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市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打造“智慧交通”,提升公共交通出行效能。
图为铜仁智慧交通信息指挥中心。 通讯员 李林玲
核心提示
互联网加速发展,带来信息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崛起。近年来,铜仁市抓住“互联网+”的发展机遇,以推进“大数据战略”为契机,结合实际,创新工作方式。
近期,本报记者选取服务民生、产业发展、创业就业、政务服务、精准扶贫等几个方面,展示铜仁探索利用“互联网+”取得的成效。
铜仁 “互联网+她”帮助妇女就业创业
铜仁市将“互联网服务”思维融入妇女创业就业中,运用社会化、项目化、市场化、购买服务的方式,探索出“母亲电商”创业扶贫新模式,[email protected]��批两个试点单位之一。
本报记者 杨聪
“在这里做兼职,上班时间自由,不仅能照顾家庭,每月还有1500元左右的收入。”田阿姨以前一直在外面打工,而孩子在老家上学。她告诉记者,孩子今年即将中考,于是她选择了返乡。
返乡后,田阿姨从“母亲电商”获得兼职保洁的就业机会,她可以自由选择上班时间,同时还能照顾孩子。
“母亲电商”是2015年以来,铜仁市积极引领广大妇女投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将“互联网服务”思维融入妇女创业就业中,成功探索打造的社区服务型O2O“母亲电商服务站”创业扶贫新模式。
2015年以来,该市不断探索“母亲电商”发展模式。去年5月,该市与贵州母亲云电商公司进行合作,在印江自治县中洲社区建立“母亲电商社区服务站”试点。该试点正式运营短短几个月,便接到家政生活服务、水电维修、家电维修、网上代缴、网络零售等上千个订单,总交易额9万余元。
“我们打造的是一个公益性互助平台,解决城镇人口的就业问题,让他们利用兼职增加收入。”贵州母亲云电商有限公司市场总监朱宁说。此外,他们还联系农产品加工企业,为其提供市场销售、品牌打造等服务,助推“黔货出山”。
“我们的定位是打造服务性电子商务,在服务社区的同时,提供更多就业机会,让返乡人员能够留在家乡发展,让留守儿童不再留守。”朱宁说,他们还利用母亲电商服务站的场地,辅导留守儿童。
据介绍,目前该市除母亲电商旗舰店以外,已有印江中洲、碧江金滩两个运营店正式营运。“在4月底,我们将在铜仁8县2区建成10个母亲电商服务站,6月前在全市建成30个。”朱宁告诉记者。
母亲电商服务站从去年8月试点运营至今年3月,服务成交总单量2310单,成交金额28.5万元,解决兼职就业人员600余人,实现城区线上兼职服务人员人均月收入从最初的300余元逐步上升到1100余元。
母亲电商社区服务站在完善城市社区服务功能,创新社会管理服务,为居民提供便捷服务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据了解,该市各区县政府在服务站点选址、门面装修等方面给予支持和经费扶持。对母亲电商社区服务站站长,前两年每月给予1000元的创业扶持。
铜仁“母亲电商”创业扶贫新模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去年6月被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列为“@她创业计划”全国首批两个试点单位之一,并荣获2015年贵州省妇联系统工作创新奖第一名。
江口 “互联网+旅游”方便游客
江口推动全域旅游,实施“互联网 ”发展战略,因地制宜,一村一策,投资重点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形成个性鲜明、路径独特的“互联网乡村特色旅游”发展新局面。
四月,天气渐暖,梵净山下的江口县“热”了起来。
4月18日,浙江小伙童俊站在梵净山景区大门口,看着买票的游客排成长龙,一脸庆幸。他早已通过提供旅游服务的APP买到电子票,只需出示手机里的电子票通过验证,即可进入景区游玩,省掉了排队买票的烦恼。
“我们的电子票务系统于今年2月正式推出,目的是为了节约旅客买票时间,同时降低景区门票的生产成本。”贵州三特梵净山旅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李兰立介绍,通过互联网购买电子票逐渐受到游客欢迎,目前约10%的游客选择互联网购买电子票进入景区。
李兰立告诉记者,目前景区除了电子票务系统外,还完成了数字广播系统、wifi覆盖系统、虚拟游及远程浏览系统等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初步完成景区“智慧旅游”平台的搭建。
根据计划,未来梵净山景区还将重点开发大数据商业智能平台,借助贵州智慧旅游云,实现景区旅游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融合,建设预测模型,在快速收集海量游客数据、管理数据的同时抓取有价值信息,保障旅游安全和提高服务水平。
事实上,江口“智慧旅游”的打造,并不只是在梵净山景区。近年来,江口旅游局积极推动建立网络平台和发展智慧旅游,在加大旅游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的同时,加快了集旅游公共服务、市场推广、行业监管、安全执法等融为一体的智慧旅游网络服务体系构建。目前,除了梵净山景区完成“智慧旅游”平台的搭建外,云舍、寨沙“智慧旅游”工程建设也已启动。
江口某酒店负责人说,平时该酒店通过互联网订房入住的客人平均可达15%左右,而这个数字到了节假日最高可达50%。
“近年来,酒店不断和从事旅游服务的互联网公司沟通和合作,在网络经营上下足了功夫。”鲁艳称,目前通过互联网订房入住的客人主要是年轻人。
江口一家餐饮行业的负责人李忠连告诉记者,他的饭店每天通过互联网订餐的客人在8%左右,但是对这个成绩他并不满意,他认为“互联网 ”有着巨大的市场。
“我希望政府以后能在江口推动实现互联网 餐饮 住宿游玩等一条龙服务,我觉得这样能极大地提升对游客的吸引力,我们的生意也会越来越好。”李忠连建议。
本报记者 谌思宇
松桃 “互联网+政务服务”便民利民
松桃自治县把“互联网政务服务”作为服务大民生的重要抓手,在网络平台开设书记县长信箱,开辟“在线投诉”、“求助咨询”专栏等,建乡镇党委书记微信群,县、乡(镇)、村三级工作微信群等,促进了和谐,推动了发展。
松桃自治县盘信镇楼台村的黄桃基地里,一棵棵桃树长出嫩绿的新叶,一条条产业路连接四方。据介绍,这一片黄桃产业园,缘起于一个微信群;产业路项目,也是通过微信群争取来的。
事情还得从去年3月说起。当时楼台村村民唐命学等人在驻村干部建立的“同步小康驻村工作微信群”里讨论,想合伙投资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产业,但不知道发展什么合适。
驻村干部在微信上看到后,将村民们的愿望转发到镇二级微信群,二级群农业部门的同志又将信息转发到盘信镇党政班子一级微信群。
就这样,村民的发展意愿被铜仁职业学院在盘信镇挂职党委副书记的张家俊所知,他立即邀请铜仁职业学院的专家到楼台村实地勘察,确定发展黄桃产业,并帮助村民在村里建起240亩黄桃基地。
产业发展起来了,但产业路不通,又让村民们犯了愁。于是唐命华又在“同步小康驻村工作微信群”里发出请求,希望能修通村里产业路。诉求同样被该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重视,帮助村民跑来项目,修建了产业路。
小小微信群,为村民办成了大实事。盘信镇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建立了三级微信管理群,镇党委政府班子成员建立一级群,镇“三办三中心”干部职工建立二级群,驻村干部、村干部和群众建立“干群连心微信群”。通过三级微信群的管理,实现了上令及时下达、下情及时上传,缩小了基层和党委政府互动空间。
近年来,松桃自治县创新开创“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通过设置网络问政平台、创建微信群等方式,提高了办事效率,解决了群众困难,促进了社会和谐,赢得了群众点赞。
除了该县县委书记建立的“乡镇党委书记微信群”,该县还建立了县、乡(镇)、村三级工作微信群及同步小康驻村工作微信群,了解基层动态、快捷发布政令、方便服务民生。
该县还搭建网络问政平台,形成解决民生问题的互动机制。2011年底,该县在松桃网站首页开辟民情通道,设置“县委书记信箱”,“信箱”里收到的网民信件无论巨细,书记都亲自签批。
此外,该县还在网站设置“县长信箱”、“县纪委书记信箱”和“在线投诉”、“求助咨询”等关注民生的网络问政栏目,实现官员与老百姓“零距离”交谈。
同时,该县还将网络问政纳入绩效目标考核内容,使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通过网络听取民声、汇聚民智、推进民主决策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确保了群众的利益诉求得到及时解决、困难得到及时帮助、问题得到及时处理。
本报记者 杨聪
沿河 “互联网+产业”助推精准扶贫
沿河自治县按照“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合作共赢”的原则,搭建县级电子商务运营中心,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点,拓展农村电子商务营销渠道,探索创建“互联网农村电商 产业扶贫”新模式,推动现代产业精准扶贫。
一场小雨过后,披满绿装的沿河自治县沙子街道楠木村仿佛刚出浴一般干净、清新。此时,冉茂富正在自家空心李树林里施肥,眼见李树上鲜嫩果实又长大了一点,冉茂富的内心充满收获的期待。
沙子街道位于沿河东部,因盛产空心李为当地人所熟知。然而由于产量大,保鲜期短,以往每年快到收获季节,冉茂富总是喜忧参半。
“去年我家果林大约收获空心李1500多公斤,而实际卖出的只有1000多公斤。”冉茂富说,约有500公斤则因卖不出去而烂掉。
今年3月,贵州创淘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丽来到冉茂富家给他吃了一颗定心丸,她叫冉茂富好好种李子,销售问题她帮忙解决。沙子街道办事处农业服务中心主任杨秀德告诉记者,包括冉茂富在内,陈丽今年将帮助100多名贫困户解决空心李销路问题。
2015年7月,贵州创淘通过互联网将30多吨沙子空心李销往全国各地,让不少果农尝到了电商的甜头。正是这一年,一场互联网风暴席卷沿河。
这一年,通过50家农村淘宝服务站,电商走入沿河寻常百姓家;同时,沿河引进10家电商企业入驻电子商务产业园,建成邮乐购服务站点10个和3个供销e家,一张电商网在沿河逐渐铺开。
这一年,沿河启动了“电子商务一条街”建设,25家农特企业入驻。9家企业在网上开店,上网交易农特产品、工艺品、酒类、茶叶等100多种商品,实现交易额300余万元。
数据显示,去年沿河累计实现电商平台交易4万多单,交易额500多万元。
沿河电商发展的同时,电商扶贫同步进行。
“今年3月,我县老寨村农村淘宝服务站负责人陈正强将120多吨低于实体店价格的肥料销往老寨及周边村落,为几个村的农民节约8万多元的农资投入。”沿河工业和商务局副局长周文告诉记者,通过网购减少农资投入和生活用品价格是电商扶贫的重要方式。
今年沿河将继续把电商工作融入农村精准扶贫工作中,通过减少群众生产生活支出和销售农特产品等方式增加群众收入,助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根据计划,沿河今年将在贫困村建设电商服务站50个,开设网店20家,实现电商产业人均增收1500元。
本报记者 谌思宇
玉屏 “互联网+民情信息”服务民生
玉屏自治县探索建立“民情信息管理系统”,设置“民情档案、基层组织、精准扶贫、驻村帮扶”等功能版板,积极发挥驻村包户干部作用,运用“互联网民情信息”的独特力量,实现基层党建工作“精准管理、精准服务、精准扶贫”的目标。
江海,男,43岁,贫困原因:因病致贫,无产业支撑,享受移民搬迁,计划实施养殖产业实现脱贫……在民情信息管理系统里,清晰地记载着贫困户的基本情况。
玉屏自治县依托互联网民情信息管理系统,设置“民情档案、基础组织、精准扶贫、驻村帮扶”等功能板块,对症下药、区别对待、分类施策,实现了精准管理、精准服务、精准扶贫。2015年,全县实现精准脱贫5440人。
县委书记王俊铭说:玉屏在脱贫攻坚中,充分运用互联网民情信息管理系统,有效解决了“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四大问题。
该县以“干群连心室”为单位,组织驻村包户干部进村入户、逐户走访,采集每个家庭的基本信息,收录了户主信息,家庭人口信息,家庭收入、生产、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矛盾纠纷、需要帮扶的事项、外出务工情况等相关信息,以“户”为单位全部录入电脑,为全县3万余户农户建立了“民情信息管理系统”;以村民组为单位制作手绘706幅民情地图,记录了全县7751贫困户年人均收入情况、贫困类别、贫困状态、贫困原因等信息,实现“鼠标一点、民情尽显,精确识贫、精准滴灌”的管理格局。
该县依托“民情信息管理系统”,将精准扶贫工作与支部联建工作有机融合,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联建帮扶工作的重要内容,明确各级联建部门要帮联系村理清发展思路、找准发展路子、制定有效的发展措施,推动基层干部当好集体经济发展的参谋、助手。
同时,深化“实体党建”内涵,大力发展集体经济,逐步消除“空壳村”,激发基层组织发展内生动力,全县51个村(社区)发展有不同类型的集体经济。朱家场镇桐木村村干部带头,采取“村级组织养殖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组织农户建设圈舍10栋发展养殖,年出栏生猪6000头,出栏后每头生猪提成2元,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单凭生猪养殖这一项,每年就可以为该村增加12000元的集体经济收入。
通过“民情信息管理系统”,该县联建部门、乡镇党委政府等单位相关负责人和驻村干部能及时掌握每个村民组有多少贫困户,什么原因致贫,适合发展什么产业,适宜发展什么项目等情况,根据细化各项指标,采取机关在职党员干部遍访贫困村贫困户等帮扶活动,认真分析贫困户致贫原因,实施精准扶贫。
2015年,该县通过收集群众诉求,协调争取各类帮扶物资、资金共计1800余万元,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4500万余件,惠及群众5万余名。
通讯员 李竹梅 刘敏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