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出版业:强化信息化支撑 拉动融合发展引擎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更新时间:2016-06-30

编者按 为总结“十二五”时期新闻出版网信工作,思考“十三五”时期工作思路,推动行业转型升级,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领导支持、指导下,新闻出版总署信息中心组成调研组,于2015年12月至2016年2月期间,赴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等14个省(区、市)开展了调研。调研期间,共召开14次座谈会,考察18家单位,与107家出版发行机构、科研院所、新媒体企业等进行了研讨和交流。本期《数字周刊》特刊登此次调研主报告,以飨读者。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新闻出版业“两个融合”注入更多活力。

谈成绩

科技创新助推行业转型

“十二五”以来,新闻出版领域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迅速增强,行业的转型升级与融合发展成为“十二五”期间新闻出版新业态发展的重要走向。

信息化基础建设逐步完善

按国家网络安全规范要求,企业普遍改造升级了基础网络,性能指标大幅度提升,部分企业基础网络达到较高水平。一些大型集团企业采用SDH(同步数字体系)数字专线技术、VPN(虚拟专用网络)技术等,将集团网拓展到全国。新闻出版行政机关大力推动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和软件正版化工作;网络安全意识、保障手段进一步增强,多数企业重视内容资源安全、数字版权保护,信息化安全管理制度及应急预案普遍建立。

政务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

电子政务建设明显提速。“十二五”以来,新闻出版各级行政部门积极推进政务信息网络、业务应用系统、安全防护体系和资源数据库建设,覆盖总局和各省局的电子政务体系逐步建立,统一规划、分步建设,业务协同、资源共享,安全有效、互联互通的新闻出版电子政务建设格局基本形成。总局公共服务、市场监管和政务管理三大电子政务平台基本形成,四大类19个业务应用及管理系统为全国省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上万家新闻出版从业单位提供服务,与省级行政管理部门互联互通率达到95%以上。

行政管理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省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因地制宜、统筹协调,各具特色的新闻出版政务信息资源数据系统相继研发,初步实现了对传统新闻出版活动的信息化分类管理,推动管理形态发生了深刻变革。各省普遍通过政务内网、外网建设基本实现网上审批、信息公开、信息共享和执法监督,保障了权力公开、公正运行。

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十二五”期间,总局拓展公共服务新渠道,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全民阅读项目、数字版权保护工程、“中华字库”工程、中国数字报刊云服务平台、出版发行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网络编辑在线教育培训平台以及国家数字报刊融合发展工程等项目带动成效显著。以政府为主导,以财政资金为支撑,以公益性出版单位、城乡基层服务网络为骨干,以重大工程项目为载体的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快速提升

以信息化手段构建企业现代管理体系初现端倪。“十二五”以来,利用信息化手段推进以全产业链为重点的企业管理,以此加强系统整合、业务协同与管理方式科学化,成为行业的共同行动。图书出版单位基于业务流程搭建的多功能智能决策和信息发布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实现了信息共享,加强了精细化管理,使图书出版单位运营管理的科技含量和集约化水平处于行业前列。发行单位依托信息技术改造有力地拓展了出版物的传播广度和深度。截至2015年年底,全国省级发行单位基本建立了发行信息管理平台和现代物流系统,形成连接集团与分公司、子公司的网络营销体系,建立的覆盖全流程的ERP系统和利用RFID(射频识别)技术建立的现代物流体系,提高了出版物流通效率。

以技术创新助推新闻出版信息化工程建设效果日益明显。以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为代表的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各重大科技工程均已启动。目前已完成62家“复合出版工程应用试点单位”遴选工作。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研发工程已完成初验,即将进行成果推广及应用。“中华字库”工程中的文献整理及未编码文字提取正形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大数据平台建设推动行业转型升级有目共睹。以B2B、B2C、C2C、O2O为基本模式的“互联网+新闻出版”转型升级探索正在全行业深度展开。全国大部分图书、发行、报纸、期刊等新闻出版单位建有各类业务资源数据库,实现了优质存量资源数字化转换、增量资源同步数字化,信息资源聚集度显著提升,信息资源管理体系初具规模。围绕产业转型升级,一大批传统企业加强与互联网企业、技术公司、新媒体的合作,促进内容与产品升级,打造全方位、一体化数字资源平台和新兴数字媒体平台,为用户提供与内容具有关联的各种增值服务。

以信息标准化工作夯实转型升级基础能力极大提升。“十二五”期间,全国新闻出版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功升格为国家级标委会。标准体系建设逐步完善,《新闻出版信息化标准体系表》《数字出版标准体系表》《新闻出版标准体系表》以及电子内容、学术出版规范等多项标准体系开展了研究并完成发布,使标准研制工作具有整体性、立项呈现系列化特征。近几年,数字出版标准成为标准化工作主体,2013年、2014年共立项行业标准60余项,其中数字出版标准约占80%。国际标准方面,我国逐步由国际标准的使用者向国际标准的参与者和主导者转变,ISO 5776《文字校对符号》、ISO 16762《印刷技术-印后要求-一般要求》等标准的制定都有了中国的参与或主导。

析难题

解决好五个“不相适应”

认真梳理、深入分析调研中反映出的问题,是破解当前新闻出版信息化建设系列发展难题的关键。

顶层设计与发展形势不相适应

当前,新闻出版信息化建设正经历从分散到集中、从孤立系统到有机整合的“阵痛”过程,亟须科学的战略规划奠定基础。但从实际情况看,行业信息化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能力明显不足,普遍存在结构布局不合理、项目建设畸轻畸重等问题。从行政机关看,“十二五”期间,全国只有10个省(市)制定了行业信息化建设规划。从企业主体看,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全国、省级科技、信息化建设规划相衔接的中长期规划少之又少,“微循环”“信息孤岛”现象普遍存在,致使传统出版业长期积累的大量优质内容资源,因技术基础薄弱,难以发挥资源优势,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与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进程。

体制创新与工作要求不相适应

信息化建设是“一把手”工程,主要领导同志高度重视、班子成员齐抓共管,是推动信息化建设的先决条件。在新闻出版业面临转型升级、融合发展的巨大变革的今天,在领导体制上存在着分头管理、“一把手”主导不力的问题,工作驱动力不足,还没有从“要我干”转到“我要干”,导致一些地方信息化流于形式,效果不佳。从企业层面看,一些中小型企业没有长远规划和战略思考,固守传统经营的既得利益,信息化建设停滞不前、举步维艰。

创新内驱与发展环境不相适应

在“互联网+”背景下,互联网的影响已渗入到内容组织、编辑审校、读者互动等各环节,创造并不断生发出许多新业态。在这种严峻发展态势下,很多传统出版单位的创新内驱力仍然处于“蒙昧”状态,一些企业仍习惯于孤立的单纯性技术活动,技术改造、创新之间缺乏应有的内在联系,投资巨大但综合效果并不理想,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与企业经济效益的相关性还不高,面向市场提升技术服务的创新能力尚有待深入挖掘,等等。

数据应用与国家战略不相适应

新闻出版业大数据供给体系尚未形成。行业各环节信息流通不畅,尤其是市场销售数据难以对称流动,选题策划信息一般在企业ERP系统,生产加工信息在生产系统(协同编辑系统或线下),发行数据在发行单位的发行系统,电子书及网上销售数据在电商处,用户信息及行为数据或者没有收集或者在电商处。一个统一权威、共享共有、覆盖全面的行业数据采集、使用大数据体系尚未建立起来。

现有数据未被充分分析利用。由于数据利用率低、壁垒阻隔严重,使一些出版行为存在一定盲目性,内容生产与发行脱节。出版盲目性带来的库存暴涨这一行业痼疾,不仅给许多出版单位带来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而且严重影响了行业整体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大数据汇聚平台尚未构建。由于缺乏权威的行业数据服务平台,致使全国书目信息及发行数据难以统一管理。个别发行单位能够做到对本省以及部分外省出版社出版内容书目及发行数据的统一管理,但缺乏一个全行业统一的信息发布平台。

大数据对市场热点趋势的预测价值未充分发掘。由于出版单位与发行商间的信息壁垒,前者通常难以快速掌握业内动态、舆情热点和市场导向,不能及时了解自身产品的市场反应和评价,缺少自身产品全面的销售数据支持。

投入现状与发展速度不相适应

受传统体制影响,大量新闻出版企业对新技术的应用不敏感,对技术平台建设缺乏主动性,信息化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问题突出,严重制约新闻出版业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发展。新闻出版单位转型升级、融合发展需要持续、大量的资金投入,但项目资金投入不足、资金支持渠道不畅通、自筹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等问题依旧突出。

话发展

提升技术应用水平

“十三五”时期,新闻出版业面临如何顺应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融合发展趋势,依托内容优势,整合内外资源,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推动全媒体融合、立体出版的关键性问题。为此,我们建议:

强化顶层设计

强化信息化建设顶层设计。立足《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围绕国家《中国制造2025》《国务院关于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意见》《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性文件,提出行业贯彻落实系列指导意见的具体措施、任务,规划几项影响行业全局发展的信息化重点工程、项目,引导全行业全领域提升和“涵养”信息化建设能力,创新行业发展方式。

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协调指导各省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将涉及信息化的工程项目和相关工作归纳整合、提炼升华,尽最大努力纳入本地科技“十三五”规划中,制定方案,明确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监督岗,并全面推动各项制度落实。

建立责任考核机制。一层抓一层,层层抓落实,将出版融合发展任务、重点项目落到实处。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亲自抓、负总责,以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明确领导责任,切实加强对信息化工作的组织领导。

形成统一高效的议事决策和协调推动机制。强化内部协调,加强外部协作,为推动信息化工作营造良好内外条件和环境,对各地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要给予合理引导、严格管控,不可视而不见、放任自流。

保障网络信息安全

必须把网络安全放在新闻出版信息化建设的战略位置,根据信息化发展实际,加大硬件设施投入,增加必要的安全设备,从技术上为网络安全工作开展创造有利条件。进一步理顺行政机关信息安全工作机制,完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逐步建立起与管理相结合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与此同时,加大网络空间治理力度,加强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建设,建立网络信任体系、应急处置体系和监管体系。加强网络信息传播安全检查制度建设,铲除低俗、黄色、暴力等信息毒瘤,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加快电子政务建设

“十三五”期间,电子政务建设应坚持需求导向,强化顶层设计,按照标准统一、资源共享、业务协同、安全可控的要求,加快推进新闻出版电子政务基础设施、重要信息资源库、重点业务系统和相关技术条件建设,完善电子政务规章和标准规范,健全与政府履职相适应的电子政务体系,推动电子政务科学、可持续发展,有效服务创新政府、廉洁政府、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不断推进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创新管理方式,实现管理现代化。

拓展行业大数据服务

建议总局加快组织实施建设“出版发行数据中心”“国家知识服务大数据应用工程”和“国家出版发行大数据应用工程”等以大数据应用为重点的基础性工程。目前,由总局数字出版司领导、信息中心组织建设的“出版发行数据中心”,已列入总局“十三五”规划,这将为“国家出版发行大数据应用工程”筹计、组织和实施奠定基础、积累经验。建议总局通过深化新闻出版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建设新闻出版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实现行业基础数据的开放与共享,为新闻出版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奠定技术基础。

加快重大工程项目建设

大力推进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建设。该工程从新闻出版单位核心需求出发,通过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的深入研发,为新闻出版业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化重大技术装备,必将为实现出版产业新一轮技术革命,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提高行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巨大技术支撑。

抓紧推动“新闻出版业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工程”深入发展。建议以此为契机,进一步研发应用知识组织、知识管理、知识服务、数字印刷、按需印刷装备制造和材料,不断提升数字版权管理与保护能力,提高高新技术在行业中的应用。

深化“国家数字出版创新促进工程”建设。建立数字出版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国家数字出版技术服务平台,结合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研发工程、“中华字库”工程等新闻出版重大科技成果,推进技术应用,贯彻实施《国际标准关联标识符(ISLI)标准》、电子书系列标准等数字出版领域标准。

重视信息标准化工作

加强《新闻出版内容资源加工规范》《数字内容对象存储、复用与交换(DC-OSRE)》等重点标准的建设,推进《国际图书贸易主题分类表(THEMA)》国际标准的应用与研究。

加快推进《中国出版物在线信息交换(CNONIX)》、电子书内容、数字内容长期保存、RFID、知识服务、绿色印刷等标准的制定及应用推广,大力推进《国际标准关联标识符(ISLI)》标准在国内外的产业应用。

支持组建专业化、专职化的标准符合性测试机构,完善标准符合性测试流程与规则;同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加强与国际标准化组织、相关国际标准联盟及有关国际组织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

(调研报告起草人员:刘晓凯、刘成勇、柯尊全、刘勇、卢大振、邢永德、戚立峰、王晓丽、黎羽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