穗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 打造“一江两岸三带”
来源:广州日报 更新时间:2016-08-08

 原标题:市委全会专题报道


国家重要的中心城市

编者按:中国共产党广州市第十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于2016年8月4日至5日召开。全会提出,新形势下做好广州城市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和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全省城市工作会议决策部署,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担当新时期广州城市发展的历史责任,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改革创新、依法治市,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围绕国家重要的中心城市总目标,着力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提升适宜居住、适宜创新创业创造的城市品质,让人民群众生活更安全、更便捷、更舒适、更幸福。本报今天特别推出专题报道,对全会精神进行解读。
新时期广州城市发展的历史责任

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载体,是现代文明的标志。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城市工作,去年12月专门召开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尊重城市发展规律,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系统阐述了做好城市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和重点任务,为广州做好城市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两个重要文件,对做好城市工作提出了指导意见。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中央精神,今年6月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并召开全省城市工作会议,对全省城市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央和全省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完全符合广州实际,对于推动广州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广州要认真学习,抓好落实。

广州是一座有2200多年建城史的文化名城,素有“千年商都”的美誉。改革开放以来,广州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城市工作的决策部署,加强城市规划,推进城市建设,强化管理服务,空间布局不断优化,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公共服务水平逐步提高,城市环境持续改善,法治广州建设扎实推进,国际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功能不断强化,城市实力不断增强,城市地位不断巩固和提升。

同时,广州城市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重建设、轻治理,重速度、轻质量,重眼前、轻长远,重发展、轻保护,重地上、轻地下,重新城、轻老城等“六重六轻”问题,在广州也不同程度存在。对这些现实问题,广州要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解决。

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广州要把城市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必须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改革创新、依法治市,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围绕国家重要的中心城市总目标,着力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推动城市发展方式转变,强化城市规划管理,提高城市建设质量,创新城市治理方式,增强城市产业支撑,完善城市公共服务,优化城市生态环境,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塑造城市特色风貌,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营造干净整洁平安有序城市环境,提升适宜居住、适宜创新创业创造的城市品质,让人民群众生活更安全、更便捷、更舒适、更幸福。

今年2月,《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获得国务院批复,这意味着广州新一轮的总体规划已经确定。据国务院批复,广州是广东省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国际商贸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

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

国务院在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批复中指出,广州是广东省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国际商贸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这是国家赋予广州的城市定位,是广州发展的重大机遇。广州要实现这个城市定位,必须不断深化和提升城市发展战略,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持续深入推进,城市交通网络、信息网络、产业网络、创新网络、人才网络、生态网络、管理网络逐步完善,全球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加速集聚扩散,城市的枢纽带动力和网络连通性直接决定城市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优化城市形态,凸显城市特征,强化城市功能,促进要素自由流动、资源优化配置,将为巩固和提升国家重要的中心城市地位提供强大支撑。

从自身实际来看,广州具备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的自然条件和工作基础。广州气候宜人,四季常青,拥有山、水、城、田、海的自然格局,生态要素丰富齐备,城市形态错落有致。历届市委、市政府遵从城市发展规律,把握城市发展阶段性特征,提出一系列城市发展思路,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构建了各阶段城市格局,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为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打下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广州传承城市发展脉络,围绕建设国家重要的中心城市,聚焦三中心一体系和国家创新中心城市,建设三大国际战略枢纽,优化提升一江两岸三带,构建高端高质高新现代产业新体系和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系,营造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干净整洁平安有序城市环境、风清气正干事创业政治生态环境,得到了全市上下的认同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下一步,要善于运用网络思维,进一步加强系统整合,科学布局建设城市空间的枢纽与节点、网络与连接,形成层次更清晰、功能更完善、联系更便捷的枢纽型网络城市格局,持续提升城市能级,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努力在全球城市体系、全国城镇体系和珠三角城市群中扮演重要角色。
强化三大国际战略枢纽功能

国际航运枢纽、国际航空枢纽、国际科技创新枢纽,不仅是城市重大基础设施,更重要的是产业、人才、资本、技术等高端要素的强大吸附器和辐射源,既面向国内,更面向国际。要实施“枢纽+”战略,举全市之力建设三大国际战略枢纽,形成新的发展动力源和增长极。立足南沙新区、广州港,建设国际航运枢纽,推进广州港深水航道拓宽工程、南沙港区四期、南沙通用码头、江海联运码头、邮轮母港、南沙疏港铁路等工程建设。优化港口布局,促进老港区转型升级,推动散货逐步从中心城区向外围转移。完善现代集疏运体系,积极拓展国内外航线,增强港口通达能力。大力发展邮轮经济,做强现代航运服务业,力争2020年外贸班轮航线超过100条,货物吞吐量达到6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500万标箱。立足白云国际机场、空港经济区,建设国际航空枢纽,完成白云机场扩建工程,积极争取更多空域资源,开通更多国际航线,建设国家航空经济示范区,发展航空高端产业,力争2020年国际航线达到150条,旅客吞吐量超过8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达到250万吨以上。立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国际科技创新枢纽,推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广东自贸试验区南沙片区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联动发展,培育壮大创新主体,着力建设创新载体,引进培养创新人才,优化创新生态环境,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力争2020年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000家,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以上。坚持协调发展,突出各区发展的特色和优势,重点建设广州开发区、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国家级开发区,推进天河智慧城、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国际生物岛、黄埔临港经济区、广州南站商务区、广州北站商务区、广州国际创新城、万博商务区、白鹅潭经济圈、白云新城、广州民营科技园、北京路文化核心区、新中轴线南段商务区、从化经济开发区等功能区建设,形成枢纽型网络城市中各具特色、错位发展的重要支撑节点。


 一江两岸三带

广州珠江穿城、水网密布,中心城区有930公里水道、231条河涌,是我们极其宝贵的资源财富。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要做好水的文章,以珠江为天然轴线推进实施沿江布局和开发建设。要整合珠江沿岸优质资源,坚持产业升级、城市更新、水系治理、景观优化、园林绿化、历史建筑活化和人文和谐相结合,优化提升珠江两岸经济带、创新带和景观带。统筹推进沿岸产业发展,发挥珠江新城、广州国际金融城、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黄金三角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建成总部、金融、科技创新高地。加强沿江科技创新资源对接,完善科技创新配套服务,形成若干产业创新链。优化美化堤岸和桥梁,严格执行江心岛整体保护规划,推进临江大道向东延伸,加强珠江后航道规划,提升珠江整体风貌。突出历史文化传承、现代都市品质和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主题,从西向东重点建设三十公里精品珠江,即:从白鹅潭到广州大桥的西十公里,形成展现城市现代和历史风貌的滨水长廊;从广州大桥到琶洲岛东端的中十公里,形成展现大都市魅力的岭南水岸;从琶洲岛东端到南海神庙的东十公里,形成展现开放活力的现代化港城。

完善大交通网络体系

以建设国际综合交通枢纽为契机,系统推进国铁、地铁、城际轨道、高快速路网建设,实现对外高速通达、对内便捷互通,形成四面八方、四通八达的大交通网络体系。推进铁路枢纽建设,按照客内货外、动内普外、多站布局、多点到发、综合换乘的思路,优化广州站、广州东站、广州南站、广州北站等铁路客运枢纽布局,形成以大田集装箱中心站为核心的空铁联运、海铁联运、陆铁联运的铁路货运枢纽。拓展铁路战略通道,推动建设广汕客专、京九客专广州联络支线、广湛客专、深茂铁路广州段等国铁干线。完善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线网,建设广清城际、广佛环城际、穗莞深城际、佛莞城际、广佛肇城际、中南虎城际等重点项目。推进新一轮地铁线网规划建设,重点建设南北向城市轨道交通走廊,加快地铁11号线、18号线、22号线等项目建设,到2020年城市轨道交通里程超过520公里。完善城市骨架路网,推进机场第二高速、空港大道延长线和南大干线、从化北部快线等道路建设,构建外围城区与中心城区的快速直达通道。打通“断头路”,疏通“毛细血管”,促进交通微循环,提高市政道路网的通达性、便利性。

加强城市信息网络建设

广州是我国三大通信枢纽之一,广州超算中心天河二号计算能力排在世界前列,有较好的信息网络基础。要强化国际信息枢纽功能,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广泛应用信息网络技术,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建设和完善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加强光网城市和无线宽带城市建设,深度应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超前布局下一代互联网。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实施大数据战略,加快广州超算中心产业化应用,加强大数据的统筹协调管理,形成大数据产业集群和生态体系。打破信息孤岛和数据分割,建设集中统一的电子政务数据资源体系,实现政府信息互联共享。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互联网产业集聚发展。强化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提升城市信息安全应急响应及处置能力。

城市副中心

南沙地处珠三角几何中心,叠加国家新区、自贸试验区、“一带一路”、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等战略机遇,拥有区位优越、生态良好、制度创新等优势,具备建设城市副中心的基础和条件。要抓住机遇,科学规划,把南沙建设成为广州发展的未来。优化交通基础设施布局,重点建设连接广州中心城区的快速轨道、快速道路体系,实现半小时直达中心城区,半小时到达深圳、东莞、中山、佛山等邻近城市,1小时到达珠三角其他主要城市。推进重点功能组团建设,精心规划建设南沙港、明珠湾、南沙湾、蕉门河中心区等7个自贸区功能区块,布局优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有效对接港澳地区和广州中心城区功能。坚持高端高质高新产业方向,建设以生产性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为主导、海洋经济和智慧经济为特色的现代产业基地。扩大对外开放,推进制度创新,在投资、贸易、金融、科技等领域先行先试,把南沙建设成为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引领区和示范区。
塑造城市特色风貌

广州地处五岭之南、南海之滨,是得天独厚的山水城市;广州岭南特色鲜明,多元文化交融,是底蕴深厚的人文城市。要按照依山、沿江、滨海的脉络,从北至南形成三个风貌区,彰显广州城市特色。北部地区,突出山体森林的生态风貌,保护成片农田、生态公益林区、森林公园、水源地等自然空间,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中部地区,突出历史与现代交融的都市风貌,严格控制珠江沿岸的城市开发,保护城市肌理,根植岭南文化,建设古今相融、中西合璧的活力街区。南部地区,突出滨海新城风貌,科学规划生产岸线、生活岸线、生态岸线,按照国际标准配套各类市政设施,建设现代化滨海城市。

构建全球城市网络重要节点

坚持开放发展,积极融入全球城市网络,全面对接国际规则,深度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面向全球集聚高端要素。建设“一带一路”战略枢纽城市,加强与沿线国家城市间的经贸往来,与沿线友好城市共建空港联盟和港口联盟。提升城市国际化层次和水平,积极争取重大国际会议和交流活动落户我市,精心筹办广交会、创交会、留交会、广州国际投资年会、广州国际城市创新奖暨国际创新节、2018年世界航线发展大会,以及广州马拉松赛、广州国际龙舟赛、羊城国际粤剧节、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中国音乐金钟奖等重大活动,充分利用达沃斯论坛、博鳌亚洲论坛、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等高端交流合作平台,拓展多边合作网络和城市交流体系。强化区域协同发展,深入推进广佛同城化、广清一体化,积极推动广佛肇清云韶融合发展,深化与深莞惠、珠中江片区合作发展,带动粤东西北协调发展,引领高铁经济带和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加强穗港澳交流合作,强化珠三角核心城市作用,共同建设世界级城市群。



推动城市发展方式转变

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是城市发展的新趋势,需要树立新的发展理念,推动城市发展方式转变。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统筹上下功夫,在重点上求突破,进一步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
 
城市发展方式转变

规划

树立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理念

打造多层次的城市街道空间

建设

积极申报国家海绵城市试点

优先解决防洪排涝雨水收集

管理

现代信息技术融合城市管理

提升治理和服务智能化水平

产业

中心城区着力发展高端服务业

外围城区着力发展先进制造业

服务

推行医疗分诊加强儿科建设

坚持公交优先缓解交通拥堵

着力强化规划战略引领

规划是指南针,在城市发展中起着战略引领作用。要坚持高水平规划,增强规划编制的科学性、规划实施的强制性、规划管理的系统性,不断提升城市空间品质。

科学编制规划。树立“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理念,科学划定城市开发边界,为长远可持续发展留下空间。推动老城区控量提质、疏解部分功能,促进外围城区增量提质、集聚集约发展。全面推进“多规合一”,在“三规合一”成果基础上,统筹环保、交通、社会事业等专项规划,实现全市各类空间规划“一张图”管理。加强公共空间规划,增强公共空间的可达性、舒适性、开放性。提高城市设计水平,打造多层次的城市街道空间,形成丰富立体的城市天际线。及时启动规划期限至2030年的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开展面向2040年的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和交通发展战略规划研究。

严格实施规划。依法强化规划执行,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和稳定性。建立规划实施的定期评估和动态维护机制,加强各类规划与年度项目计划、投资计划的衔接,确保规划指标、政策措施、重大项目的有序实施。

创新规划管理。健全城市规划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市、区两级规划事权,市级层面着重于规划的制定、决策和监督,区级层面着重于规划的实施。

着力提高城市建设品质

城市建设水平,关系市民生活质量,关系城市的生命力。要坚持高标准建设,更加注重建设质量,更加注重集约高效,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力。

推进海绵城市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积极申报国家海绵城市试点,新城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要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老城区要结合危房改造和老旧小区有机更新,优先解决城市防洪排涝、雨水收集利用等问题。扎实推进全国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建设,探索符合市场规律、技术先进的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管理模式。

推进城市有序更新。健全城市更新管理体系,依法依规持续系统推进城市修补和有序更新。老旧街区承载着城市的记忆,居住着世代相传的老广州人。要把老旧小区更新改造作为民生大事,实施老旧小区更新改造行动计划,重点推进老旧小区微改造,完善排水、线网、消防、煤气管道等公共设施,改造老旧房屋,推行物业管理,有效解决居住环境脏乱、社会治安较差等问题,提高群众满意度。实行差异化的城中村改造,重点功能区以全面改造为主,其它地区以微改造为主,不断改善城中村生活居住环境。推进低效存量建设用地再开发,开展成片连片旧厂房改造、旧楼宇更新、村级工业园升级。

提高城市建筑质量。加强建筑设计管理创新,坚持“适用、经济、绿色、美观”建筑方针,突出建筑使用功能和节能、节水、节地、节材,防止片面追求奇特怪异建筑外观。健全工程质量安全责任体系,严格落实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强化对工程建设全过程质量监管。
着力提升干净整洁平安有序的城市环境

干净整洁是城市环境的加分项,平安有序是城市发展的稳定器。要坚持高效能管理,推进城市管理标准化、精细化、品质化,持续建设干净整洁平安有序城市环境,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完善城市环境建设长效机制。围绕定工作标准、定职责分工、定任务成本、定经费保障、定三包责任、定激励机制,健全城市环境建设长效考核机制。深入开展品质城市示范区创建工作,推广登峰、石井、三元里、石牌、车陂、棠下等城市环境综合治理经验,推动环境整治从点到面、从主干道向内街小巷延伸。健全城市市容市貌管理制度,强化建筑物立面管理和色调管控。完善环卫工人激励机制,提升环卫保洁机械化作业率。落实城市环境状况定期发布制度,畅通群众投诉建议渠道,加强社会监督评议。

推进城市智慧管理。促进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服务融合,提升城市治理和服务智能化、信息化水平。

创新城市基层治理。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健全城市基层治理机制,落实市、区、街(镇)、社区责任,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保障城市公共安全。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以对人民极端负责的精神抓好安全工作,确保城市运行安全。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密防范和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继续开展禁毒行动,加强城中村、出租屋、车站、专业批发市场、学校周边等重点地区和寄递物流等重点行业,以及重点街(镇)综合整治,提升平安广州建设水平。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完善安全生产工作责任制和管理体制。推进安全生产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应用,加强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街(镇)专职安监员的作用,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制度,创建国家食品安全城市。提升供水、供电、供气、通信等城市基础设施的抗灾综合能力,健全城市应急防控体系,加强应急演练和应急设备管理维护。高度重视防台风、防汛、防旱工作,健全三防应急责任体系、预案体系、指挥体系、抢救体系,推进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

着力增强城市产业支撑

实现城市持续发展与繁荣,产业是基础和根本。要坚持创新发展,推动城市功能布局和生产力布局相结合,构建高端高质高新现代产业新体系,建设若干在全球、全国排前列、叫得响的产业和项目,形成四梁八柱更加稳固的产业支撑体系。

优化现代产业结构。积极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拓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金融服务、商务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着力发展文化、旅游、体育、健康、家政等生活性服务业,保持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积极培育先进制造业新增长点,提升汽车、电子、石化等传统支柱产业,发展智能装备和机器人、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新材料与精细化工、生物医药与健康医疗、能源及环保装备、轨道交通、高端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航空与卫星应用、都市消费工业等先进制造业。坚持价值创新引领,完善创新型经济体系,大力发展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精准医疗、可穿戴设备等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努力抢占经济制高点。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加强现代农业园区和菜篮子基地建设,保障优质安全的农产品供给。

推动产业集聚集群集约发展。立足资源条件和区位优势,优化各类产业集聚区布局。统筹中心城区与外围城区的产业接续和联动,中心城区着力发展高端服务业,强化科技创新、文化引领、辐射带动和综合服务功能;外围城区着力发展以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产业体系,不断提升要素集聚、科技创新和服务配套功能;有农村的区要着力推动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试点,强化中心镇产业集聚功能,因地制宜规划建设特色小镇。发挥龙头项目对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推动产业链配套、供应链衔接、价值链增值。对接国家重大产业项目布局和新兴产业工程包,争取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海洋工程等若干国家级“十三五”战略骨干项目布点广州。优化布局物流园区和专业物流基地,建设现代物流产业集群。

促进产城融合发展。优化产城结构布局,使住宅、商业、办公、文化等不同功能区相互交织、有机组合,并结合环境整治、存量土地再开发,逐步实现职住平衡。对于产业集中区域,着重加强交通、信息和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居住及生活服务功能,加强人才公寓等住宅产品供给,建设不同类型、功能复合的新型产业社区。对于大型生活居住社区,合理增加周边产业用地,创造更多就地就近就业机会,促进与周边城镇融合发展。
加强城市发展组织制度保障

着力完善城市公共服务

城市的核心是人,关键是解决好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的问题。要坚持共享发展,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加强公共服务供给,更加注重合理布局和品质提升,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提高公共服务品质。用心办好民生实事,控制城市生活成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注重充分就业,提升就业质量。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学前教育公益、普惠、优质发展,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再建设一批示范性高中,推进职业技术院校迁建工程,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推动优质民办教育发展。推进卫生强市、健康广州建设,推行分级诊疗制度,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大力加强儿科、产科建设,提升重大疫情防控治能力,鼓励社会资本发展高端医疗,建设中医药强市。建立完善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健全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加强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健全社会救助体系,促进现代慈善事业发展,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决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建立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为老年人提供优质优惠专业化服务。

优化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推动中心城区教育、医疗、养老等优质资源向外围城区和农村地区覆盖,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农村公共服务,实行城乡一体化的教师配置、经费拨付和学校建设,加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城乡联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推进农村泥砖房和危房改造,加强农村污水处理、垃圾集中处理、电力、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公交优先。推进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零换乘中心,实现各类交通的有效衔接。推进公共交通信息化建设,健全城市公共交通应急反应系统。因地制宜推广街区制、密路网,建成层级清晰、功能明确、方便快捷的道路体系。推进城市慢行交通网络建设,改善慢行交通环境。全面从严实施城市交通综合管理,加大交通拥堵点治理力度。完善停车场建设管理政策法规,优化停车设施供给。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弘扬广州城市精神,培育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引导市民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中华民族意识,强化社会责任担当,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着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环境是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要坚持绿色发展,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建设具有岭南特色的森林城市、绿色城市、生态城市。

加强自然生态修复。以北部森林、中部园林绿地、南部滨海防护林和珠江水系为生态骨架,通过生态廊道把山系、绿系、水系等生态空间连成一体,形成贯通全市域的自然生态网络,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

推进环境综合治理。继续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大河涌整治力度,落实河长制,加强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管网建设,推广中水回用,同步推进控源、截污、清淤、补水等举措,基本实现城区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基本消除黑臭水体。

促进资源集约高效利用。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开展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  做好城市工作,关键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市各级各部门要深刻认识城市工作的重要意义,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城市工作格局,努力开创广州城市发展新局面。
加强组织协调

各区要坚决破除“一亩三分地”、各自为战的思维定势,自觉围绕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谋划发展、推进工作。各部门要结合各自职责,主动作为,创造性开展工作。要主动加强沟通协调,积极争取国家、省和周边城市对广州建设发展的支持。尊重市民对城市发展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发挥城市规划展览中心的作用,鼓励市民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

深化城市体制机制改革

发挥规划、国土机构合并的优势,促进城市规划转型与土地利用方式转变相互融合。深化城市建设项目管理制度改革,创新重大项目组织推动形式,强化项目统筹,完善项目责任制。创新城市建设投融资管理体制,拓宽城市建设融资渠道,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健全城市更新工作体制机制,形成各级政府、市场、土地权属人共同推进城市有序更新的合力。理顺市政设施管养体制,坚持建管结合、无缝交接,构建分工合理、权责明晰、运转协调、反应及时的管养维护体系。健全城市管理体制机制,明确市、区两级权责,进一步向区下放事权,强化街(镇)城市管理职能,推动服务资源、配套政策向基层倾斜,实现权随事走、人随事调、费随事转。推进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推动执法重心下移、执法事项属地化管理。

依法规划建设治理城市

坚持依法治市,健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方面的地方性法规,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提升城市工作水平。健全依法决策的体制机制,严格执行行政决策法定程序,落实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等制度。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建立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与公安、检察、审判机关有效协调机制。加强执法队伍建设,规范执法制度,改进执法方式,完善监督机制。扎实做好“七五”普法工作,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提高城市工作能力

全市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城市发展,加强城市相关知识的学习,积极借鉴国内外城市发展的成功经验,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尊重自然生态环境、尊重历史文化传承、尊重群众诉求,推进城市健康发展。提高推动城市发展的战略谋划和执行能力,坚持做正确的事,把事做正确,善于升维思考、降维落实,在战略上滴水穿石、久久为功,在战术上马上就办、及时见效。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专业教育培训,培养一批懂城市、会管理的干部。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加强规划师、设计师、建筑师、工程师等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营造有利于干事创业的政治生态

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必须严肃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践行“三严三实”要求,持之以恒加强作风建设,做到标准要高、调子要低、作风要实、效果要好。认真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强化工作责任制,加强监督考核和问责,确保城市各项工作都有人去管、去盯、去促、去干,用担当的行动诠释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坚决以零容忍的态度反对腐败,着力解决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守住安全、稳定、廉政底线,为城市发展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政治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