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法院搭建信息化平台 破解“执行难”坚冰
来源:广西法治日报 更新时间:2016-06-07
广西法院“基本解决执行难”系列报道之二
 
搭建信息化平台  破解“执行难”坚冰
 
记者  黄小林  特约记者  韦伟强  通讯员  刘蔚
 
2012年7月,被最高人民法院列为全国执行指挥中心建设首批试点单位以来,广西以信息化建设为依托,以信息共享和执行联动为手段,积极推进执行指挥中心建设,建立了以案件信息管理系统为基础、以执行查控系统为核心的信息化执行体系,为全国法院破解“执行难”探索新路径。
 
财产查询:从20天缩短至2分钟
 
所谓执行难,是指人民法院已经生效的法律文书,因人为因素造成暂时或永久性不能执行的情形。在民事司法实践中,执行难主要归结为四个方面:被执行人难找、执行财产难寻、协助执行人难求、应执行财产难动。
 
“四难”是多年顽疾,因久治不愈而产生了“抗体”:被执行人藏匿、转移财产、抗拒执行、暴力抗法等情形长期存在,严重损害了国家法律的威严。
 
被确定为全国“试点”后,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执行指挥中心按照高标准打造执行指挥系统,构建了网络查控、远程指挥、信息公开、信用惩戒、监督管理、决策分析等完整的执行体系,在国内堪称一流。我区探索的这套系统,为“四难”减除了两“难”。
 
2013年3月1日,自治区高院“点对点”网络查控系统开通。通过电子政务内网、城市金融网,系统实现了与国土、住建、工商、公安、银行等24个执行联动部门“无缝联接”:只要打开系统,被执行人存款、土地、房产、户籍、车辆、婚姻、工商登记、股权信息等一目了然。
 
目前,“点对点”查控系统已具备以下功能:一是通过系统可以直接对被执行人进行查控,人能找财能寻;二是系统可以自动向联动单位发出协查请求,可以自动查询被执行人财产情况;三是与银行开通了网络查控业务、账户冻结功能;四是实现了把全区所有执行案件进行统一查控。
 
自“点对点”网络查控系统开通以来,全区法院通过执行指挥中心共向联动单位发送查询请求384万余条,收到反馈信息345万余条,涉及被执行人152291人,查询到资金588.43亿元,解决案件105989件,极大地提高了执行工作的效率。
 
自治区高级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梁梅告诉记者,网络查控系统开通前,执行局查询银行财产信息需要20天,如今缩短至1天,最快2分钟;查询其他财产信息需要30天,现在缩短至1小时,最快3分钟。网络查控系统的建立,极大地提高了执行效率!
 
“躲进地缝,也躲不开执行法官”
 
2013年1月,自治区高院在全区法院统一部署了远程视频指挥系统,全区128家法院全部建设单独的远程视频指挥室,配备高清摄像头,每个法院还配备了2至3套单兵和车载设备,实现了远程指挥系统全覆盖。一流的硬件设施,为破解“执行难”打下了基础。
 
去年6月,自治区高院又升级完善了远程指挥系统,为全区各级法院配备了“执行工具包”,包括手机、配备便携式打印机、平板电脑、执法记录仪、无线蓝牙键盘和鼠标等,有力地提升了各级法院的执行能力与效率。
 
执行工具包不仅方便办案,各级执行指挥中心还可以通过单兵和手机APP对全区法院外出执行警力予以定位。执行指挥中心指挥人员通过大屏幕,对外出执行警力进行实时动态监控和管理调配,出现异地协助执行、执行线索查证、紧急事件出警等情况,指挥人员可以随时指令执行干警进行现场处置。
 
远程执行指挥系统通过手机APP和4G技术,将三级法院指挥中心与执行现场干警之间信息文件传输,实现机关后台对执行活动的指挥和监控。通过远程指挥系统,自治区高级法院院长黄克、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均可进行“现场指挥”。
 
远程指挥系统还实现了与最高法的实时联接,最高院院长周强多次通过远程指挥系统观看现场或视频连线。自2013年以来,广西远程指挥系统应用实现了常态化,全区法院通过远程指挥系统,圆满完成了321次现场搬迁执行指挥任务。
 
刘某是一起执行案件的被执行人,他躲到广东深圳深居简出,以为法院找不到他,就没办法执行他的财产。没想到,去年9月12日,一笔生意款刚刚汇至他的账户,南宁市青秀区法院就通过广西执行指挥中心网络查控平台获知信息,并迅速向银行发送冻结请求。几分钟后,银行就为法院办好了冻结手续。
 
刘某一声叹息:这回躲到地缝,也躲不开执行法官了!
 
“老赖”:请把我名字从黑名单删除
 
2013年10月,我区开始实施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公布制度。为充分发挥制度作用,促进债务人自觉履行义务,推进社会诚信,自治区高院制定了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制度,规范失信被执行人发布程序,确保信用惩戒起作用。
 
2015年,全区三级法院共向最高法推送失信被执行人名单45098条,其中自然人38929条,法人或其他组织6169条。据不完全统计,对失信被执行人采取信用惩戒措施后,迫于各方面压力,促使5025名被执行人主动履行债务,主动履行率达到11.1%,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自治区高院积极向协执单位推送失信被执行人名单,进行信用惩戒。其中,向中国人民银行推送失信被执行人名单、限制1.5万余人次办理各类金融业务;向自治区民政厅推送信息10万余条,限制失信人员办理、领取社会保障金2000人次,充分发挥了公布失信人名单的威慑力。
 
探索创新公布失信人名单方式,各级法院向商业区、中心广场大屏滚动播放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8500余条,营造“失信可耻”的氛围。
 
2014年,桂平法院判决谢某归还龚某500万元借款本息,但谢某没有履行义务,反而玩人间蒸发。执行法官对谢某的财产进行查控,发现谢某名下原有房地产一幢,但已被他办理了抵押登记手续。为了打击“老赖”,执行法官将谢某列入“黑名单”。
 
“法官,我保证三个月内一定还款,您能不能把我的名字从黑名单里删除呀?我赶着去北京谈生意买不到机票呀……”12月23日,谢某在机场急匆匆打电话,央求执行法官“放一马”。次日,“消失”了两个月的谢某,主动到法院办理还款手续。
 
305名农民工拿到了血汗钱
 
2014年4月,自治区高院统一建设了全区法院阳光司法网,以信息技术为依托,深入推进“阳光司法”,增强司法透明度,提升司法公信力。自治区高院统一研发执行流程信息公开系统,全区三级法院统一应用。
 
执行流程信息以公开为原则,对依法应当公开、可以公开的执行流程及其相关信息,一律予以公开,实现执行案件办理过程全公开、节点全告知、程序全对接、文书全上网,全面推进阳光执行。
 
目前,执行信息公开平台主要采用网站、手机APP、手机短信等方式公开,包括执行案件进度、立案信息、执行信息、执行过程、执行变更、结案信息及执行文书等;公开未执结被执行人名单、限制出境被执行人名单、限制招投标被执行人名单、限制高消费被执行人名单以及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等五类信息。
 
广西阳光司法网开通以来,全区法院公开上述五类被执行人信息23747条,公开执行裁判文书46377份。目前,执行局利用12368服务平台,与微信、网站、微博、手机APP全力打造“互联网+法院”,为公众提供“多渠道、一站式、综合性”服务平台,拓展司法公开、便民利民的广度和深度。
 
2014年至2015年间,广西矿建集团有限公司向广西恒安投资有限公司陆续借款1700多万元。经法院调解,双方达成协议:2015年12月16日之前,矿建集团向恒安公司偿还借款本息。然而,矿建集团并未履行义务。法院了解到,案件涉及标的关系到305名农民工工资问题,为此,法院立即启动绿色通道。
 
通过对矿建集团财产查询,发现其银行账户有高额存款。柳南区法院副院长林文武带领执行人员赶赴银行对账户存款进行冻结。12月29日,林文武再次带领执行员赶赴南宁,将千万元执行款划扣到位。
 
2015年12月31日,在恒安公司劳工代表见证下,林文武将执行到位的近千万元执行回款单交付至申请人恒安公司代表手中。这意味着,305名农民工的血汗钱,在新年到来之前得到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