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市委"实施东向战略 加速淮南奋力崛起"的决定
来源:中安网 更新时间:2012-04-14

  (2005年7月13日中共淮南市委七届八次全会通过)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崛起”和“推进东向发展、加速融入长三角”的战略决策,结合淮南实际,现就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加速淮南奋力崛起作出如下决定。

  一、实施东向发展战略是加速淮南奋力崛起的必然选择

  1、充分认识实施东向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开放度最高、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之一。我市作为长三角的纵深腹地,与长三角地区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人文基础。特别是我市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是华东最重要的能源基地,与长三角地区产业关联度高、经济互补性强,有着巨大的合作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当前,我市正处于抢抓机遇、奋力崛起的新阶段。长三角地区是我市加速崛起的必重之地、必借之力、必乘之势。只有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加速融入长三角,才能进一步推进思想解放,用先进理念和市场机制破解改革发展中的难题;才能充分发挥我市煤炭资源优势,做大做强煤电化主导产业,进一步为长三角地区提供能源支持;才能主动承接长三角的产业转移,加速我市产业的优化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推动淮南快速崛起。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充分认识实施东向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自觉把东向发展作为加速淮南崛起的根本举措,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淮南特色的崛起之路。

  2、实施东向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崛起”的总体要求,虚心学习,主动接轨,真诚合作,共同发展,全方位、高起点、宽领域融入长三角,积极承接产业和资本的转移,加快建设华东地区最大的煤炭基地、火电基地和煤化工基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把淮南打造成为对长三角地区具有重要支撑作用,产业关联度高、生态环境良好的新型能源城,提升淮南在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早日实现。

  3、实施东向发展战略的基本原则。

  ——坚持主动接轨,甘当配角。牢固树立“围绕长三角发展淮南,借用长三角发展淮南,服务长三角发展淮南”的思想,强化自身,主动承接,借力发展。

  ——坚持重在发展,实现双赢。实施东向发展战略,要着眼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确立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的“共赢”思想,摒弃患得患失的心态,算大帐、算长远帐,拿出大的气魄实施全方位的融合,加快融入长三角的进程。

  ——坚持市场主导,政府推动。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加强政府引导、协调和服务,为企业参与长三角的合作与交流创造条件、营造环境。

  ——坚持立足特色,错位发展。充分发挥我市的比较优势,找准我市在东向发展中的定位,扬长避短,形成与长三角优势互补和联动,实现错位发展。

  ——坚持突出重点,有序推进。以产业、市场、体制接轨为重点,加强整体规划,突出重点领域、重点项目,大胆探索、有序推进,把接轨参与长三角合作与交流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4、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加速淮南奋力崛起的目标。到2007年,实现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比2004年翻一番,分别达到430亿元和55亿元,各项主要经济指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进入全省“第一方阵”;煤电化“三大基地”初步建成,全市煤炭生产规模达到近1亿吨,电力形成900万千瓦装机生产能力,初步建成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大型煤化工基地;开发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到2010年,力争实现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再翻一番,提前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二、积极推进思想解放,实现与长三角地区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的对接

  5、进一步推进思想解放。实现思想观念的对接是实施东向发展战略的重要前提。要认真学习长三角地区干部群众着眼长远、抢抓机遇的战略眼光,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博大胸怀,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万众一心、团结协作的大局观念和永不停滞、敢于争先的精神状态,用先进的思想和理念破除影响加快发展的各种思想障碍。当前,要结合先进性教育活动,积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紧紧围绕抢抓机遇解放思想,充分认识和把握国际国内资本转移、煤电市场走强以及国家支持中部地区老工业基地带来的机遇,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珍惜机遇、抢抓机遇;紧紧围绕发展市场经济解放思想,着力破除一些党员干部计划经济的思维定式,进一步增强市场意识,学会用市场经济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紧紧围绕优化发展环境解放思想,着力改变一些单位全局观念不强、部门利益至上、衙门作风严重的问题,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发展潜能充分涌流;紧紧围绕转变作风解放思想,切实解决一些党员干部精神状态不佳、责任意识不强、工作作风不实的问题,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形成“振兴淮南人人有责,奋力崛起从我做起”的浓厚氛围。

  6、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对接,缩小和消除与“长三角”地区体制机制上的落差。积极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深化矿业集团、淮化集团等国有大中型企业规范的公司制改革,今年下半年完成矿业集团股权多元化改革;加快新集煤电、矿机厂、皖纸公司等18户国有企业招商重组和改制步伐,对资产尚未置换到位的98户国有中小企业按照“四个一批”方式尽快实现“两个置换”。加快产权多元化步伐,逐步使混合所有制成为经济成分的主体,从体制和机制上割断政府对企业或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今后,凡企业法人能够自主解决的,政府不再通过行政管理解决,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按照市场化原则发展和规范各类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组织,充分发挥其自管自律的作用。进一步完善资本、劳动力、技术、土地、商业等市场体系。

  7、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认真学习借鉴长三角地区发展民营经济的好经验好做法,按照“放宽政策、鼓励发展、扩张总量、提升层次”的思路,加快民营经济的发展步伐。只要民营企业依法经营、照章纳税、保障职工合法权益、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安全生产标准都要放手发展。鼓励有基础有实力的民营企业扩大规模,提高档次,形成一批综合实力较强的企业集团。鼓励支持民营企业特别是长三角地区的民营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参股控股等方式参与国有和集体企业改革。鼓励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回乡创业,领办民营企业。加大资金、政策扶持力度,加强融资担保、行业指导、信息咨询、技术支持、人才培训等方面的工作,建立健全民营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三、立足淮南产业特点,积极促进与长三角地区的互动发展

  8、积极加快“三大基地”建设。抓住长三角地区能源紧缺的机遇,发挥资源优势,加快“三大基地”建设进程,为长三角地区提供能源支持,实现与长三角地区互动发展。在亿吨煤基地建设上,进一步加快已开工8对矿井建设,今明两年再改扩建6对矿井,明年开工建设朱集、顾桂、杨村、口孜东矿井。在千万千瓦火电基地建设上,加快田家庵电厂技改、平圩电厂二期工程、田集电厂一期、洛河电厂三期建设进程,开工兴建凤台电厂一期工程以及瓦斯发电、低热值煤发电等项目,力争再核准一批电力项目。在煤化工基地建设上,以建设全国一流的煤化工基地为目标,以煤炭气化为核心,以发展基础化学品、替代燃料化学品、精细化工产品为重点,使煤化一体化集约发展。加快实施淮化老系统改造,加快建设年产120万吨甲醇及烯烃项目、年产70万吨浓硝酸项目和年产100万吨纯碱及加工项目。

  9、以承接产业转移促进结构调整。针对长三角向内地转移资源开发型、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等产业的特点,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遵循先“做大做强”、再“做强做大”的思路,依托我市现有的产业基础,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传统产业新型化和新兴产业规模化为方向,加快改造优势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的加工制造业,努力建设一批高成长的产业群体。引进煤炭气化、焦化、液化等方面的技术、资金和人才,加快发展浓硝酸、纯碱、氯碱、合成油等项目,加快发展煤化工产业;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改造提升煤矿机械、重型机械、汽车配件等项目,加快发展机械产业;引进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电子项目,发展矿用电子产品,发挥信息产业部第八研究所的作用,发展光纤光缆,加快发展电子产业;抓好南澳汽车地毯、上海国和高档服装等项目的引进和建设,培育壮大信昊、德高等企业,加快发展纺织服装产业;依托日本制纸公司、浙江景兴纸业等项目,建设大型纸业基地,加快发展造纸业;利用我市基础较好、技术雄厚的优势,引进大公司、大项目,壮大生物医药工业园,重点发展新型药物制剂、现代生物药物,加快发展医药产业;引进脱水蔬菜和粮食、乳制品、豆制品加工项目,打响八公山豆腐、益益乳业、夏集大米、顾桥面粉等品牌,提高市场占有率,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通过调整,形成与东部地区相互关联、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产业体系。

  10、吸引资金技术发展循环经济。切实强化循环经济理念,按照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从能源城市的实际出发,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抓,紧紧围绕延伸以煤炭资源为核心的循环产业链,努力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通过合资合作等方式,引进长三角地区的资金和技术,大力发展洁净煤生产,对原煤进行提质处理,减少煤炭使用对环境的污染;推广瓦斯、煤矸石综合利用,大力发展瓦斯、低热值煤发电和煤矸石烧结砖。争取今年底完成建立“国家瓦斯开发与综合利用工程技术中心”的申报工作。发展高效超临界机组,推广高效脱硫与除尘技术;推行粉煤灰综合利用,大力发展保温材料、石膏板等新型建材业。加快合成油技术引进和煤代油产品的开发,在传统化工企业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上减少废水废气的排放。推行有机废水的综合利用和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通过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我市的产业转型和结构升级。

  11、加强承接产业转移的载体建设。把淮南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承载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来抓,举全市之力加快开发区建设步伐。按照区域集中、投资集约、产业聚集的思路,推进10平方公里规划的实施,加快开发区基础设施和标准厂房建设,不断完善开发区的功能;运用市场运作的方式,搞好资本运作,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今年对开发区贷款贴息2000万元,以后随财力增加逐年增加;推进区中园建设,不断壮大韩国工业园、生物医药工业园、万向工业园、益益乳业工业园等园区的规模和实力。到2007年,开发区销售收入达到5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70亿元,生产总值达20亿元。力争到2010年销售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和生产总值分别比2007年翻一番。在抓好淮南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同时,加快凤凰工业园区等县区工业园区的建设步伐,形成竞相发展的格局。

  12、加快建设农产品加工和劳务输出基地。以建设长三角大城市“米袋子”、“菜篮子”为重点,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绿色通道建设,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加工农业、外向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加快优质粮、特色蔬菜、特种水产等十大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积极引进和鼓励长三角地区工商企业投资参与我市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升我市的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充分发挥我市劳动力资源优势,为长三角地区输送大量合格的劳动力资源,进一步做大我市劳务经济。

  13、做好与长三角现代服务业对接。围绕打造“百亿商贸”目标,提升商贸流通业的外向度,引进长三角地区先进的流通业态和经营模式,吸引长三角地区大型商贸集团来我市发展经营,鼓励我市企业向外拓展营销网络,扩大与长三角地区商品流通。加快现代物流的基础设施和信息平台建设,筹建淮南物流中心,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充分依托长三角服务业率先对外开放的优势,进一步加强与长三角地区的合作,加快发展旅游、金融、保险、中介、咨询、会展和社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形成与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格局。

  四、坚持基础设施先行,加快构筑融入长三角的快速通道

  14、加快建设信息快速通道。围绕建设“数字淮南”,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原则,充分发挥淮南处于国家第二代互联网信息通道交叉点上的优势,加快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重点建设宽带、高速、大容量、多媒体的主干传输网络,实施电子商务工程,加快互联网中心、公共数据中心、联合征信中心和灾难备份中心建设,实现与长三角地区信息资源的高速对接和互通共享。

  15、加快建设煤炭外运快速通道。坚持以铁运为龙头,积极发展水运,实现铁运、铁水联运、水运三种运输方式互联互通、合理配置、优势互补,加快建设亿吨煤基地煤炭外运通道。提高国铁运能,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政府支持,改造阜阳-淮南-合肥铁路,电气化改造京沪铁路安徽段,建设淮南淮河铁路二桥等14个国铁项目;改造矿区铁路,按照国铁二级标准,尽快完成淮南矿区铁路改扩建工程,提高与国铁的衔接能力。加强水运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建设标准化、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凤台港煤炭专用码头、茨淮新河大兴集煤炭码头,扩建淝河淝北码头,争取国家尽快开工建设蚌埠船闸复线和江淮运河,配套立项建设西淝河航道疏浚工程、西淝河船闸和沿线码头,打造通往长三角的煤炭水运黄金通道。

  16、加快建设电力输送快速通道。积极推动国家电网公司加快建设淮南-皖南-浙北-沪西100万伏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配套建设淮南-六安-皖南-浙江的50万伏线路和平圩-合肥的第二条50万伏线路,力争2007年投入运行,加强现有50万伏高压输变电网的管护,实现淮南电力向长三角地区的快捷、安全输送。

  17、加快建设交通快速通道。加快建设淮蚌高速、淮滁高速、合淮阜高速和城市外环快速通道,形成“两横一纵一外环”的交通网络体系,实现淮南直接融入南京两小时经济圈和上海半日经济圈;加强国省干道及县乡公路建设,逐步形成以高速公路为动脉,国省干道为骨架,县乡公路为复线,干支结合、沟通城乡的公路交通运输网。

  五、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缩小与长三角城乡发展的差距

  18、不断提高城市化水平。学习长三角地区城市建设和经营的做法,加快我市城市化进程。继续实施“东进南扩”城市发展战略,加快构建“三山鼎立、三水环绕、三城互动”的现代化城市框架,打造一流的人居和创业环境,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加强城市规划,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把东部城区组团规划建设成为全市商贸、金融保险、办公服务业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把西部城区组团规划建设成为西部矿区服务的生活基地、传统加工制造业基地和全市旅游服务基地;全面启动山南新区建设,重点发展商贸服务业、生活居住、现代服务业、体育产业和轻型工业,把山南新区组团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城市景观风貌和最佳人居环境的现代化新城区。强化经营城市理念,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高标准规划建设泉大地区。强力推进旧城改造,突出抓好矿业集团旧房改造,到2007年全面完成矿业集团470万平方米的改造任务。到2010年全市建城区面积达150平方公里,城镇化率由现在的45%提高到60%以上,使淮南成为皖北地区辐射和聚集功能较强的中心城市。

  19、全面提升城市品位。围绕建设文化大市、提高城市文化内涵,重点推进与长三角科技、教育合作,利用长三角科技、教育资源,提升我市科技教育水平;弘扬“艰苦创业、开明开放、文明诚信、铸造辉煌”的淮南精神,为东向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依托文化资源优势,积极打造豆腐文化、花鼓灯艺术、少儿艺术和《淮南子》等特色文化品牌,精心办好中国豆腐文化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成立淮南艺术剧院,筹建广电集团和报业集团,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尽快恢复市博物馆功能,加快建设淮南体育馆,规划建设市科技馆、淮南大剧院等。围绕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的目标,精心组织实施“四城联创”活动,不断提高文明城市创建水平。

  20、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按照长三角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加强农村小城镇建设。结合“三大基地”建设,合理规划,积极发展工矿型城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县乡道路通达工程建设,2007年底实现村村通水泥路或柏油路。积极推进生产进园区、生活进社区、商贸进市场,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加强农村劳动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行城乡无差别就业,积极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并逐步与城镇并轨。大力发展农村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相互融合,转变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城乡共同繁荣的新格局。

  21、加快县区经济发展。认真借鉴长三角地区立足县域特色、发展块状经济的经验,加快我市县区经济发展。支持凤台依托煤炭资源和农业资源优势,打造能源强县,建设农业大县,发展配套工业,尽早跻身“全国百强县”。发挥田家庵区位优势,完善综合服务功能,打造现代化商贸中心和科教中心。加快潘集省级生态示范基地建设步伐,搞好潘集煤炭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再造现代能源新区。推动大通、谢家集、八公山经济转型和振兴,形成区域性加工制造基地、商品集散地和旅游休闲中心。支持毛集实验区加快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

  六、优化发展环境,为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创造良好条件

  22、加快建设“和谐淮南”。加强地方立法工作,充分发挥人大、政协、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社会团体的重要作用,大力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切实维护群众利益,进一步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落实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社会救助制度。特别是认真解决好土地征用、城镇拆迁、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过程中的群众利益问题和农民工的工资问题,保护群众的合法权益。着力建设“平安淮南”,认真贯彻《信访条例》,健全信访工作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解决信访突出问题。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与敌对势力的斗争。继续保持对各类严重刑事犯罪活动的“严打”高压态势,全面推进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强煤矿等企业的安全生产,减少和避免重大安全事故。努力建设“诚信淮南”,对外商投资企业坚决信守“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一路绿灯”的承诺,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加快建立企业信用体系,促进企业诚实经营。加强诚信教育,增强公民诚信意识。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大对水污染、大气污染、垃圾废渣污染的防治力度,抓好煤矿塌陷区治理和生态修复,加强山体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3、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围绕改进“两风”、增强“两情”,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学习长三角地区效能建设的经验,进一步规范机关管理,强力推行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否定报备制、首问责任制、失职追究制、窗口部门一次性告知制等制度,形成比较完善的制度体系,提高机关办事效率。认真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和规范行政许可事项,对按规定保留的审批事项,除特殊情况报经市政府同意外,一律进市政务服务中心集中办理。对需多个部门审批的事项,实行并联审批,由一个部门受理,并转相关部门同步审批。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推动网上审批。加强投诉中心建设,强化对效能建设的监督,严肃查处影响投资环境的人和事。坚持依法行政,推进政务公开,打造“阳光政府”。

  24、完善和落实优惠政策。进一步落实已经出台的有关招商引资各项优惠政策。加大收费改革力度,按照《安徽省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办法》和《安徽省行政事业性收费标准目录》的规定,归并交叉、重复收费,坚决取消不合理收费,严肃查处乱收费,在开发区推行招商引资项目地方行政事业性“零收费”制度。鼓励社会投资参与“四大快速通道”建设,对参与建设的企业或个人,采取一定的税收、规费先征后返措施,必要时提供政府资助或补贴。加强对长三角地区的政策研究,对长三角地区实施效果显著的政策措施,可以比照执行。

  七、加强党的领导,为实施东向发展战略提供坚强保证

  25、把实施东向发展战略摆上重要位置。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实施东向发展战略作为一项全局性、牵动性的工作来抓,真正把东向发展摆上重要位置,定期研究东向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协调解决东向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困难,保证东向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当前,在制订“十一五”规划时,要全面贯彻实施东向发展的指导思想,体现东向发展的基本原则、战略目标和具体要求,把市委关于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加速淮南奋力崛起的重大决策贯穿到“十一五”规划的始终。

  26、加快培养高素质干部队伍。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注意在实施东向发展战略中选拔使用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成就的干部,果断调整那些不干实事、工作打不开局面的人。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落实引咎辞职、责令辞职等制度,建立末位淘汰制度,抓紧实行党政领导职务任期制,大力推行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制度,进一步激发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放到突出位置,选准配强党政“一把手”,改善班子结构,维护班子的团结。加大对党政干部特别是党政“一把手”培训力度,力争3年内对全市正处级领导干部轮训一遍。从今年开始,每年选拔一批优秀年轻干部到长三角地区挂职锻炼,尽快培养一支适应东向发展需要的干部队伍。

  27、大力培育和引进优秀人才。进一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政府资助公务员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暂行办法》、《关于建立市政府特殊津贴制度的意见》、《淮南市杰出人才评选奖励暂行办法》,实施“舜耕英才”工程和“人才青苗”工程,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切实用好现有人才,为东向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充分发挥柔性引才机制的作用,畅通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从长三角地区引进各类优秀人才,特别是城市规划、环境保护、贸易、金融等高级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加强人才市场建设,优化人才服务环境,为人力资源开发创造条件。

  28、形成东向发展的整体合力。各部门、各行业都要围绕东向发展,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强协调配合,积极支持和参与东向发展。发改委、招商、外办、工商、税务、商务、交通、国资等有关部门要按照“定目标、定分工、定措施、定期研究”的原则,加强协调,理顺关系,提高办事效率。金融部门要强化服务地方经济的意识,主动为东向发展服务。纪检、监察机关要严明党纪政纪,为东向发展提供政治保证。政法机关要依法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为东向发展创造良好法制环境。组织、人事部门要在干部使用、人才引进等方面提供保障。宣传舆论部门要通过各种渠道、各种手段、各种方式,加强宣传和引导,努力在全社会营造东向发展浓厚氛围。

  29、大力弘扬真抓实干的作风。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实际,加强调研,切实解决东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对东向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和重大项目,抓住不放,一抓到底。减少会议文件和检查评比,实行严格的会议审批制度,从严控制各类会议,建立无全市性大会的月、周、日制度,确定每年5月为无会月,每月第一周为无会周,每周周一为无会日;部门工作会议每年最多召开1次,各类会议原则上只安排一个主报告和一个会议小结。大力精简各类文件,凡见报的文件和领导讲话不再专门印发。市委、市政府负责同志一般不出席礼仪性的庆典、剪彩、奠基、揭幕、合影、首发、首映式等事务性活动。减少各种检查评比验收达标活动,在开发区建立“宁静工作日”制度,每月1-25日为“宁静工作日”,在此期间,市直有关部门一般不到企业进行检查。加强绩效考核工作,成立市绩效考核委员会,推行绩效管理模式,整合督查考核力量,健全绩效考核体系,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将考核结果作为业绩评定、奖励惩处、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推动东向发展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30、各县区、各部门要根据本决定精神,结合自身实际,制定贯彻实施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