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田灾害防治信息化管理平台上线
来源:深圳晚报 更新时间:2016-05-25

 


盐田区住建局负责人向盐田区委书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杜玲介绍边坡“警示牌”情况。

5月24日,随着盐田区委书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杜玲,副区长王守睿、熊瑛等领导启动按键,“盐田区三防及地面坍塌防治信息管理平台”及微信公众号、“盐田区地质灾害与危险边坡远程监测预警系统”及微信公众号正式投入运行,这也标志着盐田区公共安全治理工作向信息化、科学化、智能化迈出了创新步伐。

因地制宜科学设计

解决旧山边村内涝

当天,杜玲一行检查了旧山边村内涝治理情况和田东中学边坡治理情况,详细了解辖区三防和危险边坡治理进展和信息化建设的最新进展。

据悉,位于盐田街道的旧山边村背靠山边,村内地势低洼,且排水体系不完善,整治前每逢暴雨,上游山水汇入村内导致严重内涝,最大积水深度达50厘米~80厘米,对村内居民的正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对村内建筑物结构安全产生影响。为了彻底解决内涝隐患,盐田区相关部门因地制宜,科学设计,沿着山腰建设集水池、渡槽、矩形涵、过路涵和消能池,通过在上游盐梅路下方建设专用山洪截排通道,高位截排,使山水直接入海,避免汇入旧村。

经过今年汛期,特别是“3·23”“4·10”“5·10”特大暴雨考验,该区域并未出现内涝现象,内涝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整治效果得到居民高度评价。

积极营造盐田生态安全

人人参与、群防群策氛围

盐田区环保水务局(区三防办)和盐田区住建局通过大力运用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建设盐田区三防和地面坍塌防治信息管理平台和盐田区斜坡类地质灾害隐患点智能化管理平台,并分别同步上线微信公众号,大大提高了辖区三防、地面坍塌、地质灾害等的防治能力,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防治工作,推动盐田生态安全向着人人参与、群防群策氛围前行,进一步有效维护辖区公共安全。

启动仪式上,盐田区环保水务局(区三防办)和盐田区住建局分别详细介绍了“盐田区三防及地面坍塌防治信息管理平台”及微信公众号、“盐田区斜坡类地质灾害隐患点智能化管理平台”及微信公众号目前已实现的功能。

盐田力争

为全市公共安全治理探索新路

盐田区委书记杜玲表示,城区安全是发展的基础和保障,离开“安全”二字,发展就无从谈起。盐田背山面海、地势狭窄,内涝、山体滑坡、地面坍塌等问题一直是城区公共安全的难点。盐田区在全市率先启用地质灾害和危险边坡远程监测预警系统和三防、地面坍塌防治信息管理系统,为隐患点安装身份标识,并配套上线三防、地质灾害防治微信公众号,目的就是对症下药,精准发力,以点带面,有效提升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力争为全市公共安全治理探索新路。

杜玲指出,系统上线只是灾害防治工作的新起点,全区各相关部门要创新信息技术手段,强化预警应急能力;激发群众参与热情,提升社会共治能力;完善防治机制建设,增强统筹协调能力。要完善和整合各监控点位基本信息,用好全天候实时监控、分析研判、动态监管和有效预警等功能,及时获取和反馈系统预警及微信公众号群众举报信息,提高隐患排查治理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决不能让系统及微信公众号流于形式、成为摆设。

杜玲强调,要加大城区公共安全相关系统、平台的宣传力度,完善隐患举报投诉奖励办法等激励措施,对重大隐患举报投诉实施重奖,推动将城区公共安全隐患举报纳入碳币体系奖励范围,形成“人人参与、人人行动、惠及人人”的良好局面。

市民关注微信公众号

可及时互动报灾

近年来,盐田区着力建设三防工作新常态,将台风暴雨可能造成的灾害和影响降至最低。3年来,累计投入约3.5亿元,按期保质保量完成一大批水毁修复、水库除险加固、山洪截排系统建设、防洪设施改造、市政管网提升、危险边坡治理等项目,发挥了显著的工程效益,以往遭遇强降雨必淹的黄必围、大梅沙等旧村,近两年没有再发生内涝灾害。

今年,盐田区建设了“盐田区三防和地面坍塌防治信息管理平台”,同步上线了盐田区三防微信公众号。

据了解,“盐田区三防和地面坍塌防治信息管理平台”包含:三防、水库、河道、防洪设施和地面坍塌五个模块,目前覆盖了全区三防隐患点23处、水库12座、河道(河沟)18条、防洪设施94处、地面坍塌隐患点324处。可直观展现各隐患点和水利设施的地理分布情况、较为全面地记录了目前全区各三防易涝点、水库、河道(河沟)、防洪设施、地面坍塌隐患点等各类基本信息并可实时更新,对三防和地面坍塌隐患点整改措施、整改期限和完成情况的动态跟踪管理。

“盐田区三防”微信公众号,设计了定位报灾、便民服务和信息通告三个功能模块,具有“简单易用”、“用户体验好”和“信息准确快速”三大特色。市民通过关注“盐田区三防”公众微信平台,进行及时互动报灾。市民通过关注“盐田区三防”微信公众号,还可以获取深圳最新台风和暴雨信息,了解相关防御指引、各行业救援电话,掌握自救互救知识等。

率先在全市启用地质灾害

和危险边坡远程监测预警系统

盐田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危险边坡主要分布在沿梧桐山脉城市建设区一线和交通运输道路沿线,主要为修筑房屋建筑或修筑交通工程而形成的山体开挖、切坡、回填建筑边坡。据统计,区内各类重点地质灾害危险边坡及建筑挡墙重点监控隐患点143处,呈现规模小,分布广,地质灾害前兆不明显、突发性强等特点,且持续强降雨导致地质条件恶化,使得灾害极难提前发现。

近年来,盐田区一直将“建立地质灾害多级防控体系”作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点,围绕“城区品质提升”、“建设工程规范化管理”和“生态文明建设”,一手抓汛期地质灾害防范,一手抓体制机制建设等基础工作,建立了以“预防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应急救援”为核心的地质灾害防控“四位一体”平台,有效控制了地质灾害的发生。

盐田区积极创新防控管理思路,率先在全市范围内启用地质灾害和危险边坡远程监测预警系统,并以该系统为基础,搭建了涵盖各边坡责任单位在内的地质灾害和危险边坡管理平台。目前地质灾害和危险边坡远程监测已覆盖9个危险边坡及高大挡墙,下一步远程监测预警三期项目将辐射到包括盐田高级中学、原淤泥渣土堆埋场在内的10个站点。

盐田区对已治理完成的边坡和建筑挡墙进行“身份标识”贴牌管理。身份标识警示牌底色为黄色,包括警示图标、警示标语、公众号二维码、边坡编号以及联系方式五方面内容。一方面起到了警示作用,同时也提醒居民关心身边的安全隐患,如有异常及时报告。为更透明、直观反映边坡信息,将边坡同步纳入互联网管理,通过扫描身份标识警示牌上的二维码,居民能快速简便地了解边坡的概况、危险程度、影响范围、防治知识、联系方式以及避险路径等重要信息。

据介绍,目前盐田区已对较大规模边坡设置了140余块警示牌,不仅让警示信息更加醒目、透明,在发生紧急状况时也便于快速准确上报,居民可通过落款处的联系电话(包括座机和应急手机),第一时间联系到盐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办公室。

盐田区以地质灾害“身份标识”警示牌工程为载体开发了地质灾害防治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涵盖了边坡信息查询、信息发布以及防治知识普及等功能。盐田区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地质灾害防治微信公众号的上线,是盐田区边坡管理与新媒体的一次结合,市民通过扫描微信公众号二维码,查询对应编号边坡的详细信息,了解地质灾害防治的有关知识,并在公众号平台上进行互动,实现真正动态的群测群防。

(谢启宗 林瀚 徐华/文 谢启宗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