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智慧兴城 宜昌市破解“信息孤岛”
湖北省宜昌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 马学军
湖北省宜昌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王俊
一座中部的普通中等地级市,在全国300多个新型智慧城市试点大中城市的比拼中脱颖而出,仅仅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开启了智慧城市一体化3.0,并因为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医疗方面的突出表现,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获得国务院2016年“免督查”待遇及多项激励政策,这个城市就是宜昌。谈及如何取得骄人成绩,宜昌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马学军和宜昌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王俊在接受本刊采访时无一例外地强调要“破解信息孤岛”。
Q:宜昌智慧城市建设是从哪一年开始的?经历了哪些过程?
马学军:从最初2010年IBM正式提出了“智慧的城市”愿景,到眼下不过5年。宜昌智慧城市的建设,从2007年起步,我们的原则是依据“两个坚持”开展,第一个坚持走统筹建设之路,第二个坚持走一体化的建设之路。从建设之初,我们就瞄准信息孤岛这个老大难的问题,全市一盘棋,强化统筹整合,稳步整合,步步为营,在全国同等城市中宜昌率先建成了城市级的计算中心,覆盖了市、县乡、村四级的政务体系,建设了智慧网格全覆盖的治理体系,建设了以人为核心的智慧民生体系。
王俊:今年4月19日,国家领导人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正式提出了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概念,提出:“要以信息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统筹发展电子政务,构建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分级分类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明确了新型智慧城市的目标、内容、方法,在此之前,智慧城市建设没有可参照的标准和模式可言。今天再来看看宜昌过去的道路,从1.0智慧政务到2.0的智慧治理,到3.0的智慧民生,完全按照这三个方面践行。2007年-2010年是宜昌1.0体系,主要是智慧政务“大统一”,我们的思路是一个城市要想智慧化,首先要从政府部门开始,从政务开始,是政府服务老百姓的革命,从政府自身的革命,带到自身质的改变,再到民生改善。2011年-2013年2.0时代我们提出了“智慧治理”概念,因为发展新型智慧城市最终目标是让老百姓受益,因此民生服务很重要的方面,建立的大数据大平台,大数据大应用。现在是3.0体系,宜昌已经实现了全面一体化,市民服务全生命周期、城乡发展全方位结合的阶段。
Q:为什么宜昌能在新型智慧城市上取得骄人的成绩,而一些一线大型城市却不能及呢?宜昌能够一直稳步推进的关键点是什么?
马学军:打造新型智慧城市目前有两个主要的难点,即关键障碍和体制障碍。关键障碍主要指怎么走的问题,过去有些城市是以产业为主导,目标方向不明确,所以要重新思考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之路。我们得出的经验是必须走一体化模式,打破信息孤岛,这点十分关键。在建设智慧城市之前,我们做了很多工作和调研,发现国际国内一些新型智慧城市政府体制都是纵向线的,一个部门负责一个领域。这样一来,一百个部门就会形成一百个信息孤岛。但是政府之间的数据不能协同,怎么做民生服务?
于是宜昌规划智慧城市前就决定要将体制打通,特别为智慧城市项目成立专门办公室,负责所有数据的统筹、整合工作,没有这个安排智慧城市无法真正实现。这也是宜昌智慧城市建设为什么先以智慧政务为起点的原因,我们要做的就是以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力度来统一现有的信息网络资源,建设了覆盖县、市、乡、村四级的三大智慧政务平台,形成了区域一体化的智慧政务平台。
Q:宜昌智慧城市建设办公室具体是如何操作和运营的?
王俊:2007年宜昌智慧城市建设初期,就完全按照“一体化”的路子推进。我们在践行新型智慧城市之路上发现很多看似做得很好的工作,在实践过程中有种“缘木求鱼”的意味。对此,宜昌市委、政府专门出台建设智慧宜昌的决定,成立由市委书记任组长的建设领导小组,组建了直属政府、市政府领导的,以及15名行政编制的智慧城市建设办公室,行驶智慧城市建设中的规划权、建设权、管理权。其次是机制创新,我们出台了智慧宜昌建设管理办法,严格实行“一个必须,六个统一”。凡是部门新建设系统必须统一规划,对财政投资的建设项目,坚持统一规划、统一立项、统一采购、统一监理、统一验收、统一颁牌。
所有相关的项目、财政支出、验收、采购等相关工作,都统一到我这一个办公室,所有的应用系统、数据都由一个部门统筹,下属各个部门业务数据的系统实时交换,1.1万名网络员遍布城市农村,汇聚所有的人、物、事。在全国中等城市里,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宜昌敢说自己是第一,我们从2010年开始着手构建以大数据为核心的智慧治理体系,已经不懈探索和实践,形成了在全国具有推广意义的社会治理宜昌模式。将五大社会治理要素全部纳入网格治理的范畴,格内基础信息,及时传送到云平台。与此同时还原28个部门数据实时交换,每天约有120万条数据实时更新,全市数据总量已经达到28亿多条,构建了动态更新通联共享的全市社会数据库。
Q:新型智慧城市强调的是服务民生,新型智慧城市体系下宜昌的老百姓享受到了哪些便利?
马学军:在宜昌,公交卡可以取钱、看病、取养老金和社保、查阅个人信息,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一卡通。为了实现这一体系,我们特别建立统一的政务服务平台,全市行政审批公共服务和政务公开系统全部到社区,通过一端受理,一网通办,一卡通用五个一体的措施实施,让群众办事不出村、不出区正在成为现实,同时加强在线审批,产业诚信,全面高效运行。
此外,我们运用信息化的手段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打造了一套全生命周期感知服务、全人群覆盖服务、全天候即时服务的智慧民生体系。在宜昌每天会根据大数据中心自动推送居民信息。从居民诞生开始,一系列的服务随即铺设,我们随即会接收到这个人出生的信息,然后街道社区会去核实他的基础信息,所有相关部门都会一一联动,以便准确记录到他的生命周期。
2014年,我们率先实现了光纤村村通,目前,我们的电子政务建设外网已覆盖到村社区,内网覆盖到乡镇,全部实现无纸化办公,我们的在线办公系统在全国率先实现了从公文起草到档案管理,全生命周期的网络运行。在农村打造了电子政务、电子学务、电子村务、电子商务的四务通平台,让不同人群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享受智慧化服务。开发建设一体化的市民应用APP宜昌市民宜家,集成和居民个人相关的社会保障、水电气费和交通违章等信息,以及120急救、城管投诉、工商投诉等32项综合服务功能,并且可以根据市民需求定制专属的账单推送服务,同时全面推行社区行政部门为居民群众代理事宜的双代服务,打造一刻钟便民服务圈。
我们的数据库是为民生服务的支撑体,被公安、消防、旅游部门所利用。自动计算,达到精准服务,社区范围内有多少退休职工、多少瘫痪老人等等完全明晰,哪里有火灾,哪里需要救援,都能实时上传,及时调度。
Q:我们注意到,在2016中国智慧城市年度论坛上,宜昌市的展位上提出的概念是“新型智慧城市3.0+”,多出的这个“+”有什么寓意?
马学军:“新型智慧城市3.0”下的局面是我们已经实现了的,现在可以实时在线查阅,在此体系下我市的民政、农业等16个部门的智慧应用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之所以在后面加上“+”是因为宜昌的智慧城市之路还要继续走下去,用以表达未来的持续发展。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远征,宜昌的智慧城市一体化之路,虽然体系已基本确立,效果也已经初步显现,但要走的路还很长,还有很大的潜力和空间。未来我们将认真落实中央关于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学习借鉴兄弟城市的好理念、好做法、好经验,大胆探索,不断完善。
目前,宜昌正在建设中国第一座智慧城市馆,预计今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借此智慧城市、智慧展示、智慧服务为一体的实时在线的综合智慧城市馆,努力为全国探索建设新型智慧城市作出宜昌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