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考古信息化与“互联网 考古”
来源:中国文物报 更新时间:2016-03-14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并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考古学也不例外,数字考古、信息考古等概念早已深入人心。以田野考古工作为例,遥感、地理信息系统(GIS)已经是区域系统调查的必备工具;田野考古发掘数据库、多基线数字摄影测量和三维激光扫描等也越来越普遍地应用在考古发掘工地。总之,信息化是考古学获取资料,开展田野考古工作的必然发展趋势。

归纳起来,田野考古的信息化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信息采集阶段。从本世纪初开始,一些数字化的信息采集手段开始出现在田野考古工作中,首先是考古测绘领域。为了适应聚落形态研究的需要,电子全站仪结合CAD绘图应用到考古遗址测绘,以获取矢量电子地图。与传统测绘图相比,矢量地图不仅绘图精度高,而且可以方便地分层、分类管理地图要素,给考古工作带来很大的便利。与此同时,一些由考古工作者开发的单机版田野发掘数据库开始出现。但这些数据库的主要目的是统一田野考古记录的格式,实现一些简单的检索和汇总功能,考古遗址上大量的记录和管理信息还无法数字化。

2.管理分析阶段。随着个人计算机的普及,尤其是计算机从桌面(desktop)走向移动(laptop),田野考古进入到一个数字化的大发展时期。几乎所有的考古工地都开始装备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等设备,田野考古数字化的内容也大大扩充,除了电子表格和数码照片之外,三维模型、正射影像等新的数字记录方式被广泛采用。这一时期,基于个人电脑的数据库迅速发展起来,出现了形形色色的田野发掘数据库,桌面版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也在考古调查和勘探中被广泛使用。考古工作者开始利用数据库对发掘资料和考古工地进行管理,一些区域系统调查也使用桌面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对调查数据开展空间分析。一些遗址发掘者提出建设考古地理信息系统的设想,但主要还仅停留在概念的阶段。

3.共享与协同阶段。近年来网络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大发展再次带来了信息技术的革命。以互联网为依托构建云服务平台,连接各种个人终端设备,收集分析大数据,实现信息共享与协同工作……网络购物、电子支付、远程办公等已经家喻户晓,互联网深刻改变着我们的工作与生活模式,使我们真正进入到信息化的时代。信息化同样也开启了田野考古工作的新模式,互联网与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等传统的数字化手段相结合,形成网络数据库和WEB-GIS,推动田野考古工作由数字化迈向了信息化,由数据共享发展到协同工作的新阶段。

以北京大学研发的“田野考古发掘数字化记录与管理系统平台”为例。该系统部署在网络服务器上,通过互联网运行与维护。系统按照考古工地工作人员的角色进行权限划分,由领队负责权限分配。一般考古发掘人员需从领队或领队指派的专门负责人处申请遗迹单位号,并对遗迹进行发掘、采样和记录。所有的发掘记录均使用终端在网上实时填写,并交由领队或专人审核;审核通过的记录自动进入资料管理系统,并附加二维码信息;记录者打印资料,并按单位汇总后交资料管理员,由资料管理员扫描二维码审核入库。人工遗物和自然遗存样品现场采集,自动生成采集信息进入临时库房管理系统,并打印二维码标签随样品包装;库房管理员扫描样品标签二维码审核入库……

从上述部分流程可见,该系统提供了一个基于云服务的平台,协调考古工地的工作人员按照自身的角色、权限和任务,协同工作,共同完成田野发掘、采样和记录。系统中的数据不仅按权限进行共享,更重要的是依据工作流程和“提高工作效率、增加记录信息量”的原则由不同发掘人员一次性完成,满足记录的“一次录入、多次使用”以及文物和资料信息的交叉检验,从而推动田野发掘工作更加高效、全面、系统地开展。这种以互联网为支撑,从共享走向协同的新模式,代表了今后田野考古信息化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当前,“互联网+”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互联网+”即“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如“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制造”等等。“互联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模式,提升传统行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的行动计划,并于2015年7月4日签署由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要求推动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加速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强各行业创新能力。同样,文物考古工作也应该响应国家号召,在田野考古信息化发展的基础上进入“互联网+考古”的新时代。

未来“互联网+考古”行动可以从两个方向发展:

1.田野考古的业务层面。以田野考古工作为基础,开展业务平台的建设。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以云服务平台为支撑的田野考古数字化相关业务系统。以《田野考古工作规程》为依据,促进传统的田野考古工作逐步转型,利用互联网推动考古工作实现真正的系统性整合,包括测绘子系统、发掘子系统、采样子系统、记录子系统和工地管理子系统的协调一致和考古、文物保护与科技考古工作人员的现场协同工作,提高田野考古的学科水平。以科研项目为依托,开展利用互联网的学术支撑平台,将区域性或大遗址的调查、勘探与发掘工作进行整合,提供包括数据采集、数据管理、协同科研、专家会商、成果展示等综合应用服务,提供考古研究的学术水平。

2.文化遗产的管理层面。以田野考古项目为基础,开展管理平台的建设。制订全行业的考古数字化标准体系,规范行业行为。建设国家考古云服务中心,提供全国考古数字化业务和管理平台的基础设施,保障网络畅通和数据安全。利用互联网建设全国各级文物管理部门的综合考古项目管理平台,将考古领队资质、发掘项目审批与田野考古数字化记录与管理平台对接,监督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科学、有序地开展,实时收集全国遗迹发掘、文物出土和遗址保护状况的信息,形成“全国考古一张图”。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加强全行业从业人员的数字化水平建设,定期开展针对一线工作人员的数字化技术培训,包括考古测绘和系统应用平台的使用等。

我们有理由相信,“互联网+考古”行动的实践必将会推动我国考古信息化和田野考古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