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建设助推优质司法服务
——贵港市港南区法院信息化建设纪实
记者 梁家俊 通讯员 莫秀云
执行指挥中心、远程接访系统、科技法庭……近年来,贵港市港南区人民法院坚持科技强院的发展思路,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审判职能提供安全、可靠、稳定的信息网络保障和便捷、高效的司法信息服务。
网络查控破解“执行难”
4月25日上午9时,港南区法院执行干警通过“执行网络查控系统”,查询被执行人广西某建筑公司的银行存款。上午11时许,系统反馈被执行人在某银行有足额存款。于是,执行干警当机立断,在系统上依法冻结被执行人应履行的39万余元执行款。当日16时,执行干警到某银行成功扣划执行款,顺利执结这起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这是港南区法院利用执行指挥中心信息化技术,提高执行效率,破解“执行难”的一个缩影。
“被执行人难找”“被执行人财产难查”“被执行人规避执行”等问题一直困扰着法院执行工作的开展。以往,执行法官仅查询被执行人在一家银行的存款情况,至少要花两天时间。如果要查询几家银行,再查询房产、车辆等信息,则要花更长时间。这样,往往让“老赖”有了转移财产的时间空隙。
2013年7月,该院不断加强信息化建设,建成了集执行信息公开、网上司法查控、失信信用惩戒、司法网拍工作、快速反应执行等多个功能为一体的执行指挥中心,法官通过执行指挥中心的网上司法查控系统,便可以直接与银行等执行联动单位实现执行联动。目前,港南区法院已实现了法官足不出院,即可查询被执行人的银行存款、土地房产、车辆等财产信息。2016年以来,该院通过网上司法查控系统查询被执行人财产信息7154次,涉及案件数421件,涉及存款724.13万元。
远程视频减轻群众诉累
“鉴定人,从墙壁产生裂缝到裂缝产生苔藓需要多长时间?”
“根据具体情况及每年被水侵蚀的时间……”
3月11日,港南法院公开审理一起财产损害纠纷案件。与以往不同,该案鉴定人在庭审中是通过远程视频出庭作证,通过视频直接接受当事人及其代理人的质询。该案原告李某对法院委托的某司法鉴定中心出具的鉴定结论有异议,要求鉴定人出庭接受质询。鉴定人远在桂林市,法院为了减低当事人的诉讼成本,也避免鉴定人受舟车劳顿,决定采取法院内部网络远程视频模式,让鉴定人直接与主办法官、双方当事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消除当事人对鉴定结论的异议。
近年来,港南区法院不断加强信息化建设,通过显示屏、投影仪、音频传送器等现代化信息设备,建立起远程视频直播系统,让许多需要到上级法院或外地法院参加庭审、出庭作证、信访申诉的案件,在诉讼参与人所在地的法庭或法院即可参与诉讼。此举,不仅为案件当事人节约了诉讼成本,也免除了其奔波劳苦,不但提高了审判效率,也节约了司法资源,最终实现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效果。
“科技法庭”助推司法公开
5月4日,港南区法院第三审判庭正公开审理一起买卖合同纠纷案,书记员在庭审笔录文档中输入原告代理人易律师的辩论意见“原告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了送货义务,被告应当支付相应货款……”易律师话音刚落,法官、当事人的电脑随即显示出书记员输入的律师辩论意见。
与此同时,该院监察室甘主任、审管办刘主任也正在各自的办公室观看庭审直播。甘主任是在督查庭审中法官司法礼仪、庭审用语等,刘主任则在观摩法官庭审驾驭能力、庭审程序等内容。
近年来,港南区法院加强审判庭改造升级工作,建成了6个高清科技法庭。科技法庭集“庭审控制系统、庭审直播系统、证据展示系统、庭审记录系统、庭审点播系统”五大系统于一体,将信息系统与传统审判相结合,实现了在线指导,上级法院和本院干警通过庭审直播系统可在线观看庭审实况,并对庭审过程进行实时监督、指导和安全监控;实现了通过证据展台将纸质、实物以及电子文件等各种证据材料展示到大屏幕及审判人员、诉讼参与人员的显示终端,让审判人员、诉讼参与人员、旁听人员更加直观、全面地了解案情,便于举证、质证;实现了庭审全程录音录像,庭审视频资料被自动存入内网系统,随卷存档,随时可调取影像资料,还原庭审实况,为上级法院提供更准确的参考资料。科技法庭的使用,对落实审判公开、强化司法监督、规范司法礼仪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