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世界范围内的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以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为代表的“智慧化”已成为世界各国信息化发展的远景和目标。智慧城市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加速发展的背景下,以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网络融合为基础,以信息技术高度集成、信息资源综合应用为主要特征,以智慧技术、智慧产业、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生活等为重要内容的城市发展新模式。世界多数发达国家和我国一些发达城市普遍将智慧城市建设作为城市转型发展的核心战略选择。
建设智慧城市,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将促进我市自主创新、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社会管理、资源配置等领域快速提升,有利于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有利于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有利于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对全市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升级和打造“大美南阳、活力南阳、幸福南阳”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指导思想、建设原则和发展目标
1.1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南阳市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大需求,大力推进智慧基础设施和智慧应用系统建设,全面深化信息技术在城乡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管理、医疗卫生、公共安全、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等领域的应用,让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智慧城市建设成果惠及全市人民,促进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为打造“大美南阳、活力南阳、幸福南阳”作出切实贡献。
1.2建设原则
1.2.1政府主导、合力推进。充分发挥政府在宏观调控、政策引导、组织推进方面的主导作用,调动各方积极性,构建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导向、企业和社会居民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智慧城市推进体系,不断增强建设智慧城市的整体推进合力,着力解决以人为核心的城市化问题。
1.2.2立足产业、发展应用。切实把培育智慧产业作为建设智慧城市的立足点,大力推动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各类新兴智慧产品和服务的研发制造和广泛应用,在教育、城乡规划建设、城市交通、医疗卫生与人口健康、节能减排与生态环境、公共安全、食品安全、应急管理、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等领域,加快智慧成果的综合集成、示范应用和推广普及,挖掘信息消费潜力、增强供给能力、激发市场活力、改善消费环境,着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1.2.3基础先行、创新引领。加快新一代移动、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为智慧城市发展提供安全、可靠、适用的基础保障;推进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行业应用创新,提高智慧城市建设的联合攻关能力、协同创新能力和市场开发能力。
1.2.4重点突破、示范带动。围绕南阳发展的特色优势、产业升级的战略重点、群众对公共服务的迫切要求,找准突破口,先行试点,着力推进智慧产业基地和重点领域智慧应用体系建设,以示范和试点带动智慧城市建设整体工作。
1.2.5民生至上、注重实效。坚持以人为本,建以致用,创造惠及全民的信息化发展环境,让智慧城市建设成果最大程度地服务社会服务民生。充分利用好已有信息化成果,注重纵向业务系统与属地化业务系统、新建应用系统与已有应用系统的有机衔接和整合,着力消除信息烟囱和信息孤岛,走低成本、高效用的智慧城市发展道路。
1.2.6完善机制,保障安全。落实国家和省关于信息安全保障、电子政务内网、外网涉密信息的有关规定,完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应急管理等各项制度和工作机制;适应三网融合、物联网发展新趋势,采用先进成熟的信息安全技术,进一步完善城乡网络信息安全基础设施,保障智慧城市信息安全。
1.3发展目标
到2018年,建成覆盖城乡的智慧城市信息基础设施框架和应用服务体系,实现智慧服务惠及全民、智能技术提升产业、智慧管理覆盖城乡,使南阳成为公共服务文明便捷,城乡生活和谐宜居、既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又有现代化气息的智慧名城,建成河南智慧城市的典范,成为国家智慧城市建设示范区。
———建成较为先进的智慧城市信息网络设施。全面建成高速的有线、无线城域网,互联网宽带接入率达到95%以上,无线宽带网络覆盖率达到98%以上,全市有线电视数字化转化率达100%。实现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应用相互促进、宽带信息技术和相关产业互动发展,推动信息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智慧城市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取得重大进展。建成全市统一的智慧城市云服务平台、本地和异地灾备中心,建成较为完备的基础数据库、综合数据库和专业数据库,形成较为完善的资源开发利用体系,有效满足智慧政务、智慧社区、智慧医疗、智慧旅游、智能水务、智能环保、智慧教育等对大数据开发利用的需求
———智慧应用实现重大突破。基本建成互联互通、贯穿上下的智慧政务、智慧城市管理、智慧民生等智慧城市服务体系,政府公共服务和管理应用成效明显,城市管理实现对人和物等要素的一体化、可见化管理,通过智慧信息应用终端的普及,提升各类人群获得文化内容的便捷度,基于“无线城市”的民生智慧服务,有效丰富城乡居民信息消费选择,增强城乡居民信息能力,促进信息消费。
———政府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实现基于智慧城市云服务平台政务业务应用集成,政务部门主要业务信息化覆盖率达到80%,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取得重大突破,城乡资源得到优化配置,节能减排取得显著成效,经济和生态高度融合发展,政府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实现健康档案的电子化管理和重要食品安全信息可追溯,出行、就医、文化娱乐和社会保障等民生工程信息化水平普遍提高,城乡居民生活品质得到明显提升。
———电子信息产业得到较大发展。电子信息产业规模显著提高,年均增长30%以上,到2018年,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达到500亿元以上,培育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企业100家以上、软件企业30家以上,培育文化创意、健康产业等一批新型信息消费示范应用项目,建成一批智慧工业园区、电子信息产业链等特色产业集群。
———信息化对经济发展的引领促进作用明显增强。全面对接“龙腾计划”、现代服务业、文化发展等战略计划的实施,信息化有效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取得明显成效,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发展迈上新台阶,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的总值大幅度提高,基本形成生态、绿色的智慧城市特色产业格局,六大传统产业和三大新兴战略产业信息化应用达到省内先进水平,为建设中原经济区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市提供有力保障。
二、主要任务
南阳市“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实施“131战略”,即:建设1个先进成熟的智慧城市信息基础设施框架,构建3个覆盖城乡的智慧城市服务体系,推进一批特色重点领域智慧应用和产业发展。
根据“智慧城市”建设总体目标,确定建设的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如下图所示)。
2.1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2.1.1加快推进覆盖城乡的宽带、泛在网络建设
落实国家和省“宽带城市”建设要求,把宽带南阳建设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引导移动、联通、广电等运营商根据发展规划,围绕“智慧城市”建设需求,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原则,积极吸引社会滚动投资,实施光网城市建设和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建设工程。规划用地红线内的通信管道等通信设施与住宅区、住宅建筑同步建设,并预先铺设入户光纤,预留设备间。所需投资纳入相应建设项目概算,做到宽带与楼宇统一规划、统一验收,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公共机构等所属公共设施,市政设施、公路、铁路、机场、地铁等公共设施应向宽带网络设施建设开放,并提供通行便利,实现光纤到商业楼宇、到办公室的宽带网络覆盖。中心城区和各县(区)的主导产业区光纤到楼入户,农村光纤进行政村,有线电视双向网向远郊城镇及农村地区扩展。
2.1.2加快推进“无线城市”和物联网试点建设
在统一标准规范指导下,充分利用南阳移动和相关通信运营商、服务商和社会力量,加快推动4G网络在南阳中心城区和各县(区)的主导产业区的商用发展,实现WiFi覆盖所有主要道路及热点区域,实现主要城镇区域随处接入、移动互联的无线宽带开放式全覆盖,全市行政村无线覆盖率达90%以上。逐步在市直机关综合办公区、商业聚集区、机场、火车站、汽车站和部分学校、社区等公共区域,以及所有县(区)城镇和重要旅游景点建设无线宽带网络,完成各区域网络互联互通,支撑无线电子商务、无线电子政务等应用,为政府部门、企业、个人提供无所不在、规范覆盖的网络接入和增值应用服务。利用市场化手段,引入有实力的物联网企业,加快物联网试点推广,重点在食品药品安全、物流行业运输车辆管理、农产品市场数据采集及发布等方面培育和建设具有南阳特色的物联网,为移动化、综合化、个性化、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奠定基础,满足公众服务、社会管理、城市管理和应急保障等方面的无线应用需求,使南阳成为国内无线应用示范城市。
2.1.3加快推进“三网融合”建设和应用
整合移动、广电等网络运营商资源,加快推动双向数字电视网络建设,促进通信网和广播电视网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促进广电、电信业务双向进入。积极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及与物联网、无线宽带网“多网融合”试点和推广,把网络基础设施有机整合起来,实现“多网合一”。推进电视机、计算机和手机“三屏合一”,推广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手机电视、手机视频、互联网视频的应用,普及数字视频广播、数字音频广播、数字点播、信息服务、互联网接入等数据传输业务,丰富城乡居民生活,促进“三网融合”关联产业发展,为各种智慧应用提供统一的信息通信技术服务、统一通信服务和统一数据传输服务,努力把南阳建成河南省“三网融合”应用示范区。
2.1.4加快推进智慧城市云服务平台建设和应用
按照“大集中、大整合、大共享”的建设原则,引入社会资源,创新运营模式,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化相结合的手段,在主导通信运营商已有IDC数据中心基础上,整合全市网络、软件、硬件和信息资源,建设市级智慧城市云服务平台,提供多层次虚拟化的集约共享服务,推动信息资源和服务资源集中管理、应用系统集中部署、网络设施集中维护,实现跨部门、统一的应用信息交换和业务协同处理功能,有效解决异构系统之间、数据库之间的信息交换与共享,消除信息和应用孤岛。
重点推进云计算在民生服务、社会管理创新和企业服务方面的应用,加快将原本分散独立的各类民生业务系统打通、整合,提供单一服务节点上的不同业务办理,提高为民服务效率,降低社会服务成本与时间成本,并成为公平、均等的民生服务窗口;建立动态跟踪、功能齐全的社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服务全局的社会管理信息化平台,不断创新和提高新形势下社会管理水平;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的公共云服务平台,通过投资建设、资源整合等多种渠道,开放网络数据通讯、数据中心、软件构件库、安全服务代理、软件评测、在线与离线培训等服务或功能,为中小企业提供多样的信息资源和应用软件服务,满足中小企业在产品研发工作中的普遍需求,提供共性的技术和服务。
2.1.5加快推进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按照《河南省信息化条例》要求,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完善数字认证、信息安全等级测评等工作机制,建立完善与安全同步实施的工作机制,落实强化互联网和各类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制度,推进智慧城市数据本地和异地灾备中心建设,推进市网络与信息安全综合管控平台建设,强化“三网融合”条件下的智慧城市网络域、业务处理域、基础服务域、公共网络域信息安全防护能力,提升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处理、备份保持处理能力,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可靠的信息安全保障。
2.2加强智慧城市服务体系建设
2.2.1构建智慧政务服务体系
建设完善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建立与河南省电子政务网络相联,覆盖全市各部门、各县(区)、街镇、企事业单位的电子政务光纤传输网和数据网。依托电子政务外网平台和重点行业市级应用支撑节点,整合接入行业纵依向网络和部门业务网络,强化云平台的集约服务,全面推进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法院、检察院及等智慧政务应用。
加快建设移动电子政务平台,实现移动办公系统和移动执法,推进电子政务服务全覆盖。发挥通信运营商的积极性,开发基于“无线城市”的视频监控、视频播报、环境监测、治安管理、应急处置等应用。加强各部门动态信息和决策服务信息的接入与整合,使政府更准确地掌握城市运行状态、管理对象的运行数据、经济运行情况、社会舆论动态,从而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充分利用各种电子化服务载体,拓宽电子政务的覆盖范围和接入方式,拓展“电视政务”、“电话政务”、“手机政务”等服务新模式。
进一步强化市直各部门网上业务协同,提高政务工作效能。立足统一规范的公用协同工作环境,按照“事项依法设立、流程会商制定、节点自我确认、工作协同开展、数据规范管理、效能全程监察”的原则,大力推进跨部门业务协同应用和电子监察,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健全政务监督、考核和评估机制。
大力推进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统筹政务信息资源管理。依据管理职能和业务需求共享的目标,按照统一规则要求,建立政务信息资源集约化采集、规范化管理、制度化更新的开发利用工作机制,逐步形成“一数一源、共建共享”的信息资源共享局面,通过条块结合模式,推动全市范围内的信息资源共享交换。以信用、食品安全、城市应急管理等领域跨部门重点信息化工程为基础,加大税务、工商、质监、人事、财政、公安、外汇管理、统计、交通等部门的信息沟通和交换的范围与内容。加快推进地理信息资源、城市视频图像资源等整合与共享,将规划、国土资源、房产、城建、水利等部门的空间地理基础数据,与公安、城管、安监、环保、民政等部门所提供大量的城市部件坐标进行整合,形成统一的、规范的、标准的自然资源与地理空间数据库。
加快推进全响应社会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进一步提升社会管理服务能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全面整合全市人口、户籍、交通、治安等资源,推进民政服务、社区建设、民主法治、公共安全、流动人口等领域的信息化应用,建立全面覆盖、动态跟踪、联通共享、功能齐全的社会管理信息服务平台,促进社会服务和管理方式方法创新,推动社会福利保障与人口信息、商业保险、社会救助、慈善捐助等信息资源共享,促进人口综合调控与管理的业务协同。
进一步强化市场监管能力。围绕财政、金融、税收、工商、国资监管、质检、食品药品安全等关键业务,统筹规划,优化流程,加强监管。整合人口基础数据库、企业法人基础数据库、企业征信系统,加强工商、税务、质监等重点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和整合,构建全市市场监管信息平台,为经济监测、预警、分析、预测和决策服务。利用物联网等技术,开发农产品、商品可追溯系统和企业监管信息平台,增强市场监管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能力。在碳排放、污染源监测、卫生监督、市场监管、食品安全、安全生产等领域推广精细化网格管理。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设完善个人和企业法人信用信息数据库,营造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规范和维护市场秩序。
加快提高经济调节能力,围绕固定资产投资、财政预算、政府采购、税收征收、招商引资、经济运行等业务工作,完善综合财政管理,促进财政收支、政府采购、审计分析的协同,加强事前评价、事中监管、事后评估的全过程监管,提高政府投资规范化管理水平。通过完善税收征管、电子口岸等系统平台建设,促进税源跟踪、监管、征税、检验检疫、进出口许可等业务的协同办理。加强整合经济运行监测渠道,加强数据分析能力,实现对经济运行状况的实时把握,提高政府宏观调节经济运行的能力。
加强统筹推动全市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县级政府和基层政务服务应用推进,强化基层电子政务建设,依托县级政府电子政务平台促进政务服务应用向乡镇(街道)和行政村(社区)延伸,努力提高基层电子政务应用和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各级政务(行政)服务中心作用,加强网上政务服务中心建设,推进市县乡政务中心联网运行,深化政务服务中心和各类政务服务窗口等多渠道服务应用,规范服务中心运行,建设全透明政务信息公开平台,不断提升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水平。
2.2.2构建智慧城市管理体系
围绕南阳市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以健全城市精细化管理长效机制、促进城市公共设施智能化、保障城市安全运行为主线,推进城镇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探测感知、网络化信息传递和智能化开发应用。在城市规划和建设阶段,有计划、分步骤地将各类感应器嵌入到城市的各类网络、管道和公共设施中,包括城市电网、通信网络、自来水管、燃气管道、下水道、铁路、公路、河流、桥梁、隧道、街道、建筑物、公共场所等,并与现有的互联网、移动网络融合起来,形成以互联互通的传感网为支撑的“神经系统”。充分利用城市云服务平台,实现对城市人员、事件和部件的实时管理和控制,让城市变得可以感知、协同和创新,提高城镇规划、配置、综合利用和管理水平。
加快推进智慧城管平台建设。按照“大城管”体制要求,综合运用移动通信、物联网、智能化等先进技术,建设建筑设施、景点景观、管网管线、停车场等城市部件感知网,建设智慧城管平台,实现网格化城市管理、可视化地下管线管理、城市运行状况动态监测和停车场智能管理,为市领导和各相关部门提供城市运行的“体征”信息,以便准确“把脉”城市运行情况,进行科学决策,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的规范化、精准化、智能化水平。
加快推进智慧安保平台建设。按照全方位、实时化的要求,建设和完善应急管理信息系统,进一步增强应急处置能力,健全各种应急机制,加强应急指挥网络体系和信息系统建设,规范指挥、综合调度、紧急信息报送和发布、先期处置、装备设施调用、执行监督等应急管理权力运行,切实提高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处置能力,实现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突发群体性事件的信息实时报送、预测预警,实现社会公共安全、卫生食品安全、消防安全、应急响应等多部门智能化联动,确保应急反应和应急处置灵敏、有序、高效。
建设完善覆盖城乡的监控网络,逐步覆盖公交车辆、公共场所、在建工地、餐饮企业、地下空间、公园森林等重点场所。充分利用企业安全生产的实时监测信息,完善和建设安全生产监管信息系统,实现对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病险设施、特种设备等全覆盖、全过程监测。
2.2.3构建智慧民生服务体系
加快推进与城乡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信息服务系统建设,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民生服务体系。加强信息技术在住房、教育、就业、文化、社会、保障、供电、供水、供气等领域的应用,推进“智慧社区”、“智慧乡镇”建设。以第二代社会保障卡为载体,建设完善“市民卡”服务体系,逐步实现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一卡通。加强整合政府网站群、政务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政府服务热线、社区服务中心、市民卡、公共服务终端等便民服务渠道,推进“一站办理、一网联通、一号服务、一卡通行”的智慧便民模式。
建设移动便民服务信息平台。利用移动技术建设“居民主页”,为城乡居民、旅游者、投资者和国际人士提供各类整合服务和移动服务。整合便民服务资源,建设覆盖全市的无线网络热点,建设信息服务自助终端、多功能金融服务终端等智能化便民服务终端,为市民提供衣、食、住、行、购等日常生活所需要的信息查询服务,水费、燃气费、有线电视费等查询、缴费服务,以及金融、票务、充值、缴费、电子商务、配送等全方位的信息增值服务。
加快实施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工程”,立足于“教育信息发布查询平台、教育资源共享共建平台、教育系统电子政务平台”三点定位,升级和更新市教育城域网三级网络互连体系的软硬件设施,加快多媒体教室的设备配备工作,建设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搭建面向全市学生的视频课程资源系统和面向教师的电子备课教研和试题库系统,构筑终身学校型社区。在此基础上,推进城乡学校网上结对工程、“智慧校园”和“智慧教室”示范项目、“电子书包”项目及面向在宛宛大专院校的“智能校园卡”系统等,形成与南阳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基本建成人人可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基本实现本地区和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信息技术与教育事业融合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
推进南阳市人口计生信息基层服务系统和南阳市人口计生系统多媒体信息交换系统建设,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共享,完善医疗管理和服务信息系统,普及应用居民健康卡、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推广远程医疗和健康管理、医疗咨询、预约诊疗服务。建设覆盖城乡各类卫生医疗机构的信息化网络体系,重点建设医疗急救系统、远程挂号系统、电子收费系统、电子健康档案、数字化图文体检诊断查询系统、远程医疗系统、医保管理(含新农合)系统等智慧医疗系统,逐步实现卫生政务电子化、医院服务网络化、公共卫生管理数字化、卫生医疗信息服务一体化。大力推进“智能护士”、“智慧养老”等在社区的应用。
建设南阳特色文化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整合南阳市文化信息化资源,加强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统筹各类网络文化平台,形成开放共享、标准统一、内容丰富的文化资源共享平台;加强中原文化、楚文化和现代文化文献库、声像资源库等文化资源的建设,逐步实现与国内外、省内外数字图书馆的集成,形成县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大院为骨干的公共文化设施服务网络,支撑文化发展战略和服务文化惠民工程的实施。
构建面向新农村建设的公共服务信息平台。紧紧围绕信息化服务“三农”工作主线,完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以信息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为目标,以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为载体,整合各类涉农资源,为农村居民提供信息查询、远程教育、文化娱乐、村务管理、电子政务和网上交易等服务。
2.2.4加快推进信息资源建设
在现有数据资源建设成果基础上,按照“智慧城市”应用的新要求,整合公安、计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多个部门数据,建设和完善覆盖南阳全市城乡人口、以公民身份号码为标识的人口基础信息库。整合质监、工商、税务、民政、编办等部门数据,建设和完善以法人组织机构代码为标识的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整合相关空间基础数据资源,完善空间信息共享机制。建设和完善以测绘基础地理信息为主要内容的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
整合统计、发展改革委、财政、地税、国税等部门数据,建设宏观经济信息库,重点加强产业、金融、税收、统计等基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逐步完善消费、投资、进出口以及经济运行、节能减排、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业务信息资源,为市和县(区)领导和相关业务部门开展经济运行动态监测、产业安全预测预警等分析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加快创新资源、人才资源、社会信用、城市管理、文件档案等综合数据库建设,加强教育科研、社会保障、食品药品、医疗卫生、土地、气象、水利、住房、交通、旅游、农业农村等专业数据库建设,为相应业务应用系统和智慧城市应用体系建设提供丰富、准确、及时更新的信息资源,为政府公共管理服务、企业经营管理和居民生存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服务。
加快教育资源、卫生资源、文化资源等公益性资源的建设和开发,建立全市统一的公益性资源开发利用支撑平台,解决公益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异构系统之间、数据库之间信息交换与共享,支持各种公益性服务应用。推动市政公用企事业单位、公共服务事业单位等机构开放信息资源,支持电信和广电运营企业、互联网企业、软件企业和广电播出机构发挥优势,参与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运营,推进养老机构、社区、家政、医疗护理机构协同信息服务,引导公共信息资源的社会化开发利用,挖掘公共信息资源的经济社会效益。
2.3大力推进行业智慧应用
2.3.1大力推进智慧旅游应用
加快构建南阳旅游网站集群,优先研发终端旅游APP应用软件,通过计算机、手机、平板电脑、多媒体终端等多种形式和渠道展示推介南阳旅游,努力为游客提供智能化、便捷化、个性化的旅游信息服务。适应信息消费大众化时代的需要,大力培育旅游电子商务业态,拓宽旅游产品营销渠道,积极引导重点旅游企业加快信息化建设。探索开通“旅游一卡通”业务,对旅游产品实行捆绑优惠促销,实现游客得实惠、旅游企业见效益的双赢目标。
建设完善“南阳智慧旅游门户网”、全市旅游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商家、游客能充分沟通、互动,涵盖旅游目的地营销与旅游商务的多语种综合旅游服务平台,实现政府提供可信度高的目的地旅游信息与企业提供的动态旅游产品数据的集成与共享。以武侯祠、恐龙遗迹园等成熟景区为试点,推动智慧景区建设,打造龙头景区,实施旅游精品工程,引领旅游业提质增效。建设南阳旅游行业管理平台,实现与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加大旅游行业监管。建设鸭河工区等重点旅游景区视频监控和旅游专业气象、地质灾害、水利工程、生态环境等领域的监测、预报预警系统,并实现与市级应急指挥中心平台的信息共享、协同联动。
2.3.2加快推进智慧交通应用
建设综合交通服务和管理系统、交通应急指挥系统、公路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出租车与公交车智能服务管理系统、校车等特种车辆管理系统、电子收费系统等智慧交通关键应用系统,推进交通基础数据建设,推动地面公交、出租汽车、民航、铁路、交管、气象、消防、应急等部门信息共享与协调联动。提升车辆的智能化,逐步地面公交车辆安装车载定位设备,建立公交专用道智能监控体系,推广公共收费停车区域(场)停车电子计费。推广应用卫星定位、动态导航等,推广公交车站电子站牌,为各类出行者提供全面及时的出行信息。加快城乡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开展与南阳周边地区联动交通管理。
2.3.3逐步推动智能居住应用
推进智能居住区建设,实现建筑、网络通信、信息家电、设备自动化、服务管理一体化,实现全方位的信息交互功能,构建智慧城市综合体舒适的人居环境,构筑智能化的城市综合体运营服务体系,为居民提供高效、舒适、安全、便利、环保的居住环境,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品质。在有条件的居住区和家庭推广智能电表、智能水表、智能燃气表和供热计量器具,实现远程计量和分时段计费,建设智能的电力、水资源和燃气等智能控制网络,实现楼宇能源和资源的动态智能管理。
2.3.4积极推进智慧生态应用
建设包括环境保护、资源调度和能耗、排放管理等一体化的城市智能环保管理平台,实现对城市环境和资源的统一监控、调度和管理。推进全市水、气、噪声、排污点、污染源和重大风险点源的自动化监测站点建设,逐步建成城区重点水域、重点区域无死角、全覆盖的信息数据实时采集与视频监控相结合的综合环境监控网络;在条件成熟的政府、企业、大型公共建筑开展智能计量和能源消耗监控的试点;鼓励企业参与环境治理、废弃物二次利用等领域的智能化改造,加强与重点企业能源管理中心的对接,实现对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区域)的实时监督管理;建设市环境保护综合管理系统,完善环境预警与预案管理体系,实现城市绿色全感知,建设更宜居、更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生活环境。
2.3.5加快推进智慧电网建设和智慧能源发展
加快推进智慧电网建设,在发电、输电、配电、供电以及用电和服务等环节,推进智慧技术的广泛深入应用。加快以超高压、特高压电网为基础和骨干网架的电网建设,推动各级电网协调发展。逐步实现各类可再生新能源的统一入网管理,推进分布式能源管理,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实现更可控、更高效和更安全的智慧电网运营管理。依托智慧技术,创新能源消费模式,加快发展智慧能源,逐步建立环保、节约、高效的能源利用模式和服务营运模式。运用各种智慧技术、先进设备和新工艺,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产业,建立和完善以电力为核心的智慧能源产业结构,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
2.4着力推进产业智慧化转型升级
2.4.1加强信息化对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支撑
围绕市委、市政府“开放招商战略”和“新型工业化战略”的实施,对接“龙腾计划”,加大产业集聚区信息化建设力度,建设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招商引资全程服务信息化平台,建设面向高新技术、新能源技术、光电技术等产业集聚区的资源融通与产业互补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各县(区)产业集聚区的信息服务共享综合平台,推动生产性服务功能和公共服务信息化平台建设,支撑环境友好型工业体系建设,全面提升产业集聚区的综合承载能力。
2.4.2大力推进光电电子信息产业发展
充分运用网络和信息化手段,加快从长三角区域、中关村引进高科技电子生产企业,形成“原材料加工、供应零部件精加工-其他专业零部件制造-部件生产-相关配套产业-终端产品-市场营销”的光电电子信息产业链。利用国家促进信息消费的契机,重点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LED显示屏、投影仪、感光材料、智能安防监控终端等。
2.4.3大力推进信息服务业发展
抓住“三网”融合推进契机,推动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手机电视、数字电视宽带上网等业务的应用和相关产业发展。鼓励文化、出版、档案、广播影视等行业加工生产数字化产品,提供网络化服务;支持发展宽带增值业务,积极发展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网络游戏、数字电视及网络电视、视频点播、联机检索、数据处理等新型信息服务业。加大力度对工业、农业、公共事业等信息化服务资源整合,大力发展中医药、文化等南阳地方特色网站,积极探索行业协会、行业网站、行业促进中心“三位一体”的管理和服务模式,促进信息服务业发展。
2.4.4大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结合南阳文化特色,大力发展数字皮影、数字音乐、网络艺术品、动漫游戏、互动新媒体、移动多媒体等新兴文化产业业态,促进数字文化消费。加快建立技术先进、传输便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提升文化产品多媒体、多终端制作传播能力。加强数字文化内容产品和服务开发,建立数字内容生产、转换、加工、投送平台,丰富信息消费内容产品供给。
2.4.5加快信息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加快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以装备制造、食品医药、纺织服装、油碱化工、冶金建材、电力能源等传统产业为重点,推进设计数字化、产品智能化、生产自动化、管理网络化、营销电子化。重点围绕工业产品研发设计、流程控制、工程仿真、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开发等环节。开展试点示范工程,扶持发展信息技术含量高、智能化程度高的品牌和产品,鼓励发展供应链管理、集成制造和敏捷制造等网络制造与管理技术,促进企业向高端制造和服务转型,加快形成一批智慧型工业园区和智慧型制造企业。
2.4.6着力打造“智慧制造”产业体系
立足南阳制造业产业发展基础,加快制造企业转型升级,重点提升发展一批防爆电气装备、石油钻采装备、输变电装备、生物质能源装备等设计和生产制造企业。加大对外合作力度,主动与中科院和相关大学等合作建立智慧装备和产品研发设计基地,着力引进一批国内外相关领域有实力的大企业,争取在网络应用装备设计和制造的产业基地建设上有大突破。
2.4.7着力打造“智慧服务”产业体系
围绕“雁阵计划”实施,加快推进传统服务企业经营、管理和服务模式创新,向智能化现代服务业转型。结合南阳服务业产业实际,重点培育和提升现代物流、现代商贸、中医药服务、旅游休闲、文化创意等服务业发展。依托各县(区)现有基础,结合各自优势,争取在每个重点服务行业培育出一个智慧服务产业示范推广集聚区,引进和培育一批信息化程度高、管理精细、服务高效、特色明显,具有较强行业示范带动作用的服务企业,推进服务业整体发展。
2.4.8加快推进电子商务发展
加快工业企业电子商务发展,大力发展集产品展示、信息发布、交易、支付于一体的综合电子商务网站,鼓励引导骨干企业应用电子商务。鼓励引导国内外电子商务平台服务商,开展光电、生物、装备制造、油碱化工、冶金建材、纺织、食品、中医药、农产品等电子商务服务。完善智能物流基础设施,支持农村、社区、学校的物流快递配送点建设,培育城市社区、农产品电子商务。依托中心城区三个产业集聚区、四个能源装备制造特色产业园、文化产业园区和商务中心区、特色商业区,推进移动互联网与商务服务模式融合创新,推广企业级移动商务。
2.4.9推进智慧农业发展
加快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快速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发展“精准农业”和高效生态农业。依托各县(区)的特色农业产业基地、都市农业园区,加快数字大棚、测土配方等为农服务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推广;逐步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藏、运输和市场营销等领域和环节的科学化和智能化,重点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系统平台。着力打造智慧农业示范推广基地和示范园区,通过提升、培育和引进等多种途径,集聚一批智慧农业龙头企业,提升和带动现代农业的整体发展。
三、重点工程
3.1基础设施提升工程
3.1.1智慧城市云服务平台建设项目
建设目标:按照“大集中、大整合、大共享”的设计原则,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化相结合的手段,探索“公司+平台+服务”的建设模式,建成统筹集约、安全可靠的市级云数据中心和统一应用支撑平台,用于海量数据的采集、传输、处理、存储和备份等,支撑各县(区)、各部门业务应用集中发展,逐步发展为全社会计算、存储、备份、咨询、托管、服务外包等多种服务,使南阳成为覆盖豫鄂陕相关城镇的区域级云服务中心。
建设内容:与技术先进、用户规模大、实力雄厚的主导运营商合作,按照超大规模、高密度、降低运维成本、自动化资源监控和测量、可靠性高的要求,建设具备云环境要求的数据中心机房;建设云计算资源管理和数据存储体系,虚拟计算资源、存储资源、网络资源的统一管理;建立云平台应用接入规范,构建统一的服务器托管软硬件支撑环境,逐步将各部门服务器集中托管至云数据中心,整合全市网络、软件、硬件和信息资源,创新运营模式,构建“政务云”、“商务云”、“开发云”、“社区云”等重点领域的云计算服务平台。以现有市级政务网络中心为依托,按照国家、省、市要求和“网络数据大集中”的发展趋势,加快建设和完善政务内网,加大政务外网的接入、迁移和整合力度,尽早实现网络互联互通,满足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办公的需要,致力打造南阳政务云中心,重点打造政务云平台。
3.1.2“无线城市”建设项目
建设目标:实现WiFi覆盖所有主要道路及热点区域,3G+WLAN覆盖90%以上城乡地域,新建4G站点2000个,覆盖中心城区等重点区域。
建设内容:完善3G+WLAN模式为主的无线城市建设,推动3G网络优化和深度覆盖,加快4G网络建设并率先覆盖中心城区,按需实现重点和热点区域的WLAN覆盖,累计建设无线接入点(AP)超过5万个。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在市级行政服务大厅、交通枢纽、重点旅游景区、大型文化体育场所等区域,为公众获取政务、公共服务、旅游等公益信息提供免费无线接入服务。倡导商业场所通过提供免费无线接入提高服务水平。
3.1.3“光网城市”建设项目
建设目标:建成城乡一体的光网城市,实现城市出口带宽T级(百万兆),家庭宽带接入能力超过百兆,社区(楼)宽带接入能力达到千兆,高端功能区和重点企业宽带接入能力达到万兆,使用10兆及以上宽带接入互联网的用户占比超过75%。
建设内容:实施光纤宽带骨干网络建设,加快宽带网络提速改造,扩大城市出口带宽,新建居住建筑直接实现光纤到户,老旧小区分批进行光纤到户改造,显著提高用户宽带接入能力,提升骨干网传输和交换能力和水平,提高话音、视频、数据等多业务综合承载能力。
3.1.4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建设项目
建设目标:完成广播电视网络的数字化、双向化改造,双向数字电视用户比例超过80%,实现电视、手机等终端收看电视节目,辖区广播电视节目全部实行智能监测,利用广播电视宽带网络资源,增加公众享受宽带服务的途径。
建设内容:按照国家和省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相关规划,完成本市城区有线电视用户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改造,加快有线电视双向网络向远郊城镇及农村地区扩展,具备提供高清交互数字电视、高速数据接入和语音等三网融合业务的能力,南阳网络电视全部实行在线直播点播,建立广播电视监测网,对辖区所有广播电视节目播出实现全程智能监测和管控。
3.1.5信息安全灾备中心建设项目
建设目标:建成完备的信息安全和灾备体系,构建以防护、预警为主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提升城市信息安全防御和处置能力。
建设内容:依托全省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市级政务信息安全监控预警系统,建立完善市、县(区)网络与信息系统的应急指挥体系,建设市级异地和同城灾难恢复中心,推进有条件的县(市)建设异地灾难恢恢复中心,建设各部门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容灾备份机制,逐步完善信息安全灾难恢复体系。
3.2“智慧政务”推进工程
3.2.1移动政务平台建设项目建设目标:依托无线城市高速网络,建设移动电子政务平台,将电子政务应用扩展到移动互联网上,实现移动办公、移动执法、无线政务公开等,降低政府行政成本,提升政府工作效率,增强政府部门的反应能力,提高公众对政府的满意度。
建设内容: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政企联合、市场驱动”的原则,引入有实力的通信运营商,建设无线接入平台,将政务办公网延伸至无线网络,建设移动办公系统、移动警务、移动税务、移动城管、移动工商、无线监察等无线应用系统,不断健全和应用。实现政务人员可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访问政务OA等办公系统,进行公文的接收、浏览、批示,邮件收发,会议安排和管理,机关内部通讯录访问查询等功能。
3.2.2市电子政务内、外网平台完善工程
建设目标:形成统一的市级电子政务内、外网平台,主要用于承载各级政务部门的办公、管理、协调、监督、应急指挥和决策等业务信息系统,实现顶层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满足政务办公和管理决策的需要。
建设内容:加快完善建设统一的电子政务内、外网平台。规范网络连接,整合网络资源,确保安全接入。重点建设市级平台,尽快实现顶层互联互通。各县(区)、各部门按照业务系统部署和安全管理要求,依托统一的市级电子政务内、外网平台,开展跨层级、跨部门、跨区域业务应用,实现全市电子政务网络和信息资源的共享共用。
3.2.3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建设项目
建设目标: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建设是全市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省、市、县四级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的主要内容。建成全市统一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形成“一个平台、多个专题应用”的总体布局,全面促进基础数据库和各种专题数据库等的整合利用,满足全市权威数据共享、交换、查询和管理的需求,初步形成独具南阳文化特色、机制健全、应用充分、效益显著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格局。
建设内容:建设政务信息资源目录服务平台、编目系统、共享服务系统,建立政务信息资源管理机制和规则;建设数据交换平台和接入系统,完成数据容器、前置机、接口表等多种方式的整合,实现统一认证、授权管理;建设全市数据统一采集中心,使各类数据的采集均通过统一的数据采集中心实现;建设完善数据定制查询和报表分析功能,实现跨库、跨业务综合关联查询功能。
3.2.4一体化协同审批系统建设项目
建设目标:建成一体化协同审批系统,建立网上事项协同办理工作机制,实现公共服务事项“一窗式受理、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一单式收费”,增强网上办事应用实效,改善公众办事体验度。
建设内容:建设全市一体化网上办事综合服务门户体系,建设网上办事大厅,建设网上并联审批系统,建立跨部门协同审批工作机制,建立场景式网站办事服务模式,实现网上预约、网上预审和网上通办等功能,开展行政服务“全市通办”和区、街、居三级联办,方便社区居民就近办事。
3.2.5政务运行智能监督系统完善项目
建设目标:在现有行政效能监察系统基础上,利用交互式监察、视频监察、移动监察等多种智能化手段,实现对各部门信息公开服务、网上办公情况进行即时监察、预警提醒和监察纠错,支撑电视问政、网络问政,实现对行政审批中心、便民服务中心、公共资源中心的在线监督,有效防控廉政风险,促进依法行政、转变作风。
建设内容:以落实违法违纪责任追究为重点,建设综合电子监察系统、纪检监察业务网络系统,推进各单位权力事项在网上公开,对权力事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实行重点监察,对未按规定办理事项进行提醒、催办和督办。以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等执法行为为重点,建设行政执法监督信息系统,加强政府部门在线监督管理,加大行政服务事项网络监察力度,实现重点行政服务事项全覆盖。推动在政府预算执行、税收、社会保险等重要行业实施联网审计,推进绩效考核全过程的信息化。
3.3“智慧城市管理”推进工程
3.3.1智慧城管平台建设项目建设目标:近期,通过提升已有数字城管系统功能,建立统一高效的指挥监督机制、快速准确的问题应对机制、科学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实现城市管理从粗放到精细、静态到动态、开环到闭环、分散到集中的转变。远期,实现可视化地下管线管理、城市运行状况动态监测、停车场智能管理等,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的规范化、精准化、智能化水平,全面支持“大城管”体制的实施。
建设内容:依据《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建设导则(试行)》、《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技术规范(CJJ/T106-2010)》等国家标准和规定,综合运用移动通信、物联网、智能化等先进技术,推广移动基站定位、移动视频等物联网应用,对城市部件进行统一编码,建设城市建筑设施、景点景观、地下管网管线、停车场等城市部件感知网,建设智能化城市管理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实现城市管理部件全面感知和监测,提高发现和处置问题的效率,开展城市环境、街面秩序、城市部件的精细化、智能化、自动化管理。
3.3.2智慧安保平台建设项目
建设目标:实现社会治安、应急指挥、安全生产等相关政务部门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有效提高对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防范和应对能力,提升应急维稳信息预测预警通报、综合分析研判和决策指挥支持能力,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保障城市安全。
建设内容:建设具有接警、调度、会商功能的应急指挥中心,实现110、119、120、防汛、地震、安监等多专业系统的连接。建设有线、无线、卫星等多种通讯的联合调度系统和覆盖城区的无线集群调度系统。建设覆盖城乡的监控网络,统筹各类安监信息资源,加强对安全生产、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突发群体性事件的信息报送、预测预警、分析评估、舆论引导、应急预案智能化联动,对重大危险源、重点企业(部位)等进行动态监控,提高对城市运行、风险源、应急救援队伍等方面信息的获取和管理水平,增强事前预防、事中应对和事后处理的能力。
3.3.3全响应社会管理平台建设项目
建设目标:搭建市政府、社会组织、群众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各司其责、协作运行的社会管理信息网络,形成上下联动、协同响应的全响应信息化平台,全面提升社会服务管理能力和水平。
建设内容:建设社会管理信息平台,整合综治工作信息资源,为社会管理业务提供基础数据和工作对象信息;开展群防群治力量的综合管理和网格化信息管理,为各类社会力量和群众组织参与社会管理搭建信息平台;建立特殊人群管理机制,实现对重点部位、重点场所、防控力量等基础信息的网格化管理;建立平安建设及综治工作信息报送传递的业务体系,为综治维稳相关业务提供决策支持、统计分析等更深层次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促进市、县(区)政府部门信访信息的互联互通和共享。
3.4“智慧民生”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3.4.1智慧教育建设项目
建设目标:完成网上教育平台智能化,推动交互式、远程网络教育应用,为城乡提供个性化、开放的网络化教育和终身教育服务。
建设内容:立足于“资源的整理发布平台、信息交流的沟通平台、教育应用的推广平台”三点定位,搭建教育信息资源库系统,完善全市面向学生的课程资源库、面向教师的电子备课资源库以及面向专项应用的教育专题库,实现全市教育信息资源集中管理。建设南阳教育资源应用平台,以数字媒体等远程数字化应用为支撑手段,推进城乡学校网上结对工程。推进“智慧校园”示范项目,推进面向全市中小学的“班班通”、“电子书包”、“智慧教室”等智能应用和面向在宛大专院校的“智能校园卡”系统。
3.4.2智慧健康建设项目
建设目标:逐步实现卫生政务电子化、医院服务网络化、公共卫生管理数字化、卫生医疗信息服务一体化、电子健康档案普遍化,实现便民服务、信息共享、统计分析、决策支持等功能,服务居民健康生活,支撑医疗体制改革。
建设内容:建设覆盖城乡各类卫生医疗机构的信息化网络体系,完善全市卫生信息数据中心,重点建设医疗急救系统、远程挂号系统、电子收费系统、电子健康档案、数字化图文体检诊断查询系统、远程医疗系统、医保管理(含新农合)系统等智慧医疗系统,推广可交换的电子病历和居民健康档案,使用预约挂号、双向转诊等服务,在定点医疗机构试点持卡就医、实时结算,推进“智能护士”、“智慧养老”等在社区的应用。以普及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为基础,整合完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三大信息系统。
3.4.3移动便民服务信息平台建设项目
建设目标:逐步实现便民服务终端覆盖全市,集成各类政府和社会提供的服务,城乡居民、旅游者、投资者和国际人士提供方便、快捷的移动服务,有效提升南阳城市形象。
建设内容: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政企联合、市场驱动”的原则,探索政府、企业、居民三方获益的便民服务终端长期运营模式,配合“无线城市”工程实施,建设覆盖全市的无线网络热点,在社区、公共场所、办公楼宇统筹部署信息屏、缴费通等服务终端,推动各类政府和社会服务接入终端网络,整合衣、食、住、行、购等日常生活所需要的信息资源,水费、燃气费、有线电视费等查询、缴费服务,以及金融、票务、充值、缴费、电子商务、配送等的信息增值服务。推进金融集成电路卡(IC卡)在民生服务领域的一卡多应用。
3.4.4文化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项目
建设目标:推动南阳特色历史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和开发利用,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支撑文化发展战略和文化惠民工程的实施。
建设内容:加快整合南阳市文化信息化资源,加强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政府引导、文化企业参与,统筹建设网络文化平台,形成开放共享、标准统一、内容丰富的文化资源共享平台;加强中原文化、楚文化和现代文化文献库、声像资源库等文化资源的建设,逐步实现与国内外、省内外数字图书馆的集成,形成县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大院为骨干的公共文化设施服务网络。
3.4.5智慧社区示范项目
建设目标:建成一批试点“智慧社区”,打造资源数字化、应用网络化、流程规范化、服务智能化的社区管理和服务体系,实现社区管理高效智能、社区信息服务高度融合、社区自治能力明显提升,促进“智慧城市”建设成果惠及全民。
建设内容:按照民政部、工业信息化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几部委联合下发的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总体要求,集成领先的社区管理和服务理念,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推进社区服务网站、信息服务自助终端、多功能金融服务终端、社区服务电子告示牌等便民信息服务设施建设。推进购物消费、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休闲娱乐、社保、家政服务、公用事业费用缴纳等网络化应用服务。推进社区安防监控、物业管理等的智能化。
3.4.6智慧乡镇示范项目
建设目标:建成一批试点“智慧乡镇”,新农村建设的公共服务信息体系,促进信息化服务“三农”工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提供支撑。
建设内容:选择有条件的乡镇,以移动网络和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为载体,整合科技、气象等各类涉农资源,探索创新乡镇智慧化发展模式,为农村居民提供信息查询、远程教育、文化娱乐、气象服务、村务管理、电子政务和网上交易等服务。配合南阳市旅游发展战略,开展智慧旅游乡村试点示范建设,引导旅游乡村旅游环境与公共服务的建设,推进旅游乡村网络营销订购和旅游服务,促进旅游乡村电子商务建设和推广。
3.5智慧化行业应用推进工程
3.5.1智慧旅游建设项目建设目标:有效整合旅游产业链上下游资源,统一旅游产业资源数据标准,建成完整的智慧旅游体系,为游客及旅游企业提供准确及时的个性化信息服务,在全省范围内起到示范作用,形成国家和省智慧旅游的示范区。探索开通“旅游一卡通”业务,对旅游产品实行捆绑优惠促销,实现游客得实惠、旅游企业见效益的双赢目标。
建设内容:加快构建南阳旅游网站集群,优先研发终端旅游APP应用软件,通过计算机、手机、平板电脑、多媒体终端等多种形式和渠道展示推介南阳旅游,努力为游客提供智能化、便捷化、个性化的旅游信息服务。适应信息消费大众化时代的需要,大力培育旅游电子商务业态,拓宽旅游产品营销渠道,积极引导重点旅游企业加快信息化建设。
3.5.2智慧交通建设项目
建设目标:提升综合交通运输监能力,实现对车辆的动态定位和智能引导,提高城乡交通科学管理和智能化服务水平,便利广大群众出行,支撑交通行业发展。
建设内容:在全省智能交通的统一框架下,建设南阳市综合交通服务和管理系统、交通应急指挥系统、数字公路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出租车与公交车智能服务管理系统、校车等特种车辆管理系统、电子收费系统等智慧交通关键应用系统。建立完善交通指挥中心,扩大视频监控、信息采集和信息发布等系统的覆盖范围,对路况信息进行动态采集并及时发布;在重要路口、路段增加事件检测系统,为接处警、交通决策等提供智能支持。建立公交调度系统,通过实时获取客流量和车辆运行状况等信息,实现对公交车辆运行线路和行车班次的合理安排。
3.5.3智能居住示范项目
建设目标:通过智能居住区建设试点示范,推广智能建筑、网络通信、信息家电、设备自动化、智能服务管理一体化应用,为居民提供高效、舒适、安全、便利、环保的居住环境,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品质,提升南阳市的宜居水平。
开展智慧社区安居的调研试点工作,在部分居民小区为先行试点区域,充分考虑公共区、商务区、居住区的不同需求,融合应用物联网、互联网、移动通信等各种信息技术,发展社区政务、智慧家居系统、智慧楼宇管理、智慧社区服务、社区远程监控、安全管理、智慧商务办公等智慧应用系统,使居民生活“智能化发展”。
建设内容:建设智能楼宇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全方位的信息交互功能,构建智慧城市综合体舒适的人居环境,构筑智能化的城市综合体运营服务体系,建设传感器、摄像头、电子车标等各类传感终端,形成住宅小区的传感终端网络,推广智能电表、智能水表应用,实现对小区建筑水、电、气等资源的来源、消耗量、消耗时点、存量等信息的动态掌控,为科学制定能源计划、进行节能控制、实现节能减排等提供科学依据。
3.5.4智慧生态建设项目
建设目标:发挥物联网技术在大气和土壤治理、水资源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中的自动感知优势,实现对自然资源和污染排放源的监测、预警等智能处理,实现对城市环境和资源的统一监控、调度和管理,为有效实施环境管理与执法,增强污染源防治、减少污染物排放提供科学依据。
建设内容:建设包括环境保护、资源调度和能耗、排放管理等一体化的城市智能环保管理平台,推进全市水、气、噪声、排污点、污染源和重大风险点源的自动化监测站点建设,逐步建成城区重点水域、重点区域无死角、全覆盖的信息数据实时采集与视频监控相结合的综合环境监控网络;与重点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对接,实现对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区域)的实时监督管理;建设环境预警与预案管理体系,实现城市绿色全感知,建设更宜居、更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生活环境。
3.6智慧产业引领工程
3.6.1“两化融合”示范项目
建设目标:打造一批智慧型“两化融合”试点示范企业,促进主导产业集群培育、产城互动、产城融合作,推进环境友好型工业体系建设。到2018年,力争大企业电子商务普及率达到95%以上,重点产业集聚区电子商务普及率达到85%以上,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普及率达到65%以上。
建设内容: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大政府引导和政策扶持力度,以装备制造、食品医药、纺织服装、油碱化工、冶金建材、电力能源、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行业龙头企业为重点,开展“两化”融合试点示范,推动设计研发信息化、生产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经营管理网络化。推进中小企业创建“数字企业”,推广信息技术在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过程控制、产品营销及经营管理等环节的全面应用。鼓励引导骨干企业应用电子商务,支持重点产业集聚区发展电子商务应用,促进中小企业逐步应用电子商务。
3.6.2智慧园区示范项目
建设目标:借鉴国内外通过智慧园区建设,以产业集聚区、商务中心区、特色商业区等承接载体,建成一批特色“智慧园区”,提升产业园区的集聚能力和科技服务能力,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
建设内容:基于“无线城市”建设成果,建设物联网与互联网系统完全连接和融合的智慧园区的网络基础设施,实现全面的互联互通。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京宛的有关要求,建设京宛科技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园区智能化综合服务平台,包括产业推进、招商引资、环境管理、安全生产、能源管理、应急处置、内部服务等功能,实现精细化运营管理。建设园区智能信息采集和智慧服务系统,构建园区企业信息、居民信息、地理信息、统计信息等基础数据库,通过智能传感系统、自动监测、监控设施的联网,以及园区内的个人、企业、政府信息系统,实现园区信息与数据的实时收集、存储和服务,采集企业和个人在智慧基础设施上进行科技和业务的创新应用,为园区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3.6.3智慧农业示范项目
建设目标:大力推动物联网、全球卫星定位、地理信息、遥感、自动控制等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应用,提高农业生产设备装备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推进农业由生产向生活服务和环境生态多功能转变,推动建立观光型、生态型和品牌型现代农业体系。
建设内容:立足南阳农业大市的实际,建立涉农专题信息数据库,实现农技、农资、行情等各种涉农信息的汇聚;建立统一的农村信息交流平台,向农民及时推送各类涉农信息;建设农业专家数据库与交流互动平台;建立农产品综合商务平台,成为城乡农产品对外推广门户和农产品线上交易平台。加快物联网、GIS、3G、4G等技术手段在农业上的推广应用,建立农业专题地理信息数据库。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农产品市场流通和安全监管中的应用,重点建设数字大棚、测土配方、物栽培动物养殖管理辅助决策等信息系统,为发展“精准农业”和高效生态农业提供信息技术服务。
四、实施方案
4.1投资规模估算
根据国家和省信息化工程建设有关政策规定和标准规范,结合“智慧城市”建设目标和任务要求,初步估算,2014-2018年,“智慧城市”建设总投资概算为63.51亿元,其中政府投资2.45亿,企业投资35.2亿,社会融资25.86亿。具体如下表所示:
4.2投资模式
根据国家和省有关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创新的总体精神,以及国家和省即将出台的鼓励市场化投融资、信息系统服务外包、信息资源社会化开发利用等政策,“智慧城市”建设要在市委、市政府统筹规划、政策导向的基础上,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共同参与建设,依照市场经济规律多渠道筹措资金,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企业共建为辅、联合立项获取政府支持作为补充等多渠道投资的建设模式,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放开由社会各方面投入发展。
根据“智慧城市”不同的建设内容、服务内容,为重大应用项目建设的落地提供资金、可持续运营和管理保障,将“智慧城市”重大项目建设划分为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和社会参与建设项目。
4.2.1政府投资建设项目
政府投资建设项目主要包括电子政务、城市管理和基础性公共服务类工程项目。这类项目主体以公益性和非盈利为主,其建设模式归纳为:“市级财政投资+省级专项资金+国家部委专项资金”,即提供政府采购或招投标方式,委托专业公司设计、建设,部分项目酌情通过外包委托专业公司运行维护。
4.2.2社会参与建设项目
社会参与建设项目主要包括公共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智慧城市云服务平台、产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项目。这类项目有市场收费机制,有资金流入,可通过市场进行有效配置,投资者的投资动机是谋求利润的最大化和投资价值的不断增值。因此,此类项目可通过市场化的投资方式实现,其建设模式归纳为:“政府少量资金+企业资金+项目融资”,即政府牵头(提供少量引导性资金),引入包括企业、金融服务机构等在内的第三方资源,主体投资单位单独或联合成立建设、运营机构承担运营和管理。符合国家有关条件的企业,可以发行募集资金用于智慧城市建设的企业债。国际经验表明,采取将政府财政融资的良好信誉与金融投资的高效运作有机结合的方法进行融资和投资,即政府财政投融资,是发挥政府在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中作用的最佳途径。“智慧城市”建设发展面临大量资金需求,要积极探索政府支持下的市场化融资方式,为加快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目前,国家对于促进信息消费和建设智慧城市较为宽松的金融环境和南阳市优越的地理位置,为“智慧城市”建设项目投融资模式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创新的现实条件看,目前我国拥有大量的富余资金供应,民间资本实力雄厚,在资本市场的市场监管、信息披露、风险防范等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银行体系信贷资金监管与风险控制、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行政约束和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在不断提高。
4.3项目管理体制
智慧城市项目建设涉及政府、企业和家庭个人等多个主体。政府部门不仅是政策制定者和城市公共服务的主要提供者,而且掌握大量的公共信息资源,政府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应该扮演主导者和支撑者的角色。企业是市场主体,有运用信息技术创造利润的巨大动力和开展商业模式、管理模式创新的潜力,是智慧城市技术研发、应用推广和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家庭和个人对智慧化生活、高效化工作的需求,是牵引智慧基础设施、智慧家居、智慧商务、智慧医疗、智慧居住等方面的建设需求的关键因素。
根据国家和省有关政策文件精神,政府和各类市场主体共同参与“智慧城市”建设。原则上,涉及政务和城市管理领域的“智慧城市”建设项目,由市工信局统一组织建设与管理,或者政府与相关市场主体合作进行建设管理;涉及民生、行业应用和产业领域的“智慧城市”建设项目,根据具体项目情况,在市“智慧城市”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分别由南阳移动、南阳联通、南阳电信三家电信运营商,南阳广电以及富士康等相关市场主体负责建设,其中经营性建设项目必须组建项目法人,对项目的策划、资金筹措、建设实施、生产经营、债务偿还和资产的保值、增值,实行全过程负责。
4.4实施阶段
4.4.1第一阶段:夯实基础阶段(2014-2015年)
结合河南省智慧城市试点建设和验收的要求,按照需求的迫切程度、项目实施的成熟度和预期经济社会效益的发挥度,优先启动智慧城市云服务平台、无线城市(4G)等基础设施类建设项目,开展移动政务平台、一体化协同审批系统、智慧城管、智慧安保平台、智慧教育、智慧旅游、智慧健康、智慧交通等一批需求紧迫的重点应用系统建设,为后续智慧化应用提供基础支撑,同时满足公共服务、城市管理和执政能力提升的急切需求,服务南阳市“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目标的完成。
4.4.2第二阶段:重点突破阶段(2016-2017年)
在第一阶段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上,全面开展各领域、各行业的综合性、协同性项目建设,深入推进智慧资源整合、智慧服务集成,以跨层级、跨部门重大智慧应用和智慧产业引领重点项目为主线,开展移动便民服务信息平台、文化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智慧生态、“两化融合”示范、智慧农业示范、智能居住示范、智慧社区示范、智慧乡镇示范,在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实现突破,为南阳市“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实施提供强有力支撑。
4.4.3第三阶段:智慧提升阶段(2018年)
全面提升“三大智慧服务体系”应用绩效,全面提升“两个融合”水平,即促进信息化与产业化的深度融合,引领房地产、商贸服务等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推动以文化创意、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为代表的智慧产业快速发展;促进信息技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机融合,实现智慧技术高度集成、智慧服务高效便民、智慧产业高端发展。全面提升“智慧城市”应用创新能力,按照国家和省智慧城市建设的标准要求,结合南阳实际,探索形成南阳特色的“创新驱动”智慧城市建设、应用发展新模式。
4.5标准规范
为确保“智慧城市”的建设顺利进行,建设项目能够达到预期效果,必须严格遵循国家和省有关智慧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建立和完善智慧城市标准化体系框架,如下图所示。
“智慧城市”建设遵循的基本标准主要包括基础设施保障、应用支撑标准、数据资源标准、安全保障标准、项目管理标准等信息化相关方面,以及城市管理相关技术标准。
表1是智慧城市建设相关的技术标准规范。
研究确定拟采用的国家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与工程项目和应用系统紧密结合,加强标准贯彻实施,制定贯彻措施,加强管理与监督,确保标准实施的有效性,完善标准咨询与服务体系。
不断完善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围绕“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目标,提出需要制定或完善的管理规范和标准体系,明确需制定或完善的管理规范和标准体系的设计目标和制定计划,为部门内部系统整合、跨部门跨领域信息共享提供依据。
五、保障措施
5.1加强组织领导,统筹推进落实
5.1.1强化组织领导和机制创新。
发挥政府引导带动作用,形成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合力。南阳市“智慧城市”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设在市工信局)负责牵头统筹“智慧城市”建设资金的使用和建设项目的管理,协调解决相关问题。各部门建立“智慧城市”建设“一把手”负责制,由部门主要领导直接负责本部门的信息化、智慧化推进工作。各县(区)政府成立由主要领导挂帅的工作小组,承担按照《南阳市“智慧城市”建设规划总体纲要》各专项计划与工程建设项目在区域内的落实工作。各建设工程项目牵头责任单位,负责组织工程实施和落实。
领导小组办公室及市工信局承担智慧城市建设的谋划、协调、督查和考核问效的职责,具体负责牵头编制年度计划、制定管理办法与标准、审批重大项目、宏观管控建设过程、评价考核指标设计与评估建设成效等环节的各项工作。工商、税务、质量技术监督、国土、规划、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安、监察、司法等承担纵向业务系统落地的相关部门,在满足上级部门业务协同和数据上传要求的同时,要加强与智慧城市云服务平台和相关智慧应用平台的对接工作,在法律允许和职责范围内,尽量使采集的业务数据和业务处理过程及结果数据落地到智慧城市云服务平台,更好地支撑“智慧城市”应用集成。
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城市管理、交通、环境、水利、农业、旅游等以属地业务为主的相关部门,要明确本部门业务数据库包含的信息资源、信息来源、更新方式、涉及部门及共享方式,加强市与县(区)的信息共享,做好跨部门信息集成,同时满足上级非垂管部门职责范围内信息共享的需求。
对于市级下放到县(区)的行政审批事项,县(区)应向市级提供业务执行总体情况、相关资源和统计信息,满足市级统筹要求。
加大改革力度,积极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在“智慧城市”项目建设中,要实行四个统一,即项目统一审批、建设统一标准、资金统一使用、竣工统一验收。明确南阳市信息化(智慧城市)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全市信息化项目进行管理;项目建设要按照“智慧城市”建设标准进行施工;需政府投资的项目,必须按照国家、省统一安排部署,以市工信局审批的文件为依据,财政部门拨付建设资金;项目竣工后,市工信局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进行验收。
5.1.2强化规划设计和标准制定。
按照“立足实际、着眼长远、注重实效、适当超前”的原则,研究制订“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明确“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目标和实施路线图。研究制订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总体方案。市级有关部门、重点县(区)和重点企业,要明确分工,确定牵头单位及其责任,抓紧制订总体规划和总体方案相配套的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扎扎实实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加快落实与国家指标接轨和满足“智慧城市”建设的标准和规范,重点抓好电子政务信息平台、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社区和城市终端信息服务、信息安全技术与应用等领域标准规范落实工作,构建标准化的支撑体系。
5.1.3强化试点示范和整体推进。
“智慧城市”建设涉及的领域多、差异大,各地的基础不同、情况各异,要从实际出发,结合自身优势,找准突破口,积极稳妥推进。坚持试点先行,示范带动,务实推进,通过试点示范,形成引领带动效应;结合区域特色、领域特点和各自基础,组织开展“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区(园区、乡镇、街道)建设,探索新型建设推广模式;聚焦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应用示范点和产业化基地建设。
5.1.4强化决策咨询和评估考核。
成立南阳市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加强对“智慧城市”建设的咨询指导工作。依托相关机构,建立南阳市“智慧城市”建设促进中心,负责“智慧城市”发展战略与规划、标准与法规的研究和决策咨询等。重大项目的实施,要广泛听取意见,集中民意民智,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市级有关部门、重点县(区)和重点企业,也要建立完善决策咨询机制,确保按照科学的路径、方法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研究建立完善的“智慧城市”建设统计制度和社会评估体系,依托专业机构,定期开展跟踪分析并发布评估信息,为决策和指导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建立协调落实推进机制和考核机制,并纳入相关部门和县区年度绩效考核体系,为“智慧城市”建设创造良好政策环境。
5.2开展宣传培训,提高认识水平
通过南阳日报、南阳电视台、南阳市政府门户网站等媒体,以新闻宣传、专题报道、专栏和现场展示等方式,广泛宣传智慧城市建设的意义、目标和前景展望,提高各级、各部门和全社会对智慧城市建设的认识水平;及时推介各部门、单位和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成功做法和显著效果;积极参与并争取举办省级、国家级智慧产业、企业与行业信息化研究与交流的高峰论坛、专题交流会等,宣传推广城乡智慧城市建设的有效做法和建设成果。制订系统的培训计划,落实培训措施,重点抓好各级领导、机关干部和企业家的培训,提升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能力。采取开设网络空间、报纸专版、电视频道、免费课堂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智慧城市”相关知识的普及工作和广泛深入的舆论宣传引导,增强全社会对于“智慧城市”建设的认知度和参与度,充分汇集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营造全社会支持“智慧城市”建设的良好氛围。
5.3完善政策体系,优化建设环境
参照河南省智慧城市试点建设和先进地区智慧城市建设的标准,加快制定和完善南阳市“智慧城市”建设相关文件、制度与标准,形成推进工作、指导工作、规范工作、督促工作的全套政策体系,完善无线及有线等基础网络建设保障机制、“智慧城市”应用推广机制、人才引进机制等方面的政策措施。研究制定智慧城市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发展的相关政策支持体系,切实促进“智慧城市”的发展。制定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实施细则,加快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贯彻落实《河南省信息化条例》(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公告2008第8号)的实施意见;按照河南省打造以智慧终端为主的产业基地(一区七点)的战略部署,制定南阳市电子信息、物联网等智慧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加大政府资金支持力度,每年确保市本级引导资金不少于5000万元、全市政府性引导资金不少于3亿元,支持“智慧城市”项目建设。同时,创新政府引导资金支持方式,通过资本金注入、贷款贴息、服务外包补贴、融资担保等形式,吸引集聚民资、外资等社会资本参与“智慧城市”建设。全面落实《南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信息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宛政〔2011〕47号)等既有政策,在政策、项目、资金、土地等各方面、各环节保障智慧城市建设的顺利推进。
参照《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相关内容,制定符合南阳实际的“智慧城市”建设工作考核办法,列入年度考核目标体系,落实到具体责任单位和责任岗位,强化计划执行管控、定期审视、绩效评估与考核落实,严格落实奖惩,实现“智慧城市”建设的滚动提升。
5.4创新工作机制,合力推动工作
充分借鉴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和应用推广的成功经验,构建南阳市“智慧城市”建设制度体系,建立创新驱动的“智慧城市”发展模式。
发挥政府组织协调和政策引导作用,发挥移动公司在工程建设、网络运营和服务创新和应用推广等方面的支撑作用,发挥华为公司在技术融合、智能终端产品研发等领域的支撑作用,发挥北京大学在智慧城市规划和战略实施、高端人才培训等方面的支撑作用,发挥社会各界在智慧应用、智慧服务等方面的支撑作用,创新“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工作机制,整合南阳联通、南阳电信、南阳广电、富士康等本市知名企业创新资源,按照南阳移动、南阳联通、南阳电信等公司与市政府签订的合作框架协议,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发挥优势和专长,通力合作,共同参与和承担智慧城市建设。
5.5创新投资融资体制,加大资金投入
加大各级财政对智慧城市建设的资金保障力度。市、县两级政府除依法设立本级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外,还应在年度投资预算中安排“智慧城市”建设专项资金,以确保“智慧城市”重点项目的顺利实施。
创新城市信息化建设与信息产业发展的投融资管理机制。拓宽投融资渠道,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逐步构建起以政府投资为引导,企业投资为主体,金融机构积极支撑,民间资本广泛参与的智慧城市投融资模式,每年撬动10亿元社会资金投入智慧城市建设。通过市政府与通信运营商、重要电子产品制造商签订智慧城市建设战略合作协议,采取BOT/BT等市场化运作手段,每年引入5亿元建设资金,推动各方在公共服务应用等领域上的广泛合作。
5.6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加大“智慧城市”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引进的力度。有针对性地引进互联网、物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研发、智慧城市运营管理等领域的高层次创业创新领军人才,成立高层次人才服务机构并完善高层次人才倾斜政策,为其在户籍迁移、配偶就业、子女入托转学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组建、引入智慧城市相关技术、应用的研发机构和技术团队,推进企业与全国高校、科研院所的结对,实现科技人才交流、科研成果共享;加快南阳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推动专业和学科调整,依托高校、园区、软件企业和社会办学机构,打造网络信息创新型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教育、培训和执业资格考试等培训服务平台,建设智慧城市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软件开发的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教育培训基地和中高级职业技工教育培训基地。南阳各高校、职业技术学校加强或增设电子信息制造、软件开发、数字传媒、文化创意等相关专业;要加大对现有信息化技术和管理等专业人才的教育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其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市直各部门根据工作需要,设立信息化科室或配备2名以上在编专业人员,以提高技术支撑能力。市政府聘请产业界、学术界和科研机构的权威专家学者组建“智慧城市”建设专家委员会,在建设规划制定、重大事项决议等环节的论证审议中,提供有力的“外脑”支撑,确保“智慧城市”建设科学高效推进。
附件:“智慧城市”重点项目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