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智在技术 慧在人文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更新时间:2016-08-08

 

    近些年,随着我国在智能化、信息化、物联网、云计算等诸多领域的快速发展,“智慧城市”建设也逐渐兴起。在先进技术与传统模式、现代理念不断地碰撞、融合与重构下,诸多智能应用几乎延伸到城市发展的各个角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魔术”般变化的同时,也让城市焕发出令人惊喜的生机与活力。

    何为“智慧城市”?它又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智慧城市建设中还存在哪些难题?又该如何“智慧”破解?是我们本期关注的话题。


    “智慧”如此改变生活


    百度搜索“智慧城市”,得到的答案是:“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一系列先进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以整合和系统的方式管理城市的运行,让各个功能彼此协调运作;通过城市各个信息系统间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协同运作,整合优化各种资源,从而实现城市科学和可持续的发展。”

    这样抽象的解释似乎不太容易理解,那么如果这样说——

    自从4G网络覆盖了地铁公交,北京的小李就不那么愿意开车上班了,因为一个多小时的路程可以用来看书、追剧、逛淘宝,还可以处理一下紧急的工作邮件。便捷的移动互联网和不再“卡壳”的网速,让原来难捱的路上时光被充分利用甚至成为了一种“享受”。

    最近迷上了“网购”的孙阿姨再也不用为买了米面粮油却扛不动而烦恼,因为只要在家动动手指,就有快递小伙儿把这些重物直接给送到家。

    在这个大雨不断的夏天,海口的许先生在手机上下载了一个关注城市积水、便民服务、排水的APP,帮了他大忙。逢雨日,许先生出门前都会打开这个应用,查看一下哪个路段有积水需要绕行,提前选择好交通方式和路线给他免去了不少麻烦,让他倍感贴心。

    一部手机就可以交易支付、跟踪快递、查寻违章、实现远程医疗;轻划屏幕,景区热力地图跃然“屏”上,人流趋势一目了然;通过“天眼工程”,民警可以“视频站岗、鼠标巡逻”,“天网”下违法犯罪行为无处遁形;上至市长下至科员,电子政务系统全员接入,审批效率成倍提升;道路轻微事故,无需交警和保险人员到场,当事司机掏出手机动动手指就能快速处理,耗时不到半小时……

    可以再想象一下,随着智能化发展,我们可以在智能终端的指导下快速地找到车位,每天走进家门的时候能通过智能终端来遥控家中的所有智能家居,比如自动打开百叶窗窗帘、自动调整灯光亮度、空调温度……这所有的智能化被我们统称为“智慧城市”。

    “其实,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充满智能化的都市之中,享受着智慧城市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捷。可以说,智慧城市已经从原先的概念探索进入了实质建设阶段。”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杨保军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为“弯道超车”创造新机遇


    “随着城市承载的人口越来越多,城市面临的挑战也愈加繁多和复杂。对于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的中国而言,大城市的‘城市病’也将更加严峻。建设智慧城市已经成为挖掘城市潜力、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杨保军表示。

    在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已经被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规划》要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并且指明了网络信息宽带化、规划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产业发展现代化、社会治理精细化等六个智慧城市的建设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大幕正式拉开,截至去年底,中国智慧城市试点数量已经增至500多个。

    其实,中国在城市的智能化建设方面一直紧跟世界步伐:早在1995年,就提出的数字城市建设,那可以说是智慧城市的1.0时代。10年后的2005年,进入互联城市或无线城市的2.0时代。随着2009~2011年“智慧地球”的提出,中国智慧城市的建设开始进入3.0时代,即“感知智慧城市”。

    “感知智慧城市”的特点,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其实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促进城市运行的便捷化和高效率,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好的生活品质,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成长。大量数据表明,建设智慧城市已经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更是必然趋势。

    “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如今面临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艰巨任务。如何抢占新技术革命制高点,如何利用智慧城市建设经验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健康发展,现在全社会各方各界都在积极思索并实践着,建设好智慧城市,或许是我们实现‘弯道超车’的新机遇。”杨保军认为。


    智慧城市还需“智慧”建设


    “虽然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实际上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大多数城市在建设智慧城市中普遍存在缺乏顶层设计、信息孤岛,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公众获得感不强等问题。严格来讲,很多‘智慧城市’其实还处于数字城市、信息化城市的发展阶段,距离‘智慧’还有不小的距离。”杨保军说。

    “智慧城市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中国城市和小城镇中心原主任、智慧城市联盟理事长李铁在近日举办的“2016中国智慧城市年度论坛”上指出,我们通过国际经验看到,在很多城市的各类企业管理上,在智慧城市科技手段运用上,企业所发挥作用远远超过政府,企业会把各种科技手段和创新利用到极致,因为它有市场和利益的需求。所以,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政府如何运用好PPP方式来购买企业的服务,才是智慧城市发展的正途。虽然各级政府非常重视企业的作用,但一定要知道企业才是主导,政府应该发挥各种政策平台的作用,引导企业发挥主导性作用。

    但是不是把主导权交给企业就能“坐享其成”了?业内人士认为,规划类的主导权还应掌握在政府手上。有专家表示,智慧城市虽然与信息化部门的业务有一定交叉,但大部分内容还是比较陌生的,于是很多城市选择了向规划类企业购买服务,委托他们进行规划。

    然而,“甩手掌柜”并不好当。据报道,住建部一位主管领导曾在一次内部试点培训会上指出,首批智慧城市试点申报时,存在多个城市申报材料相同的情况,有的城市的申报材料上甚至写着其他城市的名字。这当中折射出来的问题显而易见,部分企业制定规划时并没有进行实地调研,而是想当然地胡编乱造,甚至一稿多用,骗取服务费。另外,现在很多规划类企业都有自己的产业合作伙伴,而不是从实际去考量和规划,上了很多不必要的项目。

    杨保军认为,建设智慧城市是一项庞大且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调动来自方各面的力量。“智慧城市发展中的难点、痛点问题,不是纯靠政府、纯靠企业、纯靠市场就能解决的,必须充分发挥全社会的创造力,构建政府、企业、大众三方加智库的架构,形成合力效应,为各方发展创造机遇。”他表示。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智慧城市建设不是简单的像铁路那样的基础设施建设,应该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的推进。因此,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经济、政策、管理多管齐下,需要政府、企业、市民共同参与,智慧城市考验政府的管理水平,需要城市管理者、领导者的大智慧。


    人文型智慧城市是终极目标


    “建设智慧城市不是只有技术就万事大吉,还需要在顶层设计中强调人文建设。智慧城市建设的最高目的不仅要有物质与技术的便利、制度和秩序的保障,更要有人的幸福和梦想。以人文智慧引领智慧城市建设,是推进其健康发展的关键。”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记者了解到,智慧城市建设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以数字科技为中心的科技型智慧城市,重点是先进信息通讯技术研发和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的信息化水平;二是以市政管理为中心的管理型智慧城市,重点是信息通讯技术在政府管理中的应用,提升城市管理和运营的效率;三是以人文科学为基础的人文型智慧城市,重点是信息通信技术在公共服务和文化消费中的应用,提升城市的人文关怀和居民的幸福满意度。

    “目前我国的基本情况是,科技型智慧城市是主流,管理型智慧城市受到高度重视,而人文型智慧才刚刚提出。当下的智慧城市建设,如果脱离了市民日常信息消费和使用需要,智慧城市建设也就偏离了城市发展的本质和目标。”刘士林表示,地理信息系统、遥感、三维仿真等技术再发达,数字城市、数字政府、数字交通等建得再先进,如果不能和市民,和城市信息“汪洋大海”中具体的“求助者”结合起来,那就既不可能降低城市运行的巨大压力,也不可能真正提升城市生活的便捷性,最终达到“科技让城市更智慧”的目的。

    “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本’,同样,‘技术”和’管理‘也只是建设智慧城市的手段,而人文型智慧城市才是智慧城市建设的终极目标。把‘不可缺少的手段’与‘不能抛弃的目的’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为早日建成有意义、有价值、有梦想的中国现代化城市提供全面的信息化系统工程支持。”刘士林说。

    那么,到底什么是“人文型智慧城市”?一位城市基层信息部门的工作人员的理解是,“人文精神就是我们从传统和历史中总结出来的传统价值、本土情怀。一个大众参与、人人自我约束、居民需求能得到精准及时的反馈和满足、依靠科技优化资源配置的城市才是我们要的智慧城市。不仅如此,智慧城市还要有城市性格。城市在发展演变过程中会形成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这是宝贵的人类文化财富。如果忽视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再现代的科技也不能使人内心充实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