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辽源市工业和信息化工作展望
来源:辽源市人民政府网 更新时间:2016-04-25

“十三五”时期(2016年-2020年)是辽源市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重要时期,是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阶段,也是全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迈上新台阶的关键时期。为积极应对国际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和产业发展中面临的诸多制约因素与严峻挑战,全市工业和信息化工作将准确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抢抓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机遇,以“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为发展方向,以加快工业转型为核心,以创新驱动为手段,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动力,加快推进工业产业转型升级、民营经济发展、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1、努力保持工业平稳运行。深入开展“大运行、大平台、大服务、大提升”工作。密切跟踪重点行业、县区情况,突出抓好50户重点骨干企业的监测分析、运行协调、项目建设等方面的服务,强化重大政策研究、储备和落实。加快推进企业规模扩张。把小企业做大、大企业做强,强企业做优,重点培育一批具有著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规模优势明显、带动作用大、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推进全市工业经济在新常态下实现稳增长。加快培育工业经济新增长点。重点抓好麦达斯铝业2.35万吨及1.5万吨挤压生产线、东北袜业园品牌区建设、金翼蛋品循环经济产业链、麦达斯轻合金高精铝合金宽厚板生产线、利源精制轨道列车车头车体铝合金大部件等项目增长点,加快培育产品附加值高、利税好的骨干企业。到2020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617亿元,年均增长7%;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2100亿元,年均增长8%。

2、打造民营经济最活跃地区。按照“创办一批、成长一批、壮大一批”的总体思路,扩总量、稳增长,全力推进小微企业创办、“小升规”企业成长、“小巨人”企业培育三项工程,引导中小微企业形成有辽源特色的梯次规模结构;促多元、调结构,大力推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产业集群化”、“新兴产业化”三种发展方式;推创新、转方式,实施“创新驱动”、“制度创新”和“承接产业转移”三种创新战略。到2020年末,全市民营经济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470亿元,年均增长6%;民营经济上缴税金28亿元,年均增长8.1%;私营企业户数达到8700户,年均增长2.2%;个体工商户数达到7.5万户,年均增长2.3%;民营经济从业人达到38万人,年均增长3.2%;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0%。

3、着力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加快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培育发展数字内容服务产业,培育电子阅读、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到2020年末,全市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年均增长23%。推进信息化技术应用推广,提高装备制造业生产设备的信息化水平,推广符合企业自身实际和市场竞争需求的信息应用系统,鼓励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到2020年末,全市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生产、管理、创新活动的比例超过60%,成套设备和传统产业整机产品信息化率分别超过30%;建成两化融合示范(试验)区1个、示范企业10个以上。打造“两化”融合平台,重点加快基础硬件平台建设,支持移动、电信、联通三大运营商,加强基站、光纤等基础设施建设,配备专业服务人员,为企业研发设计、管理提升等方面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加快软件服务平台建设,结合“智慧辽源”建设,以推进东北卓越云计算中心和物联网应用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系统集成、数字动漫;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平台,加强与阿里巴巴合作,重点围绕棉袜、鹿产品、绿色粮油等特色产品继续保持线上交易。到2020年末,培育1个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2个重点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的龙头企业,全市企业利用互联网开展电子商务的比例超过30%。

4、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抢抓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机遇,对接“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拉长加粗产业链条,加快把辽源打造成集约化、规模化、品牌化、高端化的产业发展高地。以加快工业转型升级为核心,以“提升、延伸、精制、品牌、优化、循环、扩张”为方向,突出发展装备制造和农产品深加工“两大主导产业”,加快发展高精铝加工、纺织袜业、医药健康、蛋品加工、新能源“五个特色优势产业”。同时,改造提升钢铁、水泥等产能过剩行业。加快建设八大工业园区,培育发展高精铝加工等 “十大产业集群”,全力打造以产业集群为重点、以产业链为纽带、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以重点项目为支撑的大中小企业协作配套、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具有辽源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到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两大主导产业”和“五个特色优势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3%,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80%左右。

一是装备制造产业突出“提升”。以提升产品、转向整机、促进低中端生产向中高端制造转变为重点,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拓展产品领域,大力提升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围绕矿山设备制造、建筑机械制造、汽车零部件、轨道交通设备、节能环保设备、农用机械制造、金属制品等领域,以均胜电子、富奥泵业、元隆达和汽车改装等企业为核心,着力打造国内较大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以方大锻造、东岳建筑机械等企业为核心,着力打造北方最大的矿山和起重设备产业基地。重点推动方大锻造大型锻压机加生产线、汽车改装年产2万辆特种车、聚源重型年产3万吨机械设备及配件等项目建设。

二是农产品深加工业突出“延伸”。以延伸产业链、开发新产品、进一步加快推进深加工为重点,依托粮食、肉鸡、蛋品、牛、羊和梅花鹿的资源优势,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开发价值链终端产品。围绕粮食加工、畜禽产品加工、梅花鹿及副产品、酒和饮料制造、食品制造等领域,以德春米业、希玛生物、巨峰生化等企业为核心,着力打造国内较大的粮食加工产业基地;以麒鸣牧业、东丰药业等企业为核心,重点打造国内较大的畜禽产品加工产业基地。重点推动麒鸣牧业集团优质肉羊养殖及屠宰加工、嘉利达(辽源)明胶牛骨粒加工、睿康生物梅花鹿屠宰及肉制品加工等项目建设。

三是高精铝加工业突出“精制”。以精深加工、精制产品为重点,抢抓国内外轨道列车需求不断增大的发展机遇,进一步提高企业数控加工中心能力,大力发展溶铸、挤压、板带箔材三大铝加工产业链,形成一批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铝精深加工产品,不断增加国内外同类市场的占有率。同时,上拓下延产业链条,带动原铝供应、模具制造等上下游产业链配套企业协同发展。以利源精制、麦达斯铝业、麦达斯轻合金等企业为核心,着力打造级国内较大的高精铝加工产业基地。重点推进利源精制年产100万套汽车零部件产业化、麦达斯轻合金高精度大规格铝合金板带箔材热轧板、麦达斯铝业高新技术深海石油钻杆等项目建设。

四是纺织袜业突出“品牌”。以做名品、树名牌、建名城为重点,抢抓国内袜业产业转移机遇,坚持品牌发展战略,推进袜业全产业链发展,加快全国棉袜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建设,争取袜品原材料国检中心投入使用。围绕袜子生产及配套、毛针织加工、服装加工、化学纤维制造等领域,以东北袜业园、欧蒂爱袜业、锡源纺织、天雅万印等企业为核心,全力打造世界最大的棉袜生产基地。重点推进东北袜业园互联网+袜业工业服务平台建设、优品内衣高档针织服装基地、天雅万印高档喷墨印花地毯等项目建设。

五是医药健康业突出“优化”。以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激发发展活力为重点,抓住当前国内药业企业资源整合的有利时机,加大新药的研发力度。围绕化药及化学原料药、中医药、生物制药和保健品等领域,以百康药业、迪康药业、银鹰药业等企业为核心,加强与九州通药业、莎普爱思、修正药业、辅仁药业等大集团合作,盘活存量,扩大增量,加快辽源原料药企业重组步伐,着力打造国内较大的化学原料药生产基地。重点推进博大制药医药现代化产业生产线、东丰药业梅花鹿产业园、博大伟业白介素生物制药等项目建设。

六是蛋品加工业突出“循环”。以搞好精深加工转化,打造循环产业链为重点,以金翼集团为核心,推进后续深加工项目,做大做强循环经济产业园。重点研发生产分散性全蛋粉、蛋白液等系列化产品,采用生物提取技术,开发鸡卵黄免疫球蛋白、蛋黄卵磷子等高附加值产品。重点推进金翼蛋品公司全产业链蛋制食品及生物工程等项目建设,全力打造国内最大的蛋品深加工产业基地。

七是新能源产业突出“扩张”。以推进产业延伸,企业扩张为重点,加速释放新能源产业良好的发展潜力。以中聚新能源、汇丰电机、鸿图锂电隔膜等企业为核心,加大新能源动力电池、高性能锂离子电池隔膜等新能源汽车行业产品的研发投入和规模化生产,积极引进天津力神电池生产企业和正负极电池材料配套企业,加快中国辽源新能源动力电池产业集聚区建设,并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同时,积极推进光伏发电、风气互补发电、生物质能源利用等重点项目,以科技突破带动产业升级。

同时,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和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新兴产业以优先发展为重点,扶持碳纤维、石墨烯材料、生物质转化等产业快速健康发展。以东升石墨、聚源重型、佳德化工等企业为核心,突出发展碳纤维、石墨烯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先进复合材料、高分子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等。重点推进聚源重型石墨深加工、亿达碳业碳纤维材料深加工、佳德化工年产300吨活性炭纤维系列产品等项目建设。

传统产业以加快转型为重点,推动煤炭、钢铁、水泥等传统产业加快技术改造和兼并重组,延伸产业链条,强化横向融合,再造竞争优势。煤炭行业推进辽矿集团未来五年继续保持在煤炭领域开采技术和生产规模上占据优势,通过整合重组、完善机制等手段来促进非煤企业的发展,重点在煤机、泵业、锻造、空心砖等方面加大项目谋划和建设力度,不断提高非煤产业市场竞争力。冶金建材行业重点推进鑫达公司与中铁物资集团重组合作;推进金刚水泥进行行业资源整合,大力发展特种水泥,丰富产品系列,满足市场需求。石化产业重点推进辽源化工、长江胶管等企业在生产吗啉、安全帽、挖泥船专用排吸泥胶管、有机肥等传统产品基础上,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研发生产新型化学制剂、特种疏浚胶管和输油胶管等新产品,开展精细化工智能延伸,并加快提升安全环保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