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直通车”开启农机信息化之路
来源:农机直通车 更新时间:2016-08-17

   据相关消息,今年“三夏”,不少农户和农机手开始使用手机APP来对接供求信息。随着“农机直通车”全国农机化生产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农机直通车)的搭建和完善,信息化的作用日益显著。互联网+麦收,正给人们带来无限想象空间。

     我们知道,今天城里人习惯使用的“滴滴出行”十分方便,最大限度地优化了乘客打车体验,改变了传统出租司机等客方式,让司机根据乘客目的地按意愿“接单”,节约司机与乘客沟通成本,降低空驶率,最大化节省了司乘双方资源与时间。而“农机直通车”在农机化生产服务领域,与“滴滴出行”有着相似的功效,可以最大化节省农机手和农户双方资源和时间。

     毫无疑问,近年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我们已经迎来了信息时代,迎来了一个“信息就是财富”的时代。确实,在当今这个时代,数字技术、云计算机、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服务于人类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并已开始渗透到各领域的各个环节。农业领域也不例外,各环节都涉及到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说,信息化融入农业现代化,已经表现在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各个环节,以及政府部门的相关管理和服务中。

     其实,党的十八大已经从国家战略层面,把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发展变成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进一步凸显了信息化的突出地位。而且,中央还明确提出,要加快用信息化手段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从这个角度讲,我们今天追求的农业现代化,已不只是简单地提高农机化率,还应同时追求信息化率。而“农机直通车”的出笼,无疑就是农机化与信息化融合的具体实践,是给农机化插上了信息“翅膀”。

     了解农业的人应该很清楚,近年随着农机具的推广普及,农机作业在全国各地已呈遍地开花之势,并涌现出数量庞大的农机专业合作社,“跨区机收”也成为常态景象。但随着农机具增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农机手开始担心“吃不饱”“没活干”,而农户们又在担心“找机难”,尤其遇到天气不好,需要“龙口夺粮”时,“找机难”就不是一种担心,而是会变成现实。究其原因,问题无疑出在跨区机收供求信息不对称上面。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推进农业机械化信息网络建设,在中央财政支持下,由农业部农机试验鉴定总站牵头建设了“全国农机化生产信息服务平台”,也就是“农机直通车”。

     准确地讲,跨区作业最关键的是农机手与各地农户的联系,也就是供求信息交流沟通。以前联系需要四处打电话询问,现在农机手通过“农机直通车”APP,进去选择“找农活”栏目,就会出现农户发布的作业地点、面积和价格,这样可以提前计算成本和收益,划算了再接单,去了以后直接干活,效率极大提高。用相关人士的话说,“农业直通车”相当于农业“嘀嘀”,极大地方便了农机手和农户“亲密接触”,有效破解了农机手担心“吃不饱”和农户担心“找机难”问题,有力促进了粮食主产区作业机具的供需平衡、联合收割机的有序转移。

     事实上,信息化不仅让农机手和农户“亲密接触”,还提升了合作社和农机主管部门的管理水平。“农业直通车”能定位,能管账,对农机动态管理,应急调度更快捷。比如,合作社通过“农机直通车”平台,可以实时查看农机手作业地点,作业信息也直接进入财务管理系统,其管理水平更高,服务质量也得到提升。对于农机主管部门来讲,“农机直通车”平台实现了农机资源的可视化和动态管理,作业数据更准确,应急调度更快捷。

     当然,我们在为“农业直通车”叫好的同时,应该看到尽管其优势明显,但它的推广应用还面临不少难题。比如,农民的认知度不足,还有很多农民连智能手机都不会使用;农村的移动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也制约了“互联网+”的应用;还有一些农机手和种粮大户的手机里,安装了好几个功能相似的“滴滴”麦收软件,里面的信息大多是重复的,增加了筛选难度……由此可见,“农业直通车”的推广应用还需要跨越很多门槛。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农业直通车”的出现,已经开启了农机的信息化之路,是用信息化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积极尝试和精彩呈现。在今天这个信息时代,积极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的融合,用信息化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必由之路。这就要求各地必须充分认识信息化在改造传统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积极探索努力,真正让农业插上信息化翅膀,才能飞得更高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