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通过网站交流平台、微信公众号、政务微博等多种方式,倾听百姓的心声,答复群众关切,善于在群众的意见中发现闪光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让互联网成为了解群众、贴近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新途径,成为发扬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监督的新渠道。这一重要论述,也揭示了我国发展“互联网+政务”的本质要求。
当前,“互联网+政务”无论在形式和手段上都有很大的创新,在服务的人群和应用范围上有了很大的拓展,但无论手段的创新还是范围上的拓展,如果不能体现群众路线这个根本要求,那么“互联网+政务”就只能是一种失去了灵魂的漂亮外壳。
“互联网+政务”要起到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作用,首先要使自己成为沟通群众的现代化平台。通过大数据标准体系建设,建立面向不同类型、涵盖各个领域、不断动态更新的大数据体系,在公共数据开放共享平台上开放共享政府公共数据,让群众知道政府有什么、做什么、将来会做什么,按照什么规则和程序办事,结果是什么,为什么,做到政务透明化;实现群众与党和政府部门沟通的便利化,“让政务网站成为‘政务超市’,网民可以像逛淘宝一样‘逛政府’”;创新交流方式,拓展交流渠道,扩大交流空间。通过网站交流平台、微信公众号、政务微博等多种方式,倾听百姓的心声,答复群众关切,善于在群众的意见中发现闪光点。
其次,“互联网+政务”要成为服务群众的人性化平台。变“群众跑腿”为“信息跑路”,积极探索创新性的电子政务网络系统,简化办事流程,让民众和企业通过登录网上办事大厅,足不出户便可轻松地完成在线审批、网上办证、业务查询、数据上报等,降低成本、缩短时间;变“群众来回跑”为“部门协同做”、实现部门间数据共享,让居民和企业少跑腿、好办事、不添堵;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被动收证明”为“主动查数据”,或在办理“实事工程”“民心工程”时主动广泛征求社会意见;变“给群众端菜”为“让群众点菜”,增强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新的法律法规、政策调整、新的举措一出台就要加大宣传、解释力度,主动“解读”政策,以避免公众对政策的“误读”。
再者,“互联网+政务”要成为接受人民监督和评价的开放型平台。要利用现代数据处理技术系统科学地收集、分析社情民意,并作为决策的依据;要建立科学的便捷的网上评价和考评机制,让群众对党政部门、公职人员和资金使用、项目效用等进行评议和考核;要让民众通过网络问政、网络建议、网络投诉与举报等方式反映诉求,表达观点和建议。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更要多上网、多听听不同的声音,主动接受监督。对于各种意见和建议,不论是和风细雨的还是忠言逆耳的,我们不仅要欢迎,而且要认真研究和吸取。
□苏州市委党校副教授潘福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