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按照省委、省政府和省政协年度协商工作计划,从3月份开始,省政协组织部分常委、委员,在朱先奇、王宁副主席的带领下,先后深入省直单位和市、县(区),就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落实简政放权等情况,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深入调研。专题调研组的常委和委员们一路调研,一路思考,一路沙龙式讨论,在交流看法中形成共识,在分析研判问题中提出改进建议,在深化认识中确立自己的建言主题,最终形成了13份大会发言材料。与此同时,各市政协认真组织联动调研,形成了11份情况翔实、建议具体的调研报告。在5月31日至6月1日召开的省政协十一届十九次常委会上,常委们集思广益,认真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简政放权的建议》;9位省政协委员作了精彩的发言;薛延忠主席围绕会议主题发表了重要讲话,就人民政协要继续围绕科学放权、加强监管、优化服务三个层面深化调研提出了具体要求。现将委员发言要点刊登如下,以飨读者。
把强化改革的衔接性
作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重点
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实践看,如何更好地体现协调性、衔接性,对保证改革的不断深化影响重大。目前的改革需要分析研究三方面的问题:改革前的衔接问题、改革中的衔接问题、改革后的衔接问题。可以考虑以下几方面的改进思路。
一、围绕行政审批权限的确定问题,强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统筹机构的总体协调职能,明确行政审批的负面清单。要推动审批职能配置科学化、合理化,一是在《行政许可法》的框架内,强化省机构编制委员会的统筹功能。二是重点确定行政审批的负面清单。三是抓好行政审批绩效分析,接受审批对象申辩和申诉,完善改革纠错机制,提高监管的质量。
二、围绕行政审批的转移、下放的责任主体问题,坚定地方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信心,出台有利于改革衔接推进的措施。关键是要明确地方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合法性。
三、围绕改革后行政审批主体功能转换问题,强化事后监管功能,防范可能出现的市场监管风险。一是取消、下放事项与事中事后监管措施同步实施、同步推进。二是对涉及公共安全、生态环境、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等行政审批事项和中介服务,必须强化行政审批后续的监管。
四、围绕建立健全“放、接、管”协同推进的配套机制问题,强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课题研究,为深入推进改革提供理论支持。一是要加强地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衔接配套、法律支持。二是要做好研究成果的转化工作,解决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的深层次问题。
省政协委员、省委党校原巡视员 高健生
探索简政放权长效机制提高政府部门履职效率
简政放权,如何实现“放得科学”“接得从容”“管得规范”“用得到位”,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为此,我提三点具体建议:
一是法律体系与简政放权要同步推进。完善法律法规,及时跟进法规的立改废释,是巩固改革成果的重要保证。一要及时启动改革合法性审查工作。二要严格依法依规推进改革工作。三要做好审批中所涉及各类证明的清理规范。
二是简政放权要考虑适应性,及时反馈,动态调整。简政放权既有下放、承接的问题,更有管理和服务的问题。因此,“放”要把握好节奏,充分考虑承接方的有效负荷;“接”要健全和完善相关的管理和服务办法。一要科学界定权力种类。要从各级政府的调控能力和便捷服务的角度出发,科学确定什么权力由哪一级政府实施,使放权更符合实际。二要加强对业务部门的人员培训和业务指导。上级部门在下放权力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切实做好相关队伍的业务培训工作。三要通过机制及时发现和纠偏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三是简政放权要考虑系统性,兼顾各方,统筹推进。一要进一步优化审批权限下放的顶层设计。在推进简政放权工作中,要统筹兼顾好各方面情况,梳理与各部门相关的配套审批事项,尽可能保证一个事项整体一次全部下放到位。二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特别要加强权责清单的运行和管理。三要加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营造“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的监管氛围。
省政协委员、太原理工大学副校长 李晋平
简政放权应完善法治政府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
目前,简政放权已经到了“全面结构性改革攻坚战”的节点,为确保“权力瘦身”后,行政权力运行结构更加科学、法治,就实现目标的方法和路径,从专业技术层面提出如下建议:
一、主动对接第三方评估,及时发现法治政府建设的结构硬伤。
要按照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和守法诚信的标准,重塑政府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保护环境五大职能的内在格局和运行机制,保障政府在法治的轨道上行使权力。
二、完善权力清单内在功能,创新法治政府职能配置结构化管理。
要把握政府部门横向间的职权划分和职责交叉,以法治政府职能为核心,将机构、编制、体制、流程、制度等进行有机整合,科学合理地界定职责权限,实现政府职能事项、责任体系结构的优化管理,推进简政放权向纵深发展。
三、借力大数据平台,建立行政职能结构和运行机制数据库。
通过模拟简政放权后政府行政职能的结构和动态运行机制,可以为政府简政放权的取舍增减决策提供技术支撑,从而降低政府治理偏差概率,加快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四、转变传统行政思维定势,增强建成法治政府的内在动力。
领导干部应当养成法治思维定势和依法决策的习惯,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真正提升领导干部尊崇法治、敬畏法律、依法办事的基本素质。
省政协委员、省司法厅副巡视员 郝晓琴
行政审批改革要注重效果追踪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显著成效,获得群众广泛好评。但是部分审批事项仍然存在“旋转门”和“玻璃门”等问题。为此建议:
一要“深化放”,进一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各部门对审批制度改革要求的各项举措如后置审批等必须严格执行,对审批公示的内容和时限要严格遵守,形成以透明促廉洁、以规范促效能的工作机制。
二要“简化批”,清理规范中介服务。各部门要依照省政府的要求,对行政审批事项所涉中介服务进行全面清理。相关部门还要强化中介服务机构行业自律,建立健全中介服务机构监管制度,规范中介服务收费,推进配套改革。
三要“优化接”,构建跨区域跨部门沟通机制。对下放、承接、改革的行政审批事项,加强下放前、承接后、运行中的部门协同配合。建立审批追踪问责机制,明确责任追究的实施主体、追究方式和追责程序等。对行政不作为、乱作为,失职渎职等行为,要依法依规问责,真正使权力“放下去”“接得住”。
四要“强化管”,建立社会综合监管体系。要创新监管方式,建设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和网上并联审批制度,对申请核准、备案及办理相关手续的项目,在线平台首次受理时,生成该项目整个建设周期身份标识的唯一项目代码,作为后续监管的重要基础。按照“依法监管、权责一致、联合惩戒、社会共治”的原则,构建行政监管、信用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综合监管体系,加强对审批后行政相对人的监管。
省政协委员、省卫计委新闻中心主任 刘 洋
加快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步伐促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发挥信息化优势,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这为“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发展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针对我省推行电子政务的现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要做好“互联网+政务服务”总体规划研究和编制工作,打造智慧审批。从公众需求出发,做好电子政务系统的顶层设计,提出“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发展目标,提出切实可行的年度行动计划,分步实施,全面推进。
二要加快信息资源共享和电子政务平台的有效衔接,打造透明审批。要加快各级政府、政府各职能部门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实现上下联动、纵横协管。要加快政府数据中心整合,尽快催生出以云计算和大数据为基础的“政务云”。
三要加快以“互联网+政务服务”为特征的行政审批流程再造,打造便捷审批。建立“一号一窗一网”的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新模式:“一号”以公民身份证号码作为唯一标识,简化办事流程;“一窗”是一个窗口规范化受理,推动就近办理、同城通办、异地办理;“一网”是建成统一的网上身份认证体系,为公众提供多渠道、多形式、全天候、全业务、全过程的“一张网”服务。
四要加快电子政务整体建设步伐,提高分类服务能力,打造精细审批。要着力提高县、乡两级网络覆盖率,满足各级政务部门开展业务的应用需要。要针对互联网应用的城乡差别及使用人群差异性,加快填平“数字鸿沟”,此外还要借助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通过微信、微博等渠道完善电子政务渠道,满足公众通过智能手机提出的公共服务诉求。
五要强化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保障及运行服务能力,打造安全审批。要高度重视网络安全工作,建立网络信息在数据采集、数据开放、安全保密等方面的标准规范。同时还要加强法制建设,加快制定确保数据信息安全的配套法律法规,有效惩治信息犯罪。
省政协委员、省人社厅副厅长 姚 逊
处理好简政放权中“放管结合”的关系
为确保本轮简政放权走出“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怪圈,提出如下建议:
一、“放管结合”的本质是转变政府职能。核心是正确处理政府、市场、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准确界定各自职能,充分发挥各自优势。
二、市场不能失控,政府不能失灵。政府要管好五件事,即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和环境保护。
三、政府、市场、社会需要协调一致。一要大幅减少投资审批权,下放核准权限。二要推动垄断行业的经营权向社会资本放开。三要减少资源要素价格的行政管制权。四要加快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推进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
四、积极向社会及社会组织放权。各级政府要克服“求稳怕乱”心理,积极大胆地向社会放权,一要降低社会组织成立门槛,二要向社会组织放权。
五、明确政府间权力边界,更多地向地方和基层放权,调动各级政府积极性。一要最大限度减少省级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二要进一步下放财政管理权,要切实履行政府监管职责。
六、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要科学处理好“放”和“管”的关系,完善、创新监督机制和监管方式,还要强化人员管理,加强对监督管理部门人员的行政管理能力、市场经济知识和法律业务知识的培训,规范监督行为。
省政协委员、山西日报社副社长 冯爱民
关于深化政府采购改革的几点建议
基于我省政府采购10多年的成功实践和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以下几点深化政府采购改革的建议:
一要改革政府采购监督管理模型,推动监管从程序导向型向结果导向型转变。首先要完善监督体系,形成有效而严密的内部和外部监督网,切实加强对采购人、采购代理机构、评审专家和供应商的监督。其次要创新监督管理方法。通过加强对采购结果的监管,倒逼采购计划、采购过程的规范,将监督管理程序导向型转变为结果导向型。
二要推进政府采购信息化,推动政府采购向高效率、标准化迈进。要建立科学的信息化系统。要搭建网上电子商城。
三要强化采购人主体责任,推动采购结果科学高效。从采购需求制定、履约情况验收、内控机制建设、政策功能落实、采购信息公开五个方面强化采购人的主体责任。具体做好三方面工作:一、要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二、要加强工作考核。三、要创新工作方法。
四要加强采购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的业务水平和道德修养。要将政府采购队伍建设纳入制度化轨道,一方面对现有从业人员进行政府采购理论、法律法规等方面的专业培训,通过培训考核,优胜劣汰;另一方面,要大力提高和培养所有政府采购治理者和参与者的道德素养、专业素养和责任意识、法律意识、服务意识。
此外,建议在政府采购中要大力推广本省特色产品。在同质同价的前提下,优先选择本地产品,助力地方名优产品做大做强。
省政协委员、山西中强资产评估有限公司董事长 孙桂五
事中事后监管要从完善机制入手
当前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为迫切的是要加快完善监管信用信息互联互通、交换共享机制,建议构建“一机构、一平台、一张网”的信用管理体系。
“一机构”就是调整规范现有信用议事协调机构,借鉴发达地区探索的经验,在联席会议制度的基础上,探索组建山西省征信管理办公室,具体负责统筹跨部门、跨市县的信用信息共享。
“一平台”就是要加快推进山西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进度,通过一系列方式,归集各部门信息,经授权后供政府部门和授权机构查询使用,同时与国家、各地市以及其他地区有效对接,实现数据交换和共享。
“一张网”就是充分运用大数据思维转变监管方式,依托山西政务服务网的建设,整合现有的“山西省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网”“信用山西”等网站资源,实现一个接口、一个网站查询信用记录。
长期来看,我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应逐步推进构建事中事后监管协调推进机制、状态分类监管机制、监管执法队伍激励机制、全社会合力监管治理机制等。
事中事后监管协调推进机制就是建议新选取一个部门或在审改办的基础上,新增设行使与事中事后推进协调相关的职能,负责协调各部门之间的监管职能,推动编制完整的行政审批事中事后监管目录和责任清单,并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
状态分类监管机制就是按照市场主体信用风险等级制定分类监管标准,对于同一监管对象,根据不同阶段的状态特征,进行监管资源的动态调控。
监管执法队伍激励机制就是要鼓励监管队伍从办公室走向执法一线,借鉴发达地区经验,选取个别市先行开展“三合一”试点和行政执法类队伍分类管理试点,然后有计划、分步骤在全省范围内推广。
全社会合力监管治理机制就是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的作用,拓展社会参与监管的渠道,尤其是要构建第三方评价事中事后监管的效能评价体系,完善监管。
省政协委员、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兼党组书记 李劲民
简政放权要确保接得住管得好
李克强总理日前提出:“改革成效要看改革后企业申请开办时间压缩多少、项目审批提速多少、群众办事方便多少”。对照总理的要求,调研发现我省在推进简政放权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有些下放的审批权实施环节不配套。权限下放与法律法规清理修订不同步,存在基层承接左右为难、审批事项互为前置、并联审批难以实现的问题,事中事后监管也难以顾及。二是有些下放的审批权运行存在“中梗阻”。承载行政审批的政务大厅作用发挥不到位。一些地方贯彻执行中央和省关于政务服务中心建设要求不到位,省、市、县(区)政务服务中心对接不顺畅,“放管服”不能有效衔接,放权未必收到减政之效。三是审批部门之间信息不共享。数据库的信息往往只能在本系统内共享,不能满足全部行政审批业务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一些部门之间信息也互不认可。
据此,提出如下三点建议:
一要放管结合,确保权力放得稳管得好。要法律先行,协同推进,从实际出发,做好传帮带,确保下放权限接得住管得好。
二要优化服务,搭好权力运行平台。完善政务大厅建设,为权力运行提供保障。对政务服务中心机构名称、性质、管理方式、运行模式等统一规范,落实行政编制,以加强对入驻单位行政审批的监管职责。还可以借鉴部分兄弟省、市经验,试点成立行政审批局,方便群众快捷办事。
三要打破壁垒,推动实现信息共享。借助“互联网+政务服务”,搭建“大数据”平台,将三级政府的所有行政审批和社会服务事项,从申请到办结都搬到网上进行,打造一体化的网上政务服务中心。
原标题: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助力山西经济健康发展——省政协十一届十九次常委会委员主题发言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