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命如山
来源:光明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第二炮兵某工程安装团团长李益敏和他的战友们,近年来移交的数项大型国防工程,全部被评为优质工程;为此,李益敏5次荣立三等功、一次荣立二等功,多次被评为国防施工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

  2005年

,他被评为第二炮兵“十大砺剑尖兵”之一。

“软连接”和“硬连接”

  2002年底,李益敏到某国防工程安装团任团长。当时,部队担负着“战时应急机动工程抢修”重任,全团兵力分散部署在十多个省市、近百个施工点位上。多点位施工、高频率移防、大跨度机动、满负荷作业——任务如山一般压在李益敏的肩头。

  团党委会上,李益敏提议:按应急标准育人才、按打仗要求建部队,在繁重的施工任务中,组建战时应急机动抢修保障分队。他的想法得到了政委张志杰的认同。于是,“战时工程保障抢修方预案”、“战时工程保障指挥所的开设”和“战时工程保障演习方预案”等11套作战训练方案应势而生。

  一天深夜,李益敏带考核组突击抽查某连战场应急抢修训练情况。参加抢修的小分队比预定时间拖延了15分钟。“拖延时间就是贻误战机,到战时是要掉脑袋的”,看到差距的李益敏提出“依据战势设科目,结合施工练技能,追求极致求战机”的训练构思。他利用信息化资源,探索出“网络虚拟化训练”、“滚动等级达标考核”的阵地应急保障新路子。为提高抢修阵地水源管道遭毁的效率,他亲自到一线现场,研究出了水源管道“软连接”和“硬连接”两种模式,把抢修时间缩短了10分钟。

  李益敏说:“战时应急抢修人员离敌火力最近,都在敌人打击的目标圈,必须有过硬的综合军事素质。”于是,练体能、练战术、练谋略、练实战,成了李益敏精心打造战场抢修精兵的四部曲。在李益敏带领下,团队近年在急难险重施工任务中,全天候实现“拉得出、判得准、抢得下、修得好”的战场应急机动抢修目标。

当“傻瓜”也值

  战士小李做风管焊接,每焊完一个焊点,他就在接口打上一个带有自己姓名编号的钢印——将来一旦出了问题,谁是责任人一目了然。战士们说,一个钢印就像一个警示牌,每走一步都提醒我们“质量第一”。这是李益敏所在团的首创。

  2004年,某阵地工程在上级综合验收中优良率达到97.3%,创造二炮阵地工程安装史上的新纪录。当官兵正在为此欢呼时,李益敏却带着技术员又一次钻进坑道,对导致2.7%不优良的质量问题展开排查。有人小声嘀咕:“工程已经移交,何苦自找麻烦。”听到这话,李益敏严肃地说:“2.7%的差错就可能导致100%的失败。我们注重工程建设质量不为破‘纪录’,而是为打赢。”

  李益敏视质量为生命。一次他发现阵地推拉门与墙之间有几厘米的缝。李益敏没有因为这符合设计标准就随便放过,而提出用不锈钢材料包边的建议。有人反对,说用不锈钢包边,技术难度大,且要多花4万元材料费,“这种事,傻瓜才会干!”李益敏回答:“只要能保证工程质量,当‘傻瓜’也值。”这个建议很快被上级采纳。

  建一个阵地,立一座丰碑。李益敏率领全团官兵高速优质地完成一项又一项阵地工程。其中,两项重点工程创造二炮阵地建设施工进度和质量新纪录,一项工程在全军百项工程质量大检查中被评为战区第一名。

战士不再是“五花马”

  李益敏工作起来“不近人情”。但大家知道,他对战士,心是滚烫的。

  新兵小王第一次上浆,技术不熟练,灰浆滴了满头满身。李益敏见后,马上就为大家配备一次性雨衣,刷浆的战士再也不是“五花马”了。

  当团长三年,李益敏每年有四分之三时间和战士们吃、住在一起,干在一起。工地几百号人,谁的对象谈崩了,谁要结婚,谁家的媳妇要生孩子,谁家父母遇到难事,他都要帮一帮。

  2004年底,团队施工进入关键阶段,又逢老兵退伍,连长周琨打消了报考研究生的念头。没想到,李益敏把一张考研申请单放到他手里,还为他安排辅导老师和复习时间。在短短3年里,团里走出硕士研究生11名,为上级机关输送人才39名,30%士官达到大专文化程度,90%战士达到一专多能。每年老兵退伍,李益敏还跟地方有关部门联系,组织士兵考取由劳动部颁发的技术等级证书;拿着这些证书的退伍战士,一到地方就成了抢手的人才。

  “天大地大,官兵的事最大”,这是李益敏的口头禅。前些年,工程部队官兵住的都是简易房,夏天蚊叮虫咬酷热难耐,冬天四面透风寒气侵人……李益敏上任第一天,就和政委张志杰形成共识:以兵为本,建设知识型、花园型营区。于是,营区有了喷泉花草、文化长廊,有了太阳能热水浴、康乐保健中心……李益敏还组织技术人员为一线施工官兵研制钢木结构的住宿就餐活动房、装物品的集装箱、淋浴方舱、炊事方舱等,官兵下班,可以在装上空调、配上电视、微机的活动房中舒适地休息、就餐,享受现代文明生活。战士们说:“在这里,我们心情好、精神足,干起工作来有用不完的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