于推出“云闪付”移动支付新品牌,消费者出门除了带上银联卡,还可以通过手机“云闪付”一挥即付,开启移动支付“一挥而就”新时代。“云闪付”作为以非接触支付技术为核心的银联移动支付新标志,涵盖NFC、HCE、TSM和Token等各类支付创新技术应用。
云端支付平台是金融业落实国发?2013?32号文件和国发?2015?40号文件要求建设的移动金融基础设施,是移动金融安全可信保障体系的支撑。通过接入云端的支付平台,开卡行可以降低成本,加速以HCE业务云端支付的落地,充分结合智能手机、IC卡及互联网技术找到了安全和体验在移动支付应用中的最佳平衡。Token技术是使用唯一的数值来代替传统的银行卡账号,确保该数值的应用被限定在特定的范围,这种特定的范围通过身份识别、事前评级、事中评分,为商户、发卡行提供了安全与风险服务,确保持卡人的身份有效性。
【专家点评】:黄震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金融法研究所所长,互联网金融千人会创始会长
在当前移动互联网深刻影响金融创新的背景下,中国银联积极应对当前世界技术变革潮流,将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于支付改革。相对于原有银联卡支付技术体系而言,云闪付的推出,不啻是中国银联的一场自我革命。
建设移动金融基础设施,需要对底层框架和共性技术进行统一标准,必须由国家队唱主角。中国银联作为我国金融基础设施的重要承担者,在人民银行的支持和推动下,联合众多商业银行和技术企业,涵盖了多种支付创新技术,较好地体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从用户角度出发,只要拥有一台智能手机装备有近场支付(NFC)功能和Hce token、Apple pay、Samsung pay等任一产品,持卡人在手机APP中绑定自己的银行卡即可生成一张云闪付卡。使用时无需解锁、亮屏、打开APP,只需点亮手机放在具有闪付标识的POS机附近,听到“滴”声后输入密码即完成支付。真正体现“以用户为中心”的思想和力求兼顾安全性和便捷性的特征。
当然,云闪付作为一项创新的支付技术,其广泛使用还有待于用户习惯的改变和应用场景的开发。作为一项符合移动金融技术变革趋势的创新应用,将极大改变中国支付生态环境,而支付技术是我国本轮金融创新的基石,我们期待云闪付能够撬动起更大规模的金融创新发展,成为中国银联走向全球的又一张世界性名片。
5、中国工商银行提升信息科技创新能力,打造全新e-ICBC
【主要内容】:2015年,中国工商银行发布了“e-ICBC”互联网金融品牌和互联网金融发展战略,构筑起以“融e购”、“融e联”、“融e行”三大平台和“网络融资”一中心为主体,覆盖贯通金融服务、电子商务、社交生活的互联网金融整体架构。“融e购”的业务领域实现从B2C扩展到B2B,并创新推出集中采购平台,“融e购”年累计交易额超过8000亿元。“融e联”注册客户数超过400万户,客户经理端注册数达4万户。工银e生活、工银e校园和工银直销银行等一批具有工商银行特色的产品陆续投放市场;基于客户线上线下直接消费的信用贷款产品“逸贷”客户数达到430万户,余额突破2000亿元,相当于全国P2P网贷成交额;全新推出的“个人自助质押贷款”产品已累计发放620亿元,贷款余额258亿元;在国内首先推出工银云支付信用卡,为客户提供线下非接触支付、线上一键支付的全新移动支付体验;具有小额、便捷特色的产品“工银e支付”客户数超过7500万户;推出“工银e投资”手机客户端。全行近千家网点完成智能化改造,境内所有网点开通了WiFi,“互联网+金融”的融合,正为客户带来全新体验和优质服务。
【专家点评】:柴洪峰 中国银联执行副总裁、中国工程院院士
当前“,“互联网+”战略在金融领域生根发芽,创新技术与商业模式的驱动,孕育了中国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勃勃生机,缔造出一个又一个市场成功的典范。商业银行在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是最早的实践者、改革者、创新者。中国工商银行作为国内银行业信息技术的先导者,1990年率先启动金融电子化建设,1999年实施数据大集中战略,带动了国内金融信息化水平提升,树立了中国金融行业发展丰碑。
面向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中国工商银行因时而变、互联为器、金融为本、风控为基,以开放、聚合、多赢理念,打造互联网金融品牌e-ICBC,构建起以“三平台、一中心”为主体,覆盖和贯通金融服务、电子商务、社交生活的互联网金融发展战略,建成了全球最大的互联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率先实现从零散的单个互联网金融产品创新到整体互联网金融架构搭建的转变,建设“平台+网点+场景+金融”的全新生态,对于新常态下商业银行的互联网金融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和行业示范效应。
以中国工商银行e-ICBC为代表的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品牌建设和战略实施,丰富了市场选择,提升了金融服务的用户体验、服务品质和普惠水平,提高了融资可获得性并降低了融资成本,必将为实体经济提质增效注入新的动力。
6、全国车险信息平台实现跨公司、跨行业全面信息共享,成为新型金融基础设施
【主要内容】:中国保险信息技术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国保信”)以整合全国分散建设和管理的车险信息平台为基础,全力打造全国新一代车险信息平台。先后实现了车险平台的管理集中、物理集中和数据集中,重新构造了“对外服务统一、内部组件灵活组装、数据与生产适度剥离”的新型技术架构,全面覆盖全国36个省市(含单列市),对接服务60余家财产保险总公司、800余家省级分公司,实现了全国车险数据跨公司、跨行业的实时共享和一体化再造。中国保信被公安部授予“网络安全重点保护单位”称号,车险平台成为公安部确定的全国500个重要信息系统之一。车险平台已经成为嵌入行业车险业务生产,关系车险改革发展的新型金融基础设施,在2015年的商业车险改革中承担了重要的信息化支撑职责。车险平台以精算技术为引领,积极开展大数据挖掘,释放数据共享在规范市场行为、提高标准化管理、提升定价能力、促进精准营销和客户细分精细化管理等方面的内在价值,提升保险行业竞争力和服务水平。为积极落实国家大数据战略,车险平台与交管、税务、公安广泛开展合作,探索跨部门数据共享模式,开辟了保险辅助社会治理的新路径。
【专家点评】:石勇 中国科学院大数据挖掘与知识管理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保险业作为数据密集型的金融行业的典型代表,具有天然的“大数据基因”。在商业车险深化改革、车险经营模式不断探索创新的关键时期,全国新一代车险信息平台大数据战略实践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首先,全国车险信息平台将引领保险费率市场化的深刻变革。从过去的“样本精算”到现在各渠道获得并整合的“全量数据”,将促使车险发生“以车定价”转向“以人定价”的重大转变,实现真正的动态化、差异化定价,有利于加快保险费率的市场化进程。其次,全国车险信息平台有助于提升保险行业对欺诈风险识别与控制的能力。当前保险欺诈特别是车险欺诈呈现出的专业化、团伙化、流程化新特征,使得传统风险控制方式受到严峻挑战,平台的信息技术和创新应用将建立更高效精准的反欺诈机制,提升险企的风险管理能力。最后,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全国车险信息平台作为车险行业与其它部门交互数据、共享信息的重要依托,将成为国家征信体系的重要组成要素。车险平台已经与交管、税务、公安等形成了跨部门的交互与共享,未来这种跨部门的共享模式具有复制、推广到银行、证券、通讯、医疗、教育等领域的预期,将有力地推动国家征信体系的逐步形成与完善。
7、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基于开放式平台的新一代个人核心系统全面推广应用
【主要内容】: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新一代个人核心系统是在物理集中的基础上,利用小型机集群技术,以客户服务为中心,以八大平台为框架,采用先进的设计思想和体系结构,建设支持本外币合一的业务集中处理系统,支持24小时全天候服务,具有高性能、高可用性和高伸缩度的全国逻辑集中的现代化业务系统。
邮储银行新一代个人核心系统全面推广应用后,已支持全行4万余个网点、10万台自助设备、13亿本外币账户,服务客户近5亿人。全天的系统平均成功率约99.8%,交易平均总笔数约7000万笔,交易平均总金额约1400亿元,并经历了日交易高峰1.1亿笔交易量的冲击,系统安全稳定运行。该系统的全面推广应用充分论证了基于开放式平台实现高并发、大规模交易量、业务集中处理的金融关键业务系统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国家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安全战略作出了积极探索,在维护金融和信息安全可靠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
【专家点评】:宁家骏 国家信息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金融业的繁荣、稳定和安全决定了一个国家整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当今金融业的正常运转很大程度上依靠信息技术。但是,信息技术是否安全可控决定了国家金融业的安全可控性,进而决定其经济甚至社会的安全可控。长期以来,我国金融业的信息化建设基本依赖于国外的技术及产品,这对国家安全形成了巨大的隐患。尤其是当前以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新金融模式快速发展,金融信息系统的安全可控问题更是形成了对金融行业的重大挑战,“无安全可控,无金融安全”的问题日臻突出。
邮储银行几年来积极践行“安全可控”的国家战略,在新一代个人业务核心系统的建设中成功实践了基于开放式平台,以小型机组建集群替代大型机,构建超大规模银行交易核心业务系统,实现了传统金融信息化领域安全可控新的重大突破。该系统采用国产应用软件开发和集成,在硬件设备方面大大降低了建设成本,打破了国外大型机在我国金融核心领域的垄断地位,为大中型银行基础平台选型开辟了新道路,也为国家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安全战略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随着我国IT技术的不断发展,安全可控的产品与技术日新月异,取得了很多积极进展,希望银行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秉持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安全可控的理念,积极推动安全可控产品与技术的应用落地,逐步实现“本质安全”的国家战略目标。
8、微众银行建立的全国首个完全采用自主可控技术的银行全分布式架构投入业务运营
【主要内容】:2015年1月4日,在李克强总理的见证下,微众银行完成了第一笔交易,这标志着中国商业银行首个完全基于自主可控技术的全行级分布式生产数据中心集群建设完成,正式投入使用。此次投入使用的微众银行深圳生产数据中心集群完全采用基于X86技术框架的PC服务器以及基于开源产品的自主可控技术,没有使用任何由传统企业服务商提供的高端商业化技术产品或解决方案。同时,整个架构设计完全采用分布式架构设计理念,实现了以计算节点为单位的具备高性能、高扩展性、高可用性和高规范性的银行业务处理集群,实现了对微众银行完全以互联网作为客户渠道的全新业务形态的强有力的支撑。微众银行自主可控分布式架构是作为一家互联网银行在满足业务发展需要、确保科技对业务支撑能力的可持续性发展并全面贯彻国家对于银行业发展自主可控技术的要求为目标的前提下实施的一个关键基础类项目,是该行科技发展的基础。所有核心业务系统及金融云平台都部署在分布式架构之上。
微众银行成立一年来,实现了IT系统从无到有、快速、高效的建设,有效支撑和保障了微粒贷、手机银行等业务开展、及与优信、点评、汇通等平台的合作,实践普惠金融、连接一切的发展理念。
【专家点评】:倪光南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金融安全同样要基于网络安全。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金融业的信息系统基本上被外国的技术和设备所垄断,存在着重大安全隐患。近年来,我国IT业界提出了“去IOE”口号,旨在用自主可控的技术和设备替代以IBM、Oracle和EMC等外国跨国公司为代表的进口技术和设备。但是金融业务,尤其是其核心业务对信息系统的可靠性与处理能力有很高的要求,推行“去IOE”需要解决技术上、管理上和观念上的许多问题,困难很大。
深圳前海微众银行坚决贯彻国家对于银行业发展自主可控技术的要求,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在银行业首先建成了完全采用自主可控技术的全行级分布式架构的数据中心,并成功地投入业务运营,有力地支撑了该行以互联网作为客户渠道的全新业务形态。该系统具有最高级别的可用性,且有效降低了IT建设成本和运维成本,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同业树立了一个“去IOE”的榜样。
当前,我国的IT技术和产业发展很快,国产技术或设备基本上已能满足“去IOE”的需求,希望银行业向微众银行学习,大力推进“去IOE”,为保障国家金融安全作出贡献。
9、中国农业银行新一代核心业务系统“蓝海工程”(BoEing)全面投产
【主要内容】:2015年10月7日BoEing四期工程成功投产,标志着农业银行新一代核心业务系统建设工程全面收官,顺利完成了核心业务系统的安全“换芯”。BoEing系统优势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一是极大整合、丰富了客户信息,挖掘潜在需求,定制个性化服务,进行公私联动交叉营销。二是构建全新的业务运营体系,优化柜面业务流程,提升柜员操作效率,提升风控预警能力和反应速度。三是支持全方面的核算体系,核算到产品、员工、机构、柜员,实现贡献度分析和差异化服务,推动产品创新和退出。四是极大提升客户体验,实现了渠道协同,减少了客户的操作和等待时间,有助于提升柜员交易效率和服务能力。五是建设优化了一大批产品功能,采用“产品工厂”模型重构基金、国债、私行对公存贷款、现金管理、支付结算、投资理财、IC卡等业务产品,极大提升了客户差异化服务能力、利率市场化支持能力、操作风险防控水平。六是助推农业银行互联网金融发展,提供更高质量的数据、更多的第三方接口和更为开放的关联系统生态圈,提供网络融资、贷款、支付、结算等基于互联网和移动APP的应用。
【专家点评】:黄文礼 浙江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院长助理、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
在重大技术变革,金融业全面创新的大背景下,国内金融机构纷纷发力金融信息化创新。为提升客户服务能力、全面风险管理等的需要,从2009年开始,中国农业银行依据信息化银行建设要求,开展新一代核心业务系统的建设和改造。“蓝海工程”BoEing(Blue Ocean Engineering)的全面投产,标志着农业银行顺利完成了核心业务系统的安全“换芯”。
BoEing系统引入“产品工厂”理念,通过灵活分层的定价机制,支持产品快速创新,解决了利率市场化下产品差异化定价等问题;统一数据口径,全面记录客户的基本信息、财富信息、行为信息、关联关系信息,为普惠金融的实施、大数据的应用等提供了技术基础;实时交易监控功能,从技术上提升了业务风险的控制能力;统一应用架构,为第三方和更为开放的关联系统提供兼容接口,推动了农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和移动金融领域的发展。
BoEing系统以业界领先的技术架构和业务架构整合了各类产品与服务,不仅实现了“以账户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转变,更全面提升了农业银行的创新能力,为后续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管理创新提供强大的科技动力,同时也为农业银行业务国际化、综合化、特色化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10、中国银行构筑全球一体化信息科技服务体系
【主要内容】:中国银行稳步推进海外信息系统整合转型工程,目前已实现中国银行全球2/3以上海外机构(亚太地区12家、欧非14个国家和地区)系统版本统一、集中部署和运营管理一体化。在加大“一带一路”机构布局及已设机构国家提升网点密度的过程中,坚持科技先行的理念,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完成布拉格、维也纳、迪拜、墨西哥、多伦多分行系统建设,同时积极推进智利、毛里求斯、土耳其、安哥拉、蒙古子行、孟买分行的筹设及升级。着力构建以公司金融客户全球服务平台为代表的全球营销服务体系,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客户分层管理体系,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全球客户经理制及全球统一授信体系。大力推动全球资金一体化、全球现金管理、全球统一支付平台等全球一体化系统建设。积极配合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完成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建设,成为全球人民币跨境业务首笔发起行。全力推进天津、广东、深圳、福建自贸区相关项目建设,夯实中国银行作为自贸区业务首选银行竞争力。强化海外人民币清算系统建设,有力支持中国银行在香港、澳门、台湾地区、法兰克福、巴黎、悉尼承担人民币清算业务。积极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重点实施世界500强企业个性差异化需求、大型国企跨境人民币双向现金池等项目。
【专家点评】:吕本富 中国科学院大学经管学院教授、博导,网络经济与知识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当前,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启动亚太自由贸易区、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为中资银行参与国际金融竞争、重塑世界金融格局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作为中国金融业务的国际化发展的先行者,中国银行如何构筑全球一体化信息科技服务体系?既是一个战略问题又是一个战术问题。中国银行稳步推进海外信息系统整合转型工程,已实现中国银行全球2/3以上海外机构(亚太地区12家、欧非14个国家和地区)系统版本统一、集中部署和运营管理一体化,这是一个重要的技术进步。
中国银行的全球一体化信息科技服务体系,包括三个内容:以公司金融客户全球服务平台为代表的全球营销服务体系;以客户为中心的客户分层管理体系;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全球客户经理制及全球统一授信体系。构筑全球一体化信息科技服务体系面临着巨大的技术挑战:既要统一界面、又要考虑全球用户的不同风格;既要一点接入、又要全程响应”;既要保证存储安全、又要保证信道安全;既要考虑中国“走出去”客户需求、又要考虑国际“投怀送抱”客户需求;总之,只有提供更加完善、高效、多元的优质服务,才能继续扩大中国银行人民币国际化的领先优势;只有具有多维度、多层面撮合交易能力,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