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互联网思维逐渐深入人心,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人类的社会生活。在信息化逐渐占据主流的趋势下,在深刻变革的历史大潮中,信息化建设无疑引领着社会的前进方向。
7月2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信息发展战略纲要》,规范指导未来十年中国信息化发展。在新时期,依托于国家一个个远瞩高瞻的战略布局,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但这些成绩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比还有差距,坚持走中国特色信息化发展道路,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建设网络强国,刻不容缓。
信息化让世界趋于一个整体。“互联网+”的异军突起不是偶然,其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和背景,也是一种新的产业形态在充分吸收信息资源后的厚积薄发。互联网也早已打破固有思维和发展模式,新事物的产生伴随着旧事物壁垒的崩塌,它将分散独立的行业体系连成一个整体,并使之发挥最大的优势。在信息化的语境下,各行各业的优点被放大从新被排列组合,产生新的能量和聚合点。
信息革命为我国加速完成工业化任务、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构筑国际竞争新优势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但也警示我们不进则退。为此,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利用现有成绩和优势,集中力量加快信息化发展。
想要创造伟大的事业,就必须要有强有力的政策作指引。7月2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中,明确了我们未来信息化发展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核心关键技术部分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重点行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明显进步,网络化协同能力现代化坚实有力。届时,信息化将会成为驱动现代化建设的先导力量。
到2025年,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将得到及时应用,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建成国际领先的移动通信网络,实现宽带网络无缝覆盖。目标宏伟,但任务艰巨,想要实现这个目标,也必须落实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的基本方针,统筹推进、创新引领、驱动发展、惠及民生、合作共赢、确保安全,充分发挥各方面力量,从各个角度为信息化发展战略目标实现保驾护航。
信息化不是抽象的名词,在现实境遇中有着十分具象的表现形式。随着发展的深入,也逐渐提升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加快建设数字中国、大力发展信息经济是信息化工作的重中之重,也应该成为今后我们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主攻区域,并借此培育发展新动力、塑造新优势。并支撑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阶段演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
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为国家治理提供新方式。信息化带来的技术创新和应用不单是对于经济发展,在国家治理的宏观领域的效果一样让人惊叹。信息化发展战略也将进一步深化电子政务,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国家治理离不开顶层设计,但更离不开信息数据支撑,这不是仅在线下需要政府努力,在线上同样倾注更多的心血。未来,我们应更好地用信息化手段感知社会态势、畅通沟通渠道。辅助科学决策,持续深化电子政务应用,从而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政府借助信息化的成果开展新时期的国家治理早已不是新鲜事,两微一端、舆情处置、新兴媒体都是最好的佐证,网络治理已经是各级政府正在进行改革的新方式。进一步服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进一步提高政府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服务民主法治建设,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则成为我国信息化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着力点。
信息化发展战略催生新兴发展生产力。信息化诞生了信息发展生产力,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社会活动的功能和程度被大幅提高,促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提升。而信息化除了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还有文化生产力的发展。互联网是传播人类优秀文化、弘扬正能量的重要载体,为此,信息化发展战略也应该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正确舆论的导向,大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发展好中国经济的同时,也要讲好中国故事,走好中国道路,让中国好声音愈发洪亮。
信息化发展战略也是一个发展过程。过去三十年,中国实现了人类历史上不可能完成的事业,走完了西方国家几百年的步伐,科技创新是最大的催化剂。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们在信息化的道路上一直未曾停歇,在开拓创新的路线上不曾犹豫。未来,面对新的挑战,这一信念仍会继续秉承。信息化发展不是结果,而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正因如此,我们面对成绩没有骄傲自满,而是描绘了更加宏伟的蓝图。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的顺利实施必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评论员 程世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