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四个大省”的战略意蕴及推进路径
来源:河南日报 更新时间:2016-04-26

   近日,省委书记谢伏瞻同志在多个重要场合指出,要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大省、高成长服务业大省、现代农业大省、网络经济大省。“四个大省”建设,是河南落实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的具体实践,也是我省以战略思维和世界眼光破解发展难题的有力举措,对于确保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具有重大意义。

前言

省委九届十一次全会强调,要“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先进制造业大省、高成长服务业大省、现代农业大省和网络经济大省”。这是“十三五”期间破解河南发展难题,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力举措。长期以来,我国采取的发展模式虽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也存在着突出问题,过去依靠要素驱动、大量投入资源和消耗环境的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

从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看。我国承载着巨大的人口规模和强大的发展压力。2014年我国GDP总量占世界的10.4%,但能源消耗量却占世界的1/5以上,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是德国、英国的4倍多,发展成本高、代价大,甚至是以牺牲环境、过度消耗资源为代价的。目前全国7大水系1/5水质为劣V类,每年因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代价接近1万亿元。长时间大范围雾霾天气影响了国土面积的1/4,受影响人口达6亿。全国污染物排放量呈逐年上升趋势,2011年度水排放量达659.2亿吨,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达427.9亿吨,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32.2亿吨,由此给我国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包括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生态危机等等。所以,我们必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发展方式的重大转变。

从要素投入边际递减效应看。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原理是边际递减效应,即随着可变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其边际产量递增,当可变要素与固定要素的配合比例恰当时,边际产量达到最大。如果再继续增加可变要素投入量,由于其他要素的数量是固定的,可变要素就相对过多,于是边际产量就必然递减。表现在社会发展中,近年来我国产能过剩问题日益凸显:2013年部分主要行业产能利用率已降至75%以下。其中,建材、铁路船舶等运输设备制造业、煤炭采选业产能利用率分别为72.5%、73.6%和74.9%。钢铁、水泥、有色、平板玻璃、石化、家电等都存在较大过剩,部分行业甚至出现了长期性和绝对的过剩。如电解铝过剩35%,汽车过剩12%等。如果我们再继续依靠以往那种在较狭窄的资源因素空间和扁平技术层面上进行“平推式工业化”已经无法继续,必须向资源要素、产业技术、地区文化和地缘格局的深度层面进行战略空间拓展,以科学理性、公共思维和持久耐心,适应和引领“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

从人力资源的“刘易斯拐点”看。“刘易斯拐点”也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其主要内涵是,在一国发展初期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只要工业部门能够提供稍大于维持农村人口最低生活水平的既定工资,农业部门就将涌出大量劳动力至工业部门,为工业部门的扩张提供无限的劳动力供给。但工业部门将获得的利润转化为再投资,将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直到最后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全部吸完,这时工资便出现了由水平运动到陡峭上升的转变,这个“点”就是“刘易斯拐点”。它的出现意味着一国“人口红利”开始消失,劳动力无限供给和低工资的时代即将结束。当前我国时常出现的“民工荒”和劳资纠纷,就是劳动力市场变化所带来的反映,就是“刘易斯拐点”出现的征兆。有专家研究认为,将来恐怕劳动力成本上涨会成为一些企业生产经营面临的首要难题。所以,再继续依靠原来那种要素投入式的粗放型发展已无法持续。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对现有的资本、劳动力、物质资源等有形要素进行重新组合,以创新的知识和技术改造物质资本、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科学管理,建立新的发展方式。

为破解这一发展难题,河南提出的“四个大省”发展战略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建设先进制造业大省,占领产业发展制高点

近现代以来,制造业始终是一国经济发展并走向强盛的基础。美、德、日等发达国家的强国之路,均基于规模雄厚、结构优化、创新能力强、发展质量好、产业链国际主导地位突出的强大制造业。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再次证明,没有坚实的制造业支撑,必将导致经济体的不断虚化和弱化。

目前我国工业自动化水平还比较低,每万名工人机器人拥有量为23台,大大落后于发达国家。德国的这一数字为273台,日韩则是300台。我国网络就绪度指数2013年世界排名58位,这是衡量利用信息技术推动经济发展的权威指标,由此可见我们的差距。可以说,中国工业化进程能否顺利推进、势头能否长期保持、在全球竞争中能否脱颖而出,是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关键之举。不但如此,新的科技革命如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的迅速发展,正在引发国际上新一轮产业变革,并对全球制造业产生颠覆性的影响。主要发达国家围绕建立制造竞争优势,加快在信息基础设施、核心技术产业、数据战略资产、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网络经济体系等方面进行战略部署,谋求在技术、产业方面继续领先优势,占据高端制造领域全球价值链的有利位置,国际竞争烽烟四起,我们没有理由再失去这次机会。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去年6月到工业和信息化部调研时指出,工业制造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实现发展升级的国之重器。当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在致力加快“再工业化”和工业化进程,我国经济要顶住下行压力,度过新旧产业和发展动能转换接续期,必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之路,顺应互联网等新技术和产业变革新趋势,打造中国制造新优势,为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提供强大支撑。

制造业是转方式、调结构的主战场。要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形成新的增长动力,重点在制造业,难点在制造业,出路也在制造业。2014年,河南在广泛深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先进制造业大省”的发展战略,以此来推进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而要实现这一战略,首先要打造创新驱动新优势,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充分释放从创意设计到生产制造的巨大创造潜能,推动更多企业由产品代工向品牌塑造跃升,促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其次要打造智能发展新优势,抓住互联网跨界融合机遇,促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3D打印技术、个性化定制等在制造业全产业链集成运用,推动制造模式变革。其三要打造质量成本新优势,增强工业基础能力,攻克一批先进基础工艺,提高核心基础零部件的质量性能和关键基础材料的制备水平,提升产业配套能力和劳动生产率。其四要打造绿色制造新优势,推动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提升工业效能和清洁生产水平。

同时要采取有力措施,在以下若干方面取得突破:一是要优先发展市场空间大、增长速度快、转移趋势明显的高成长性制造业,打造“百千万”亿级产业集群,带动先进制造业大省建设。二是要抓住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机遇,争取在智能终端、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新兴产业领域形成新的增长点。三是要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四是要盯紧服务型制造业发展新趋势,积极利用大数据、互联网推动生产型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业转变,积极利用电子商务完善制造企业供应链和销售网。五是要通过承接转移、优势产业嫁接等多种方式,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加快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六是要顺应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趋势,优化发展环境,重视龙头企业培育引进,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更好地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和中小微企业在技术、产品创新方面的作用。七是要发挥比较优势,通过开放合作和技术升级,最大程度推动省内各种生物资源、化石资源向终端产品延伸,终端消费产品向资源加工方向对接,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

建设高成长服务业大省,形成经济发展新优势

服务业是现代化的标志,也是农业现代化和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条件。2014年第一季度,随着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9.0%,服务业已成为中国第一大产业,意味着我国经济工作着力点将更多向服务业转移,这是一个重要信号和机遇。

同时我们还要看到,目前国际上服务业在全球国内生产总值中,其增加值占比已经达到70%,高收入国家更是达到74%,就连与我国发展水平相近的中等收入国家都达到了54%,但我国还只有49%左右,其差距非常大。从绝对值看,2012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仅相当于美国的29%,虽然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经出现了较大突破,但差距仍然不小。从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看,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一直相当低,贸易逆差大。所以虽然服务业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源,但这种地位并不稳固,在国际上滞后的格局还亟须进一步改变。

具体到河南来说,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更低,2015年只有39.5%,而北京已经达到79.8%。虽然近年来河南的服务业增加值和投资已双双突破万亿元,连续多年居中部六省首位,但在全国的发展水平仍然是比较低的。其突出问题主要是传统服务业比重大,现代服务业基础薄弱,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融合程度低,现代服务业体系还处在构建和完善之中。虽然当前服务业发展有很大空间,但要发展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因为我们已经告别了短缺经济,服务业已不是原来绝对意义上的短缺,发展服务业有诸多功能、条件等要求,要想取得服务业的大发展,必须要有新的思路、新的理念、新的举措。

正确发挥政府和市场两方面的职能和作用。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政府主要职责应定位在制定规则、保障公平、宏观引导上,即制定宏观政策,制定市场准入、市场竞争规则,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引导产业发展方向,确保市场主体公平有序竞争。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发挥决定性作用,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推动城镇化和服务业的互动发展。城镇化是一种产业结构及其空间分布的转化,是传统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转化。作为服务业发展的理想空间,城镇既承载着人口和各种要素集聚及由此带来的巨大服务需求和规模效应,更通过人口与要素集聚促进经济社会主体彼此学习和竞争,从而提高服务业效率和品质。

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既不能再走传统工业化和制造业发展的老路,也不能脱离工业孤立地发展服务业,而应在分工与互动中实施现代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双轮驱动”战略,通过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结合河南实际在若干方面深入推进。要坚持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并举、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并重,把服务业打造成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柱。要推动现代物流、信息服务、金融、旅游、文化等服务业提质扩容,加快发展科技研发、教育培训、医疗卫生、商务服务、服务外包、健康养老及家庭服务等新兴产业,带动高成长服务业大省建设。要创新业态模式,推动品牌化、连锁化、便利化发展,激发商贸流通、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发展活力。要推动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稳定住房消费,发挥好对经济发展的综合带动作用,把服务业培育成我省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柱。

建设现代农业大省,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虽然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科技、农业经济等,无论在速度上、规模上,还是在效益上,都与世界现代农业有很大差距。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存在,劳动力素质低下。据统计,现在全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有1.7亿,这部分人能否成功转移,直接影响到城乡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也关系到我国现代化的成败。同时,由于农村40%以上的强壮劳动力外出打工,把农业生产留给了妇女、儿童及老人,结果是妇女承担着60%以上的农活,农业劳动力严重弱化。二是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劳动生产率不高。我国农业生产以种植业为主,内部结构不合理,粮食作物占很大比重,经济作物种植和经营规模小,无法在激烈的国内、国际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而且农业生产实行分散经营、规模小,全国约2亿农户基本上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劳动生产率低,很难在WTO背景下与国际规模的农业竞争。三是农业生产资源短缺。据统计,目前我国人均耕地、草地、林地、水资源分别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30%、40%、14%和25%,森林积蓄量、河川径流量人均分别只及世界人均水平的1/7和1/4,生产资源严重不足,且水土流失严重。以上问题,河南都不同程度地存在。

农业在河南更是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河南作为中国第一人口大省、第一农业大省,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产量的十分之一,小麦产量占四分之一,担负着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河南时强调,粮食生产是河南的一大优势,也是河南的一张王牌,这张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河南要完成总书记的重托,保障国家粮食战略安全,同时又要加快现代化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必须有强烈的责任意识、担当精神和崭新的战略思维,以创新驱动为动力,建设现代农业大省。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一是要坚持用发展工业的方式发展农业。要借鉴工业集聚区发展模式,把工业的产业集聚与农产品加工业的产业化结合起来,以农业优势资源为基础,打造“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农业产业化集群。要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业结构,根据地方情况,鼓励发展规模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推进生产、加工、物流、营销等一体化发展,延伸价值链。二是坚持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有着迥然不同的特质:规模化、标准化、组织化、集约化。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就要围绕某一产业,从原料生产到加工,再到流通等环节,把相关联的经营组织集合起来,拓展农业生产的广度、深度和精度,尽可能延长农产品的加工生产链条,使之产生经济效益的倍增效应。三是推进集约化发展。要进一步深化农业体制机制改革,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不拘一格推进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可探索采取各种方式让土地向种粮大户集中,如办家庭农场,通过农民入股、土地托管等方式,只要有利于农业生产,只要能保证农民收益,哪种方式都可以积极大胆推行。四是采取互联网+农业方式。这是互联网环境下不可忽视、不可或缺的重要现代化经营方式,应积极探索,加快发展。要围绕“种、储、销”三个环节,农业物联网、现代化智能仓储设施、电子商务、农业信息服务“四个关键”,着力构建运营服务体系、创业孵化体系、人才培育体系、物流配送体系,实现农业生产条件现代化、生产组织社会化、生产技术科学化、生态环境可持续化,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

强化工程建设。一要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严守耕地面积和质量,增强抗灾能力,强化科技支撑,推进规模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更好发挥农业政策性保险和农产品期货市场的作用,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二要实施特色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科学布局特色种植业基地和现代畜牧业基地,培育发展龙头企业,带动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三要实施都市生态农业发展工程,以“菜篮子”为主,突出产业功能,兼具观光和生态功能,在中心城市周边规划布局一批都市生态农业园区。四要实施“三山一滩”群众脱贫工程,加大其他贫困地区扶贫开发力度,从根本上解决困难群众脱贫致富问题。五要深化农村改革,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实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引导土地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六要鼓励发展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素质职业农民队伍,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

建设网络经济大省,开启崛起振兴新篇章

建立在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网络经济,已成为当前发展最快、最为活跃的新兴产业之一,形成了带动全局变革的巨大力量。这一经济形态有如下一些特征:一是网络经济是一种建立在计算机网络基础之上,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的经济形态,同时它也是一种在传统经济基础上产生的、经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提升的高级经济发展形态。二是网络经济是一种高度信用化的经济形态,在网络经济中,参与交易的各方是互相不见面的,交易的商品和服务最多也是以“图象”的方式虚拟存在,所以网络经济的实质是强化的信用经济。三是网络经济在物理上是虚拟的,即网络经济可以全天候运行,很少受时间因素制约,因而网络经济是全球化的经济,它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以及国界的限制,使经济活动成为全球化的活动。四是网络经济虽然在物质上是虚拟的,在互联网上的活动可以只是一套符号体系,但它必须是经济社会实物经济在互联网上的再现,必须与实际经济相对应,不能与实体经济脱离。五是网络经济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经济形态,其个性特征主要是:个人化、客户化、个体化和特定化。在网络经济中,个人化代替了效率,个体化代替了大规模生产,客户化代替了客户支持,特定化代替了大规模销售。

为谋划新的发展战略空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拓展网络经济空间,发展分享经济,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把“互联网+”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来推进。为开启河南崛起振兴新篇章,中共河南省委九届十一次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也适时提出了“十三五”时期河南建设网络经济大省的重大发展战略。

这一战略的提出,展现了河南的战略思维、世界眼光和超前意识。河南已深刻认识到,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各行业的跨界融合和深度应用,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正深刻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商业模式和管理模式。河南作为全国第一人口大省和重要的经济大省,发展互联网经济具有突出的地域优势、市场优势和坚实的网络基础支撑、产业基础支撑,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在应用市场方面,河南拥有一亿多人口,经济总量居全国第五位,全省电子商务发展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发展潜力巨大。在基础设施方面,省会郑州是全国十大互联网骨干枢纽之一,4G网络实现全省100%行政村全覆盖,“全光网河南”2015年年底建成。在对外合作方面,河南成功引进富士康、酷派、正威等移动智能终端龙头企业,郑州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苹果手机生产基地。所以,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背景和基础,河南省委、省政府决定把推进“互联网+”行动作为引领经济新常态、培育发展新动力最为紧迫的战略举措,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加快推动信息资源开放与利用,大力引进优势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努力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多方共赢的发展局面,推动河南成为全国重要的网络经济大省。

建设网络经济大省,河南应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狠下功夫。

一是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重点围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创业创新、先进制造、现代农业、金融创新、便民服务等领域,及环境、交通、养老、医疗等方面,推进产业组织、商业模式、供应链、物流链创新,发展体验经济、社区经济、分享经济,发展物联网技术和应用,全面拓展互联网与各领域融合的广度和深度,推动河南成为国内“互联网+”发展热点地区。既要注重引入知名互联网龙头企业及专业优势突出的企业,也要注重发展壮大本地互联网类和“互联网+”企业,培育河南创业创新的生态系统。

二是加强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扩容郑州国家互联网骨干直联点省级出口和国际出口,建设通达世界、国内一流的现代信息通信枢纽。要在光网、无线宽带、云设施建设方面超前发展起到拉动效应,建设“宽带河南”,打造全省免费WiFi,争取无线局域网覆盖全省重点乡镇以上公共服务场所,把河南打造成全国乃至全球信息基础设施最先进的地区之一。提高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三是推动电子商务大发展。电子商务是河南的优势产业之一,要坚持引进国内外龙头电商和培育本土特色电商并举,全面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建设一批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示范基地和综合园区,打造有国际市场辐射力的国际电子商务中心,有金融领域创新力的全国互联网金融创新中心,有国内物流枢纽作用的全国智慧物流中心。

四是实施大数据发展战略。大力开发大数据应用,推进数据资源汇集、挖掘、应用和开放共享,发展大数据产业链和交易市场。大力发展云工程云服务企业,建设全国重要的区域性数据中心,深化云计算在重点领域运用,建设一批政务云、公共云、行业云。推进“宽带中原”建设和下一代互联网大规模商用,实时信息基础设施投资倍增计划,大幅提高城市和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

五是强化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是网络经济的重要支撑,要大力发展支撑智慧城市及行业的应用软件,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信息消费的软件和应用,大力推进设计数字化、装备智能化、生产自动化、管理现代化、营销服务网络化建设,推动产品与装备制造向智能、绿色、服务、安全方向发展。积极推进信息消费,大力发展数字生产、新媒体、影视、动漫游戏、数字家庭等,打造全国一流的数字媒体基地、数字阅读基地和全国数字内容产业中心,实现数字内容产业链一体化发展。切实加快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建设统一的公共信息资源平台,全面应用电子政务云和公共云平台。

六是大力优化创客环境。发展网络经济,除了政府强力推动,社会自发形成的各种“双创”服务平台,其作用不可小视,应大力培育发展。比如涌现出来的创客空间、创新工厂、创业咖啡馆等众创空间,应积极为他们提供和组织培训服务、创业服务、高峰论坛、路演活动、创新创业大赛等,对于这些众创空间举办的公益性活动和服务,可考虑由政府购买服务。当前创客的发展环境还有不小改善空间。比如有初创企业注册、银行开户还时时遇到困难;由于受投资担保风险屡发影响,目前我省注册有限合伙制基金尚有障碍,造成本土私募基金薄弱等,政府要进一步在政策和服务方面加强支持。前不久,我省成立的区域性股权市场、政策类科创基金,应充分发挥其作用,为网络经济大省建设搭建金融支撑平台。

七是强化政府支持和服务。一要推进简政放权,调整完善市场准入资质,推进一照多址等住所登记制度改革。二要创新管理服务,开展商务大数据建设和应用。三要加大财税支持力度,促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积极推广网上办税服务和电子发票应用。四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发展第三方支付、股权众筹等互联网金融。五要规范市场秩序,创建公平竞争的创业创新环境和规范诚信的市场环境。六要加强人才培养,建设电子商务人才继续教育基地,开展实用型电子商务人才培训。七要培育行业组织,建立良性商业规则,促进行业自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