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沈铁路客运专线的建设现场,铁路部门首次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了对高铁建设全流程关键节点的实时管理监控。“信息化+高铁”,产生了中国高铁智能化建设的化学反应。(7月12日《中国青年报》)
对于铁路部门来说,安全是根基和命脉。通过信息化手段,我国高铁建设能实现对全流程关键节点的管理监控,从施工过程到检测、验收都有记录监控,让高铁项目不可能出现“豆腐渣”工程。从高铁建设的源头上,加强了对质量的监督和管控,有效杜绝了安全隐患,无疑,“信息化+高铁”是安全出行的保障,不失为高铁建设管控的一双“慧眼”。
这是一双防患于未然的“慧眼”。浇筑混凝土之前将“芯片”埋进轨道板,工作人员就可用读器将它“激活”,激活后联网,便可接入“CRTSⅢ型轨道板生产管理信息系统”。信息化的手段,去除了以往检修人工检修轨道板的不便,轨道如果出现问题,检修人员只需通过读卡器扫描一下芯片,就能立刻读取出轨道板的原有信息。可见,信息化的手段,从建设源头上防治隐患的同时,也实现了对现场施工情况的实时监控,使工程质量更有保障,从而夯实了高铁建设的安全基础。
这是一双闪烁着技术自信的“慧眼”。在刚施工完成并通过评估的京沈铁路客运专线辽宁段TJ-13标段,先导段采用的CRTSⅢ型轨道板是我国唯一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无砟轨道板。在这个自主知识产权的轨道板里,藏的是一个真正的“中国芯”。技术的提升,不仅为我国铁路建设提升了安全保障力度,也为我国铁路“走出去”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
短短十年间,我国高铁在国际舞台华丽转身,以1.9万公里的里程摘下世界高铁桂冠,是目前世界上高速铁路建设运营规模最大、技术最全面、管理经验丰富的国家。也正是因为技术优势,才有了中国铁路“走出去”项目遍及亚洲、欧洲、北美洲和非洲的一个个“脚印”。而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化在高铁建设过程中的作用不可或缺,这既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高铁技术发展,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必然。唯有精益求精,内外兼修,以过硬的技术优势去竞争,我国高铁才能在国际铁路的舞台上阔步向前。
“信息化+高铁”,通过有效管控进一步夯实了高铁建设的安全基础,也用一颗“中国芯”跳跃出了自我的风采。安全是企业发展的基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安全和技术的共同进步,让中国高铁建设推陈出新、与时俱进。信息化手段催生出智能化建设的化学反应,不仅是安全的有力保障,也将提升我国高铁在世界舞台的“圈粉”魅力。(文/王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