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理工大学:信息化建设效果要实现最大化
来源:中国教育网络 更新时间:2016-08-09


  北京理工大学(以下简称“北理工”)网络服务中心是学校开展现代教育技术与网络信息工作的专门机构。日前,记者采访了北京理工大学网络服务中心副主任李志强,请他就北理工的信息化建设情况进行阐述。

  《中国教育网络》:贵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如何?请简单介绍一下学校无线网、数据中心等相关情况。

  李志强:网络服务中心承担了校园计算机网的规划、建设、管理、维护等工作,并承担对多媒体教室和常规电化教室的管理与维护等工作。

  北理工教学方式先进,学生较多,大规模建设始于2002~2003年的北理工网络,已经不能满足学校当前办公、上网、教学科研的需求。学校根据未来几年的发展规划,希望能够实现师生随时随地的上网需求,缓解目前有线网的压力,提高学校的网络服务品质,满足教学科研的发展,建设一套可运营、可管理的网络支撑平台。因此北理工将网络重新改造的目标定为:打造为一个智能的数字化校园。

  理工科院校最为明显的特征表现为要进行科研研究,对于网络的需求也就更大一些。很多学校的无线网和有线网实施“一张网”管理,北理工则将两者分开,实现互补。在无线网建设方面,目前教学区和办公区基本已经实现全覆盖。学校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办公、科研需求,同时还要保障学生、教师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需要的网络环境。因此,学校首先在教学和办公区布设无线网,目前大约有1700个的AP,覆盖整个教学办公区。今年,将进行良乡校区学生宿舍无线网的部署工作,明年进行中关村校区的学生无线网部署,预计到2017年,就能实现全校无线网覆盖。

  学校数据中心主要以中关村校区为主,大部分基础设施在该校区的主机房,目前在服务器上搭建虚拟化平台,基本上所有的应用和其他传统的一些系统正在慢慢迁移到虚拟化平台上。

   《中国教育网络》:学校信息化的应用情况如何?

  李志强:2015年各个高校都在集中讨论制定“十三五”规划,我们发现,凡是公办类高校,信息化发展阶段基本是类似的。早期都是建设网络及小的系统,后期各个部门都开始建立自己的信息系统,如今则是进入到整合阶段。目前,北理工的信息化系统基本上能覆盖所有的业务需求,包括教学、人事、财务、设备等。

  在进行数据整合时,各个高校的思路基本都接近,找一些跨部门的应用或者需求,建设相应的系统的服务,比如网上迎新、一表通等。北理工还做了一个微信的企业号,以此为门户,把各个系统整合好的数据通过服务的方式展现出来,通过这个企业号,提高了学生的黏性,使用比较方便。过去也建设App,但是App可以卸载,而微信是只要关注了,加之一些辅助的推广手段,如积分送流量这样比较实惠的活动,就能增加用户数量。

   《中国教育网络》:在信息化与教学融合方面,学校采取了什么措施?

  李志强:过去教学信息化就是建立一个网站,然后建立教师展示平台进行课程展示,学生可以下载课件。目前部分高校信息化教学还是停留在过去PPT的阶段,而国外的主流还是采用网络教学的方式。

  几年前,学校开始开展网络化教学,使用Moodle作为教学平台,最开始是在计算机学院和软件学院进行尝试,把教学过程按照教学周的方式,将所有内容都布置在这个平台上。目前,有越来越多其他学院的教师也开始使用这一平台,当然,要想大规模地推广,还需要学校层面去推动。

  《中国教育网络》:目前各个高校的“十三五”规划都陆续发布,北理工“十三五”信息化规划的重点是什么?

  李志强:学校在制订“十三五”信息化规划时进行了一些调整。

  首先,从全校宏观层面来看,在制订学校“十三五”信息化规划时强调信息化在“化”字上做文章。目前,各高校一个统一的共识是,要从学校整体需求出发,以信息化为抓手,对符合现代高校的管理方式进行流程再造。学校主要从信息化对教学、科研、管理、服务这四个方面的支撑定位入手,进行顶层设计,制订规划。

  另一个层面,就是从信息技术角度出发,过去高校都更加注重建设,花费大量的人、财、物投入,然而这些系统和硬件资源使用情况到底如何,发挥了多大的效能都很难量化。本次学校在制订规划时,把重点向后调整,强调建设与运维并重,注重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让建设的效果最大化。

  《中国教育网络》:学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高校信息化建设最重要的驱动力是什么?它会对未来学校包括科研和教学带来哪些变化?

  李志强:高校信息化建设工作实际上最主要的问题是两个:一是人的观念;二是财力和人力的投入。先说观念问题,目前很多高校对信息化不是不重视,而是由于观念问题不知道该如何重视,以为信息化就是建设校园网络、开发几个软件系统就可以了,其实这并没有把握住信息化的本质,信息化对于高校而言是抓手、是工具,科学、高效的管理理念可以通过信息化这个抓手来落实,方便、快捷的创新服务手段课题通过信息化这个工具来实现,信息化关键就在这个“化”字上。再说财力和人力投入问题,信息化建设是比较“烧钱”的,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由于信息化的技术特征决定了人才投入是更具决定性的因素。然而,目前国内高校普遍的现象就是,在校用户和技术支撑人员比例较低。国外大部分达到了100:1以下,北理工则是1000多比1,学校信息化专业技术团队人员不超过20人,但却负责全校3万多人的信息化技术支撑和服务。学校信息化从业人员相对社会上同行业从业人员待遇较低,在现有的人事管理体制和待遇条件下,很难招到好用、管用的人才。若想真正在信息化方面取得理想效果,还需向社会信息行业看齐,提升信息化从业人员待遇,扩大人员规模。

  目前高校信息化建设主要由目标和需求驱动。在“十三五”规划中,很多高校都把智慧校园作为建设目标,在“双一流”高校建设过程中,也必然会对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诸多方面提出新的设想和规划,必然会产生大量新的需求。高校信息化是服务于学校总体建设目标的,必然会以实际的需求为导向。

  信息化以它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可以对各个行业起到促进作用,在“互联网+”的浪潮中我们看到信息化手段已经促成了很多传统行业的变革,当然教育行业也不会例外。信息化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便捷和高效,未来在对教学的主要作用就是促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的变革,这一点在国外通过MOOC等形式已有所体现,对于国内很多高校存在多校区的特点也更具借鉴意义;对科研的促进主要体现在提升基础研究能力和促进交叉学科发展,因为信息化可以提供更高的计算能力和更大规模的数据管理能力。

  《中国教育网络》:未来高校信息化建设,会呈现怎样一种趋势?

  李志强:数据集中化和服务个性化将是未来高校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其中数据集中化是基础,只有有效消除信息孤岛,将数据充分整合后,才能发挥信息的更大优势和作用,为丰富和多样的个性化服务提供保障;另一方面,高校自身的发展决定了无论教学、科研、管理还是日常生活等各方面需求是日益多样化的,这就要求必须要有一个能快速响应的个性化服务体系。

  目前大家都在谈的智慧校园或者大数据应用的技术,各个高校都开始重视起来,未来可能会产生一些大数据挖掘,或者机器学习的技术,去提升管理和服务的一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