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工作中做出好成果是硬道理
来源:红网 更新时间:2016-03-15

我来自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作为一名普通的高校教师和科研工作者,我深切地感受到社科联是一个温馨的大家庭。多年来,她为全省广大社科工作者创造了优良的科研环境,搭建了良好的科研平台,尤其是在引导我们社科工作者,围绕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和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开展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我作为2015年度重点课题《健全湖南施政行为公开制度研究》的主持人,对此感同身受。去年,省社科联发布重点选题申报通知后,我们积极组织团队申报,并在省社科联组织专家进行选题论证后,有幸入围。随后,我们优化团队进行课题申报。省社科联召开了一次高质量的评审论证会议,特别是请省社科院、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湖南警察学院、湖南商学院、《新湘评论》杂志社等社科研究单位、高校和实务部门的有关领导和专家给我们课题组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为课题的成功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课题立项后,我和我的团队多次深入省发改委、省编办等单位进行调研,在此基础上撰写研究报告,反复讨论、修改,并征求有关部门和专家的意见,不断充实完善。最终,我们将省社科联编发的《新声》专报和成果报告呈报有关省领导,得到了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陈向群同志的重视和批示。这不仅是对我个人和团队工作的肯定,也是对我们社科工作者的一种鼓舞。

我之所以向大家汇报这些,是要说明,省社科联作为联系广大社科工作者的重要桥梁,不仅是全省社科工作者的大本营,也是开展科研管理、学术评价、社科普及和学术交流的重要阵地,同时是党委政府科学决策的重要参谋助手、全省的“联合智库”。下面,我将结合自身多年来的科研实践,就如何潜心研究、当好智库参谋,与大家交流一下我的三点体会。

一是立足社会现实,把握时代需求。马克思曾说道:“科学决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受,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我认为,一个有担当、有责任的学者,必须关注社会现实,让自己的研究扎根社会,既要符合党委和政府的战略需要,同时也要体现“地气”。在上世纪90年代,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引发了一场变革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地震”,作为现代信息社会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新格局形成的重要引擎,电子政务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重视。那时,我国启动了国民经济信息化的起步工程――“三金工程”。我强烈地感觉到:电子政务将在推动政务公开和优化政府信息资源方面大有作为。于是,从1999年起,我就开始锁定电子政务这个研究方向,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经过数年的筚路蓝缕,先后发表电子政务相关论文40余篇,出版相关著作多部,其中《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共建与共享研究》荣获教育部第六届全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湖南省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政府核心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以湖南省档案信息化建设为例》荣获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网络环境下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研究》获湖南省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其中部分研究成果受到省内一些政府部门和企业的重视与应用。

二是立足智库建设,多出优秀成果。学术研究不是盲目的,以国家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潜心研究,多出精品,把智库建设成党委和政府的决策“智囊”。当前湖南正处在发展转型期、改革攻坚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期,进一步健全湖南施政行为公开制度,对湖南省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加快“法治湖南”建设,预防和治理权力腐败具有重要作用。在对湖南施政行为公开制度的研究中,我们立足于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要“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结合近些年湖南省施政行为公开制度建设取得的实际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对于维护湖南社会稳定,优化发展环境,增强竞争软实力,推进“四化两型”建设,实现“四个湖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研究成果得到了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陈向群同志的重要批示。

三是立足科学精神,保持学者本色。科学研究本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作为社科工作者就应保持一颗追求正本清源的心,脚踏实地,实事求是,严谨务实,尽到一个知识分子的使命感,我所说的“使命”二字是指对真理的向往,对学术的敬意,对现实的关注,对问题的探索。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积极发扬湖南人“恰得苦,耐得烦,霸得蛮”的精神,勇于探索,不落窠臼,不浮燥,不急躁,不追求个人虚名,不为了吸引眼球而制造概念,混淆视听,努力做一个真正服务于社会和人民群众的学者。在此,我也呼吁各位同仁,在省社科联的团结和带领下,立足科学精神,保持学者本色,多出成果、出好成果,积极为省委省政府“建真言、献良策”,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攻坚提供优秀“金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