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发展报告:异地办准生证要盖8个章
来源:21财经 更新时间:2016-07-13



办证还要跑断腿?

7月12日发布的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报告指出,近年来,各地各部门行政服务效能得到显著提升。但一些地方和领域,困扰基层群众的“办证多、办事难”现象仍大量存在。

当日由电子政务理事会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的《中国电子政务年鉴(2015)》(以下简称年鉴)显示,“办证多、办事难”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证件“多”。据统计,中国与人民群众日常工作生活相关的各类证件、证明多达400多个,其中最常用的有103个之多。

二是流程“繁”。证件审批涉及部门众多,同样材料重复提交,而且部分证件审批周期长。

比如异地办理准生证需要经过8个单位,开5份证明,盖8个章,历时8天。据统计,办理103个常用证件,需要经过18个部委局办,盖100多个章,交28项办证费;户口簿要提交37次,照片要提交50次,身份证要提交73次。

shengyuzheng.jpg

21世纪经济报道获悉,近年来随着国家大力开展简政放权的工作,很多证件办理难的问题,正在逐步解决。

比如身份证的异地办理从2015年下半年已经开始在全国试点, 根据公安部的安排,2016年7月1日,在湖北等10省、市试点基础上,部署全国大中城市和有条件的县(市)开展居民身份证异地受理试点工作。2017年7月1日,全面实施居民身份证异地受理、挂失申报和丢失招领工作。相比身份证,准生证的异地办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上述报告建议,在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要大力推动“简政”“减证”,简化办事环节和手续,优化公共服务流程,推动一站式网上审批,拓展服务渠道,才能让群众办事更方便。

为什么很多证件办理很难,另有瓶颈,信息孤岛和分散建设成为当前阻碍电子政务深入发展的两大瓶颈。电子政务理事会的调查显示,目前,中国信息共享仍未取得根本突破。由于数据跨区域、跨部门的共享、保护、开放等缺少统一规定,再加上行政壁垒、各自为政等因素,我国各级政府跨部门、跨地区的信息共享进展有限。

统计数据显示,区域部门间超过80%的省级、65%的地市、70%的区县尚未实现共享。

此外,中国自建、自用、自管的电子政务工程技术导向的建设模式没有得到根本遏制,分散建设亟需改变。调查发现,全国省级和副省级城市、地市级、区县级设有独立机房的部门平均比例分别为60%、26%、18%。省级、地市级、区县级政府网站分散建设的比例分别平均为72%、28%、35%。

根据了解,过去很多部门因为全国很多信息横向和纵向没有联网,导致很多荒谬的事情发生。

央行信贷信息,工商部门的企业注册信息,质监部、统计部门以及法院的信息没有很好联网,导致有的企业和个人触犯法律后,其违法犯罪记录难以被其他部门掌握,使得重复违法犯罪的事情屡屡发生。

上述年鉴指出,这种分散的状况不仅造成资金浪费,更为网络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造成了严重阻碍。为此该年鉴建议实施新的改革,比如以政务云为抓手,统一存储、统一使用、统一管理,实现信息共享和系统集约化建设,实现多部门协同,节约电子政务建设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