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政务”的徐汇实践
来源: 更新时间:2016-04-22

3月23日,上海虹媒街道怡桂苑居委会干部曾宪梅接到居民反映,钦江路15号6户居室存在群租现象,严重影响了周围居民的日常生活。

曾宪梅当日下午3时53分接报并立案,上报街道网格中心,5分钟后街道网格中心派遣虹媒街道房管办处理。24日中午1时49分,房管处工作人员黄建前往实地查看并现场协调处置完毕。30日下午3时30分,黄建再次实地核查,发现没有群租现象,得到立案人核准并同意结案。

这宗案件的办理时间显示为6天23小时41分钟。

在徐汇区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中心的巨大显示屏上,这宗随机调出的案件处置全流程清晰地显示,居民区诉求受理、综合服务借由网格化“触角”的延伸打破了“围墙”,正变得简单高效,而且显示基层社会治理变革的重要趋势:传统社会管理自上而下的压力正在“逆袭”为如今自下而上的压力,网格化为这种“逆袭”打通了“渠道”。


【问道沪苏浙】“互联网+政务”的徐汇实践

今年全国两会上,“互联网+政务”是政府工作报告的一大亮点。在基层,“互联网+政务”能否落地的关键是什么?
记者在上海徐汇区行政服务中心、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中心的所见所闻,不啻于经历一场“头脑风暴”。徐汇区在“互联网+政务”的探索和实践中,关键是找到了融合背后的核心逻辑——重视调整并建立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合作关系,树立法治共治和自治理念,以“制度创新+科技运用”实现城市管理和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创新——网格化管理延伸进居民区,打通社区服务“神经末梢”
“人、地、物、事”有责任清单,找得到人、办得成事

2014年,上海基层社会治理开始了20年来最大的一次变革,开展以“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为主要内容的“一号课题”调研,相继出炉一批涉及基层社会治理体制的重要改革,改革核心就是重心下移、权力下沉、权责一致、赋权到位,其导向是“向下负责”。

“重心下移、权责下沉是我们构建网格化中心的支撑条件。”徐汇区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中心副主任卢义耀介绍,随着城市管理大部分力量下放到街道,各个部门、各个系统条块分割体制打破了,靠近服务对象的管理主体真正有权有物,街道成为城市管理和社会综合治理的重要平台,就为推动基层治理工作整体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

2015年5月,徐汇区“1+13+X”实现全覆盖、一体化运行的城区网格化综合管理体系建成投入运行。“1”指区级网格中心,“13”是13个街道网格中心,“X”是若干居民区网格站,中心融合12345市民服务热线、应急处置、联动联勤等职能,形成“一个组织体系、一张统一网格、一个信息平台、一支综合力量、一个运行机制” 的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格局,全区各街镇、居(村)工作终端全覆盖。

斜土街道将行政管理区域分为4个网格管理服务块区,建立了18个居民区工作站对应18个居委会。斜土街道办工作人员说,过去网格化主要以街面、公共场所为主,这次真正实现了全覆盖,涵盖了社区环境治理、社区综合服务和综合治理3大项内容,实现社区人、事、物全面管理和服务,解决社区问题进入了“快车道”。

首先,发现问题机制解决了。每个格子里的居民区工作站都成立一支日常巡护组队伍,包括居委会干部、物业公司、业委会、楼组长、社区志愿者、社区党员、社区社工以及派驻居民区的综治、就业等“四大员”,每天定时段、定对象地开展巡逻和上门走访。为了给居民区工作站“增能”,社区民警、援助律师等还组成联动处置队伍,对居民区内涉及执法、整治的事项予以配合;街道干部等也组成顾问队伍,为解决热点、难点问题出谋划策。

其次,协调和解决问题机制也有了着落。“遇到什么样的问题,该找哪个部门解决”这种对老百姓(603883,股吧)来说“很难搞得懂的问题”,现在由区、街道网格化综合管理中心“代劳”。在网格化平台上,一口上下,限时处置,群众说:“哪个部门怎样作为,哪个部门在拖延,我们都看得到。”网格化管理平台延伸至小区后,改变了居民区的治理模式。

改变——居民区干部工作方式不一样了,基层社会治理格局悄悄改变

90%以上案件都在街镇发现处置,全区去年信访量下降28%以上“过去,我们老是承接上头任务,自从网格中心平台延伸到居民区后,一些难以解决的居民诉求,我们直接"发单"给街道网格中心,如果不解决,我们有权不撤单、不结案。”徐汇区居民区干部已经感觉出现在的工作变化。

“现在变成下级给上级派工单了”,卢义耀说,“网格中心颠覆了传统问题清单的派发模式,既可以从区——街镇——居民区垂直而下,还可以从下派发上来。居民区处理不了的,那么传到上一级来协调派发,实现双向联动派发,政府管理和居民自治就这样有机结合起来。”

网格中心规定案件处置工作流程包括发现、立案、派遣、处置、核查和结案6个环节,哪个环节不到位,就不能结案;逾期的话,区级中心显示屏就亮起黄灯警示,各个环节都是清晰透明的。根据谁发单、谁验收、谁结案的原则,如不办理,居委会有权不撤单、不结案。这也正是各项工作考核实现量化的关键,所以“工作指挥棒”实际掌握在基层。

4月19日下午两点半,徐汇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中心显示屏上显示,截至目前共发现案例627件,其中区中心“12345”热线接报53件、街镇网格中心接报441件、居民区工作站接报133件。街镇快速处置142件,区中心派遣处置16件、催办65件,还有56件已经亮起黄灯……如此精准的数据,让人心里不由得开始纠结。“是不是很有压力?”卢义耀笑问记者。

去年徐汇区将网格平台延伸进各小区后,居委会派发的“单子”可以通过法定渠道,直接进入具有约束力的政府行政流程。居委会将违建、群租、私装地锁、损坏房屋承重结构等问题“发单”给街道网格中心后,网格中心牵头工商、房管、城管等相关执法部门,直接实施行政执法处置。

随着网格化推进,徐汇区政府部门行政效率和社区治理效率明显提高,90%以上的案件如今都在街镇发现处置,全区去年信访量下降28%以上。然而,更重要的是,人们看到了上海街道转型、社会治理“向下负责”带来的权责变化。

精准——电子政务做到和电子商务一样方便快捷精准

“区行政服务中心累计接待办理62万人次,整体满意率达99.99%

徐汇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中心的楼下是区行政服务中心。

据说,区行政服务中心与区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中心同步入驻,是徐汇的一大创造,有效推动了政府公共服务、城市动态监管和社会治理有效衔接,“1+1>2”的协同效应不断扩大,去年徐汇区总体工作排名跃居全市前列。

在区行政服务中心,尽管人流如织,但却安静得像是到了图书馆。

区行政服务中心副主任郑怡指指墙上的一行小字:“本厅为无声叫号大厅”。服务对象进入大厅取号就输入手机号码,此后,所需要的叫号服务均通过手机信息提示进行。

这样温馨的细节比比皆是,中心服务台流线型结构,像岛屿一样面对海洋,工作人员面对服务对象、接受监督。此外,自助设备种类多,自助取号、自助查询、自助服务等,在微信和支付宝网上可以立即完成支付。

就是这样一个类似图书馆的行政服务中心集中了21个窗口部门,开设145个服务窗口,可办理352个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形成了一个服务企业生态链,为企业和市民提供高效、便捷、透明的“一站式”服务。在这个大厅里,平均每天新增17户企业,截至3月份累计36700户企业,同比增长9%。中心建成至今,接待办理62万人次,网站微博访问累计329万,整体满意率达99.99%。

郑怡告诉记者,对于“互联网+政务”实践探索,区行政服务中心重点将网上服务与现场服务的一般过程梳理成12个动作,形成闭环,从细节入手,逐一选择合适的信息化手段,打通网上与网下、前台与后台、部门与部门之间的业务环节,支撑审改工作和“单一窗口”建设,努力让百姓少跑路、办事快、服务优、体验好,做到一个企业的诞生申报时限由过去的1个月缩短为4个工作日。服务中心开通了网站、手机微信平台和APP,基本实现100%入驻事项上网、100%开通网上预约以及100%事项进度可查询,相关审批流程的进度与待办时间在网上政务大厅实时公示。

和实体服务中心一样,网上行政服务中心也不断做实。如今徐汇行政服务中心打通了物流和支付环节,企业服务受理直通车或者全流程服务很快将实现。郑怡说:“我们的电子政务要做到和电子商务一样方便快捷精准。”
【问道沪苏浙】“互联网+政务”的徐汇实践

【新思路新理念】

众创空间助力 创业梦想起航

【问道沪苏浙】“互联网+政务”的徐汇实践

几名创业者正在可可众创空间内交流。
19日,记者走进位于上海市徐汇区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的可可众创空间(COCO SPACE),休闲慵懒的沙发、随处可涂鸦的黑板、香浓可口的咖啡,营造出轻松惬意的氛围。

可可空间(上海)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魏峰说,可可众创空间秉承开放、自由的办公理念,以休闲、惬意的咖啡文化,放松、公共的交流空间,缓解工作压力,激发创业热情。

新创意需新平台

据介绍,可可空间为从零开始的创业公司提供办公空间、创业辅导与培训、投融资等一站式服务,打造“资本+合伙人+创业者社区”三位一体的众创服务新模式。COCO SPACE漕河泾站是全国旗舰站点,建筑面积2498平方米,202个工位。这里通过每月30场2000多人次参加的活动,成功打造了“众创嘉年华”“大师步道”“创业在路上”等全国知名品牌活动。

投资驱动、深度创业辅导,是可可空间的核心竞争力。从100万元以下的种子资金,到200万元至500万元的天使投资,再到后续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关联基金,以及人力资源、法律、财务、管理咨询等战略合作伙伴提供的各项服务,可可空间让创业者足不出户就可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如今的可可空间已成为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乃至全国的高科技企业交流合作、孵化创业、投资运作平台。截至目前,创始人团队已陆续投资孵化以“智能制造”“互联网应用”和“云计算、大数据”为主的近50个创业团队,累计投资逾8亿元。

新产业有新服务

创新的产业,需要有创新的服务和管理。2015年,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吸引了国内各大众创空间的入驻。

徐汇区虹梅街道工作委员会书记、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合作综合协调办公室主任蒲亚鹏介绍,围绕创新创业园区的飞速发展,政府将从3个方面做好功能完善:创新空间、创新主体、创新服务。创新空间就是进一步优化区域空间形态,加快门户区域、核心节点的项目建设,推进存量空间调整,拓展嵌入式创新空间,形成“产—研—城”紧密结合,并有利于集聚更多创新活动、促进更多创新交流、激发更多创新火花的多样化城市空间。

蒲亚鹏说,有了创新空间,还要有好的政策和服务吸引创新主体。漕河泾开发区积极发挥可可空间等新型企业主导型创新基地的作用,推动以产业链为基本单位的集聚式创新,通过政策扶持,服务聚焦以及资本引导,培育一批优质的创新创业企业,并扶持其做大做强。此外,还进一步建立完善公共配套服务网络。

陆家嘴的高度

坐在出租车上,司机和我们闲聊,推荐我们去看陆家嘴(600663,股吧)、去看摩天大楼。从20年前468米的“东方明珠(600637,股吧)”上海电视台一直侃到现在世界第二高楼——632米的上海中心,在上海人心中,20年来陆家嘴的盖楼高度和上海改革发展速度都像风一样,快!

中午走到小陆家嘴东泰路,进入传说中的“品字区”,上海中心、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和金茂大厦三足鼎立,真是一楼更比一楼高,昨天的大高个到了今天就成了小不点,真可谓“抬头看见上海楼,帽子掉到沟沟头”,脖颈都快折了。在仰望高楼啧啧称赞的同时,心中不禁闪过一个念头:还会有更高的楼在这里崛起吗?

查阅资料发现,原来很多人都问过这个问题:如果有一天,陆家嘴的楼不再长高,这块中国改革开放的热土又会变成什么样呢?

其实,金融城已经在思考这个问题。作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核心功能区,尽管陆家嘴发展迅速,但与纽约、伦敦金融城相比,上海在金融市场、机构、人才、产品等方面的规模和能级,以及集聚和辐射能力明显逊色。因此,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明确提出“十三五”时期,要长结构、长功能、长人气,强化高端要素集聚和整合能力,发布“陆家嘴指数”,代表我国抢夺全球资源产品的定价权与标准制定的主导权,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陆家嘴价格”和“陆家嘴标准”,还要打造各具特色的“陆家嘴艺术街区”“陆家嘴东岸”文化城等。由此可见对于高度的定位,陆家嘴已有自己的看法和目标。

在这片“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观念已经深入骨血的土地上,看高楼,对“没有最高,只有更高”这句话就好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