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玉凯:"互联网+政务"助推公共治理变革
来源:中国电子政务网 更新时间:2016-04-13

汪玉凯:

4月7日,2016中国"互联网+政务"创新趋势研讨会(广东站)在佛山隆重举行。会议以"探索现代政府治理新模式,共论互联网+政务创新方向"为主题,由佛山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与北京国脉互联信息顾问有限公司联合主办,共有来自各市、区县电子政务主管领导,国内电子政务领域知名专家、优秀电子政务厂商及行业主流媒体代表约120余人参会。

会上,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以《互联网+政务:助推公共治理变革》为主题发布了精彩的演讲。他分别对"互联网+政务"催生新的政府形态、"互联网+政务"促进电子政务转型及在"互联网+政务"中推动公共治理变革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汪玉凯指出,当前日常生活中充满了"七个无所不在"--无所不在的网络、无所不在的wifi、无所不在的计算、无所不在的软件、无所不在的数据、无所不在的知识以及便捷地获取知识方式、无所不在的创新、无所不在的"互联网+"。现在看到的"互联网+",本质是借助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和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出一系列新的业态。

就政府层面来讲,他认为"互联网+政务"可以催生出新的政府形态,这种政府形态可以作一个简单的判断,通过全面改革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而要发展治理现代化首先要实现政府治理现代化,政府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前台,在任何一个地方,政府治理好,那它处理内政外交就好,如果政府治理不能现代化,也会拖住国家治理现代化。

此外,在汪玉凯看来,政府治理现代化首先是体系现代化,第二个是能力现代化。从体系来讲,包括政府法制体系现代化、政府组织体系现代化、政府制度体系现代化、政府政策体系现代化、政府价值体系现代化,五个现代化。从能力来讲包括政府决策能力、执行能力、应变能力、驾驭市场经济能力以及行政治理能力。最主要的核心就是借助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特别是四种新技术,包括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使互联网广泛应用以后,给传统互联网插上翅膀。

如果说这四种技术应用在互联网之前叫"互联网1.0时代",现在很明显是互联网的改革时代,这类借助信息网络技术和传统政务融合以后才可以创造出新的政府形态,从构建层面上来讲提出四点:要构建法治政府、要构建创新政府、要构建廉洁政府、要构建服务型政府。但是在技术层面上则需要打造另外四个政府:整体政府、开放政府、协同政府、智慧政府,要通过实现信息化技术广泛应用和"互联网+政务"以后才有可能打造这四个政府。

与此同时,他还指出数据开放有两层含义,首先政府管理要公开透明,在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之下,政务服务以不断产生数据向社会开放为主,让权力处在阳光之下,这是第一次开放;第二次开放就是要开放数据,设置一个部门产生数据向社会开放。而对目前开放所有行政部门的数据,汪玉凯概括出了四句话:打破部门壁垒,激活数据资源,创新建设协管部门,通过改革的强力推动来打造智慧城市。那么各个部门的协作必须得打破,哪个部门不开放数据,那么就下台。通过这种强力改革行动举措把部门壁垒打破,让部门之间的数据协同。所以开放政府既包括政务开放,更包括数据开放,部门开放要到社会开放,只有这两个开放实现以后才能实现第三个政府形态--协同政府,实现跨部门的协同,第四个才可以构建智慧政府。

在他看来,整体政府、开放政府、协同政府、智慧政府四种政府形态是完全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这四种政府形态来支撑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服务型政府建设目标。所以"互联网+政务"会引起政府形态的转变。

同时,汪玉凯认为"互联网+政务"可以促进电子政务本身的转型。当前整个经济进入新常态,政府治理面临一系列严峻的挑战。首先社会面临着三种叠加--第一个经济建设上向全国老百姓承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个人都不能落下,这是一种刚性目标;第二个经济进入新常态,由高增长变为中高增长,由过去要素驱动变成现在创新驱动,新常态也预示着一系列新问题;第三个是社会的三个转型,由过去规模数量型向效率质量型转变,由过去的引进消化型向对外扩张型转变,由学习模仿型向自主创新型转变。

中国经济面临的三个转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中国在未来整个世界格局中的定位,第一个是中国在世界关系中的国家定位,第二个是中国经济发展上的定位,第三个是中国政治与价值形态的定位。

这三个定位还处在摸索寻找的过程中,中国外部关系紧张,定位找准了以后,才能受到国际社会认可。这三点转型是否成功,直接决定了中国在国际社会的经济地位,要有质量又要符合国际的指标,才能受到国际社会的尊重和认可。这三个叠加,既要实现小康目标,又要面对经济新常态,还要完成经济社会转型。三个叠加的背景下带来了各种新的挑战,比如说传统发展方式走到尽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引入很强大的经济风险,社会矛盾空前凸显,民生问题突出等。

在面临严峻的挑战背景下同样看到政务信息化建设。在"十二五"期间全国政府普遍在建设信息化、建设电子政务,但在国际电子政务中的排名却在下降,国际信息化排名也在下降,发展慢了以后就很容易落后。所以中国电子政务急需转型,首先就是简政放权,深化制度改革对电子政务提出了新的要求,制度改革概括起来就三句话--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经过改革,老百姓和企业的感受都很深刻,以前老百姓要找政府办事很不方便,出现的情况往往是办事要"等来等去、跑来跑去、找来找去",现在看到很多企业和老百姓办事都很方便。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对我们改革有很深的内在要求。

当前面临的严峻背景和整体趋势要求必须转型。"互联网+政务"改革的特点最多就三句话:第一低成本;第二集约化,要集约化的构建统一规划数据库,各部门都到这个平台上来;第三要见实效。

运用"互联网+政务"推动公共治理变革,汪玉凯认为首先是树立信息化和互联网思维,认识政府治理正面临一场革命性变革,认识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是必然趋势,用电子政务解决政府的全方位管理和服务;二是借助行政体制改革的强大推动力,为政务信息化创造体制条件,通过简政放权、改革行政审批制度,为电子政务创造体制机制条件;三是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改变公共服务的实现形式。

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模式的变革、市场监管以及对政府公权力的约束,是公共治理变革的三大重点。第一个是大力发展服务型电子政务,围绕医疗、教育、社保、就业、住房等领域,构建跨部门的大型综合应用系统,构建一体化网上服务或一门式服务中心,为公众提供无缝对接的全流程服务,打造智慧民生,服务模式由多口到一口,在一个窗口可以办380多个事情,由多门到一门,由网下分散服务到网上服务打包;二是围绕公共安全、市场监管、食品药品安全、创新社会治理、诚信监管等领域,建立重点监管服务系统;三是用信息网络技术构建对公权力的监督约束系统,把权力关在制度和机制的笼子里,让权力运行在阳光之下,构建权力清单,保障民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四是电子政务建设的重心下移,重点发展县、乡镇、社区等基层服务型电子政务;五是加强电子政务的环境建设,建设法制安全和标准体系,提升国产化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率,建立电子政务评估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