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优化视角下的山东省文化产业科技创新
来源:山东宣讲网 更新时间:2016-03-09

 

 

环境优化视角下的山东省文化产业科技创新

□王  敏

2011年10月18日,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发挥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的作用,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提到“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这表明党和政府已经将“推动文化科技创新”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山东省是孔孟之乡,礼仪之邦,拥有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齐鲁文明,是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的文化大省。近几年,山东省的科技发展也取得很大进步。在此背景下,山东省如何促进文化和科技进一步融合,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文化产业的推动作用,以促进山东省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助力山东实现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是当前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命题。

一、山东省文化产业科技创新的环境现状分析

(一)政策环境

为推动文化科技创新,山东省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早在2007年12月,山东省委、省政府印发的《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2007-2015)》中,已经提出“以文化创意为文化产业结构升级的主导方向,注重科技含量在文化产业中的提高。”后来,为了推动文化科技创新,山东省专门出台了《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的意见》。为了促进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山东省又出台了《关于加快我省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推动我省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具体指导性政策文件。由此可见,自中央提出推动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的命题以来,山东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充分认识到这一发展命题的重要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为山东省文化产业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但是,总览这些政策文件,不难发现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有关部门并没有对当地文化企业、文化市场、文化消费情况进行充分调研,也缺少对专家学者的咨询。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政策制定的主体单一,政府的相关工作人员往往是制定政策的最主要主体,而在文化产业市场上从事实际工作的企业、个人,直接进行文化产品消费的广大群众却很少参与到政策制定中来。这也是我国很多地区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这很可能导致:制定的政策不能完全符合当地发展的实际情况,政策无法有效实施,无法充分发挥其应具有的指导性和规划作用。

(二)文化资源环境

山东省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是著名的孔孟之乡,礼仪之邦,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上,山东曾诞生著名的九圣人——文圣孔子、武圣孙子、智圣诸葛亮、书圣王羲之、医圣扁鹊、农圣贾思勰、科圣墨子、算圣刘洪、亚圣孟子。山东是全国四个文物大省之一,拥有泰山及孔庙、孔府、孔林两处“世界文化遗产”。从文化资源类别来看,山东省文化资源主要包括:历史名人资源、历史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资源、自然文化资源、文化典籍资源、革命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是山东省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内容和素材。但目前,山东文化资源在产业化开发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山东文化资源的产业化要素挖掘不够,资源占有意识和创新开发意识相对薄弱。山东有些文化资源还没有得到全面评估和深度挖掘,有些文化产品的本土特色不鲜明,一些旅游资源尚未发掘出深邃的文化内涵,缺乏具有吸引力的旅游主题。前几年,省外“水浒城”旅游热抢占先机,而正宗水浒故事发生地——山东梁山却未能发挥优势、整合资源,打造成具有文化内涵和吸引力的旅游景点,山东文化资源在整合开发过程中占有意识、创新竞争意识的弱化可见一斑。另一方面,山东文化资源在开发过程中缺乏技术性、融合性、超前性,山东省在文化资源开发、转化过程中,科技创新的水平不高。

(三)消费环境

山东是一个拥有9400万人口的大省,有着庞大的文化消费群体,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山东省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由2002年的929.1元增加到2013年的1909.8元,农村居民人均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由2002年的256.3元增加到2013年的571.7元,这表明山东城乡居民文化教育娱乐消费需求不断增加。但从人均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占人均消费性支出的比重来看,山东省城乡均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山东省城镇居民的人均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占人均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从2002年的16.6%下降到2013年的11.2%,农村居民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占人均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从2002年的12.8%下降到2013年的7.7%。依据国际经验,当人均收入达到3000-5000美元时,文化消费应占个人消费20%以上。2013年,山东省城镇居民人均收入28264元,按年均汇率折算为4559美元,而城镇居民的人均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占人均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仅为11.2%,远远低于国际经验的20%。这说明,山东省居民文化消费需求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居民的文化消费潜力远未释放。

(四)文化人才环境

科技与文化有机融合,科技创新对文化产业推动作用的有效发挥,既需要具有非凡的智慧、灵感与创意的文化艺术人才,又需要能够熟练掌握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的科技人才,尤其需要能够将文化艺术、高新技术等多学科知识进行有机融合、实现跨领域整合创新的复合型人才。因为,只有具备多元知识素养的复合型人才,才能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科学的再创造、再提高,将各种文化资源与最新技术相融合,以个性化设计、个性化内容、个性化包装来抢占文化产业市场,创造出惊人的经济价值。目前,山东省文化产业人才总量和占全省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远远低于发达省份,甚至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不仅总量偏小,整体素质也不高,特别是高层次、高水平的文化艺术人才、科技人才以及既通晓文化艺术又精通科学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更是稀缺,远远满足不了文化产业与高新技术融合发展的需要,这也是制约山东省文化产业科技创新的一大瓶颈。

(五)技术环境

近几年,山东省科学技术事业发展迅速,取得很大进步,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做出了巨大贡献。2013年,山东省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励21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7项,国家科学进步奖13项。取得重要科技成果2332项。各项专利申请量15.5万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6.8万件。各项专利授权量7.7万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8913件。2013年,山东省新当选“两院”院士3人,新增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15人,新增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99人,新增“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2人,新增“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36人。新增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3所,新增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4个,新增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6家,新增省级技师工作站11个。新增高技能人才26.2万人。截至2013年底,山东省拥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4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91家。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10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5个,省重点实验室215个。拥有国家级科技合作基地32个。拥有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45家。

二、山东省文化产业科技创新的对策建议

(一)转变观念、创新思维,加快科学技术在山东省文化领域的应用

集科学家和艺术家于一身的达·芬奇曾说:“艺术借助科技的翅膀才能高飞。”文化艺术只有与科技有机融合、相互作用,其产业化作用、市场化功能才能更加有效地发挥。山东省是文化资源大省,从不缺少文化,近几年,山东省的科学技术也取得很大进步,由此看来,山东省真正缺的是将文化与科技实现融合的观念、创意。因此,政府部门、广大文化工作者、文化经营单位、文化企业必须转变观念、创新思维,在文化艺术的创新和发展过程中,积极主动的融入科学技术,把一切可能的现代科技成果尽快地体现在文化产业之中,提高文化产业的科技水平和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转变观念,创新思维,加快科学技术在山东省文化领域的应用,是缩小山东省与文化产业发达省市之间差距、提升山东省文化产业竞争力、实现山东省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最有效手段。

(二)充分发挥非政府主体的作用,制定符合实际、操作性强的引导政策

在我国,产业政策是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必须针对我们在政策制定中存在的问题,做出一系列改进。一是政策的制定要注重从实际出发。在对山东省文化企业、文化市场以及文化消费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历史、现状以及现有的发展环境,准确把握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明确掌握山东省文化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再结合山东省高新技术的实际状况,制定出符合山东省实际情况的、有指导性的、操作性强的切实能够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推动山东省文化产业科技创新的引导政策。二是聘请专家学者、专业咨询机构参与政策制定。专家学者、专业咨询机构能够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分析研究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对文化产业的具体情况具有系统、理性的把握和思考,因此,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要积极听取专家学者、专业咨询机构的意见,充分发挥他们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的理性指导作用。三是转变政府治理方式,积极秉持“不办文化、只管文化,不直接参与、靠政策推动”的原则,通过政策制定,既为市场个体提供发展空间与条件,又为其留有压力和风险。运用政策充分调动市场个体的积极性,引导市场个体积极主动地寻找机遇、挖掘资源、开拓市场,从而将政策和资本的效率发挥到极致。

(三)运用高新技术,提高文化资源开发、产品转化过程中的科技创新水平

没有科学技术作为支撑,很多文化资源、文化作品只能是镜花水月,很难形成能够走向市场的文化产品,或者形成的文化产品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无法引起他们的兴趣。比如我们所熟悉的《阿凡达》,很多专家提到,它的剧本在十几年前就已经完成了,但是因为当时的技术水平不够,所以在拍摄之前,卡梅隆和他的一些搭档努力钻研技术,他们自行研制开发了3D摄像机、虚拟摄像机以及动作捕捉技术。卡梅隆是在各种拍摄技术完全成熟以后,才开始拍摄电影《阿凡达》的。由此可见,技术对一部好的文化作品的产品转化是多么重要。同样,技术对文化资源开发、产品转化的重要性也是如此。所以,我们在各种文化资源的开发、产品转化过程中要积极发挥已有技术工具的重要作用,甚至要努力研发未有但必要的新的科学技术,然后将文化资源以及赋予文化资源的符合当代市场经济意识的创意元素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如此才能生产出像电影《阿凡达》这样具有震撼性效果的文化产品,并进而实现文化资源的产业化。

(四)采取措施,释放文化消费潜力,增加文化消费需求

当前,影响山东省文化消费需求的因素主要包括文化消费观念滞后、产品供给状况不佳、文化消费能力不足三个方面,因此必须从这三个方面予以转变、改善和提高。

1、转变文化消费观念。目前,山东省城乡居民的文化消费观念依然比较滞后,觉得文化消费可有可无,甚至认为文化消费不是消费而是浪费,尚未形成强烈的文化消费欲望、文化消费意识与文化消费习惯。这一状况将导致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需求不足,严重抑制山东省文化产业包括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因此要加强对山东省城乡居民的舆论引导,通过各类大众传媒的舆论宣传,转变城乡居民原有的文化消费观念,利用各种教育培训资源,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提升居民的文化品位,使民众的文化消费由被动消费转向主动消费,切实提高城乡居民文化消费的自觉性、积极性。

2、加强文化产品有效供给。要积极提供导向正确、令消费者喜闻乐见的优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努力满足不同地域、不同层次、不同群体、不同年龄消费者的文化需求。山东省各地市要立足群众需求和本地区的资源特色,多提供个性化、分众化、有特色、有吸引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要结合当地风俗,进一步挖掘节假日和特色节庆活动(如济南的泉水节、青岛的啤酒节、潍坊的风筝节、菏泽的牡丹节等)的文化内涵,不断推出新的活动形式,丰富文化活动内容,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文化需求。

3、加大文化产品的宣传和引导。影响消费者文化消费的一个原因是消费者对文化产品不了解。因此,要加大对文化产品的宣传力度,深入浅出地介绍文化产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价值意义、社会影响等,帮助人们提高对各类文化产品的理解力、领悟力、辨别力、接受力,帮助人们选择更有价值和意义的文化产品,从而扩大文化消费的领域、范围,提高文化消费的质量。

4、提高文化消费能力。一是积极增加居民收入,特别是农村居民收入。山东作为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农村居民人数众多,有着巨大的文化消费潜力。2012年山东省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仅为9446元,按年均汇率折算为1497美元,约为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1/3,因此,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推动农村文化消费,有利于增加山东省文化消费需求,拉动山东省文化产业包括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二是降低文化产品消费价格,为民众提供价廉物美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政府可以通过发放文化消费券的方式,变相地降低文化产品的价格,既能满足没有消费能力的低收入群体的文化需求,又能刺激部分有消费能力但没有消费意愿的人群的消费欲望。

(五)大力培养引进各类人才,为文化产业科技创新提供人才保障

进一步加大文化科技复合型人才的储备与培养力度,构建多层次、开放式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一是政府要进一步完善人才政策,通过奖励以及解决好相关人才的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问题,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为吸引文化科技复合型人才创造良好环境,积极主动地吸引优秀的国内外文化人才到山东发展,为他们提供发展空间,形成山东独特的优秀文化人才流入的洼地。二是充分利用山东省丰富的教育资源,引导高等院校增设紧缺专业,大力培养文化科技复合型人才。三是引导文化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以文化企业在院校投资设立研发、实训中心等方式推动文化科技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文化产品升级步伐越来越快,文化业态不断更新,国内外大量具有新创意、新技术的文化产品不断进入山东市场,山东本地文化产品面临着强大的市场竞争和创新压力。山东省文化产业要想在竞争中发展,必须充分挖掘自身文化资源特色,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更好地促进科技与文化融合,提高文化产业创新能力,促进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进一步提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作者单位:济南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