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被动为主动 互联网助力政务服务
来源:中国改革报 更新时间:2016-05-08

本报记者  斯 兰 薛秀泓

    北京、上海、深圳、厦门等80个城市,将实现居民仅凭一张身份证,在一个统一网络平台或统一窗口办理政府政务服务,各类“奇葩证明”“循环证明”成为历史。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教育部、公安部等10部门《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开展信息惠民试点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要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深入实施信息惠民工程,构建方便快捷、公平普惠、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体系。

    《方案》提出,要以解决群众办事过程中“办证多、办事难”等问题为核心,推动实现3个转变:变“群众跑腿”为“信息跑路”、变“群众来回跑”为“部门协同办”、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业内人士指出,“互联网+政务服务”落地关键在于政府数据开放共享。

    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

    《方案》明确了三方面重点任务。一是简化优化群众办事流程。以公民身份号码作为唯一标识,实现“一号”为居民“记录一生,管理一生,服务一生”。二是改革创新政务服务模式。实现政务服务事项的“一窗口受理、一平台共享、一站式服务”,逐步实现就近能办、同城通办、异地可办。三是畅通政务服务方式渠道。构建群众办事统一身份认证体系,推进群众网上办事“一次认证、多点互联”,实现多渠道服务的“一网”通办。

    具体来讲,一号申请即依托统一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以公民身份号码作为唯一标识,构建电子证照库,实现涉及政务服务事项的证件数据、相关证明信息等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互认共享。在办事过程中,通过公民身份号码,直接查询所需的电子证照和相关信息,作为公民办事的依据,避免重复提交。

    一窗受理即整合构建综合政务服务窗口,建立统一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和政务服务信息系统,实现政务服务事项“一窗”受理,就近能办、同城通办、异地可办。推动涉及政务服务事项的信息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互通共享、校验核对,建立高效便民的新型“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推进网上网下一体化管理。

    一网通办即建成网上统一身份认证体系,实现多渠道服务的“一网”通办。逐步构建多渠道多形式相结合、相统一的便民服务“一张网”,实现群众网上办事一次认证、多点互联、“一网”通办。运用“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手段,做好政务服务个性化精准推送,为公众提供多渠道、无差别、全业务、全过程的便捷服务。

    《方案》提出了“两年两步走”的实施步骤,以80个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为试点单位,通过两年左右时间,实现“一号一窗一网”的目标,服务流程显著优化,服务模式更加多元,群众办事服务满意度显著提升。2016年,在试点城市内基本实现政务服务事项的“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2017年,初步实现各试点城市间政务服务跨区域、跨层级、跨部门协同,基本公共服务事项80%以上可在网上办理。

    政府开放数据呼声高

    业内人士指出,“互联网+政务服务”落地,关键在于政府数据开放共享,但如何开放共享以及开放共享后如何让这些数据真正发挥价值,则是当前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当前,政府服务互联网化已是大势所趋。浪潮集团副总裁王方表示,政务信息化或电子政务经过多年发展,其信息系统更多的还是面向办事流程相关的工作人员,而不是面向决策者和被服务的公众。如何为决策者、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让政务服务互联网化,变得更快捷、更便利,是政务服务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互联网+政府服务”的目标。

    不过,当前部门间数据共享及数据开放仍然亟待加强,业界对政府开放数据的呼声很高。

    工信部赛迪智库电子信息产业研究所所长安晖表示,由各级各类政府部门及公共机构掌握的政务数据,是现阶段我国数量最庞大、价值密度最高的一类数据资源,该金矿若能被挖掘利用,将有效提高我国社会信息化水平和全社会发展质量。

    据了解,在全球范围内,加快数据开放已成为必然趋势,英美等国家已经普遍实施数据开放战略。我国去年发布的《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明确表示,加快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推动资源整合,提升治理能力,实施政府数据资源共享开放工程,2017年年底前形成跨部门数据资源共享共用格局。

    目前,我国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先后出台数据开放相关政策,梳理数据开放目录,搭建政府数据开放平台。但业界认为,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的数据开放工作还相对落后。

    中国信息化百人会成员、北京市经信委副主任童腾飞表示,电子政务发展正落后于时代步伐,我国电子政务积累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但是这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共享和利用。

    政务服务落地三步走

    政府数据开放共享已经成为业界一致的观点,如何开放共享,开放共享后如何让这些数据真正发挥价值,实现高效、快捷而又完备的政务服务,王方表示,让“互联网+政府服务”有效落地需要三步走。

    第一步是业务上云。通过云计算将政府业务进行整合,打通信息孤岛,为政务数据的交换共享提供基础。

    第二步是数据整合。搭建可以对外提供支撑服务的大数据中心或平台,该大数据中心或平台可以支撑政府的决策、提高政府的效率、改善政府的治理结构,同时更能够支撑政府对社会的便民服务、支撑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的发展。

    第三步是业务创新。政府部门结合不同业务需要、不同领域需要,以大数据中心或平台为纽带,和企业一起实现应用创新。

    如何整合数据,王方表示,政府大数据中心或平台中的数据分两类,一类是政府内部数据,一类是互联网数据。对于政府内部数据,需要对数据进行“打标分类”,将可公开的、半公开的和绝密的数据进行细化,进而进行整合和开放共享。此外,政府还需要将内部数据和互联网数据进行融合、比对、碰撞,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数据价值,为政务服务提供支撑。

    除了数据整合,建立开放机制也至关重要。童腾飞建议,建立社会创新公共服务机制。例如,政府制定数据开放的规划和规范,在此基础上建设多层次的数据开放平台。政府可以组织数据开放的应用大赛促进开放数据的应用,并为数据开放提供稳定的财政资金,引入企业参与大数据开发和运营。

    政府还应建立多方参与机制,创造条件发挥公民、社会、市场和第三方的积极性,使其能够参与到电子政务的供给中,使众多的市场和社会主体主动参与到电子政务的管理、建设和设计之中,形成政府、市场、社会相互促进的发展机制。

    让创业者、企业、NGO、市民都成为电子政务的创新主体,其中政府是电子政务创新的“召集者”,创业者是电子政务创新的“探路者”,企业是电子政务创新的“合创者”,非营利组织是电子政务创新的“补全者”,市民是电子政务创新的“投票人”。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政府数据开放共享已经进入落地阶段。“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快政府数据开放共享,全面推进重点领域大数据高效采集、有效整合,深化政府数据和社会数据关联分析、融合利用,提高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精准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