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维修信息化:破除维修区域局限难题
来源:农机360网 更新时间:2016-09-05

农机维修是保持恢复农业机械技术状态和工作能力的技术服务活动,也是农机化服务的重要内容。农机维修对提高农机作业效率、作业质量和经营效益以及保障农机节能减排和人身安全均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应市场需求,我国农机维修出现了品牌三包式、合作社自保式、个体便利式以及政府应急式的多元农机维修主体维修模式,然而我国农机维修仍存在着整体水平低下、服务主体规模小、维修技能水平低等问题,农机维修处在“维修难,难维修”的尴尬局面。

消失的维修网点:应对市场能力不足 亟待突破瓶颈

在我国农机市场中,农机数量多、品类多,高新农机具发展迅速。目前农机维修服务主体因所处区域地理条件的不同以及自身持有的农机数量、品类的局限,农机维修服务区域化特征明显,服务半径也有较大差异。

从维修服务主体来看,四大维修服务模式的主体中,品牌三包式维修专业性强,但是在时效性上弱;合作社自保式能够保证自己及周围农户的一些较为简单的维修需求;政府应急式季节性强,在抢种抢收季节主要保障大型农机具的维修;个体便利式数量最多。

这样看来,未来能够满足用户及时维修的需求、不耽误用户正常使用农机具,个体便利式维修服务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目前个体便利式维修网点却问题重重:农机维修作业市场混乱,乱收费现象屡见不鲜,没有统一的收费标准;机具配件市场鱼龙混杂,配件质量参差不齐,用户维修后二次返修的几率大,对农机作业安全存在一定隐患;维修能力单一,难以承接用户多品类农机具的维修需求,无法满足农机全程机械化的维修需要。由此看来,虽然个体便利式维修服务在未来有很大发展空间,但就目前状况来看,个体便利式维修走向正规化、标准化的路程任重而道远。尤其是经营人员在收益单一的现状下,没有能力也没有意愿加大投入,维修人员老龄化与日俱增,这导致一部分个体便利式维修网点正在消失。

维修信息化:整合资源 调控区域间不平衡

农业部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总站站长刘敏在2016年的“农机维修服务保障区域规划研讨会”上提到,目前我国农机维修的状况还是局限在固有的思维里,而农机维修的需求却越来越大,如何使农机维修能满足到千家万户,难点在于建立一个切实可行的农机维修制度。在国二升国三、电控液压技术升级、动力换挡技术应用的背景下,老龄化的技工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化的农机维修。而无论是培养新型的维修技能人才还是吸引年轻人才加入农机维修队伍,均需要可行的农机维修制度作保障,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来破除当前困境。

尝试用“互联网+”思维,使农机维修信息化可作为解决问题的一个路径。利用“互联网+农机维修+滴滴打车”模式,方便用户寻找农机维修人员,可有效保障农机作业(尤其是农忙时节的作业),解决农机维修区域人力分布不均衡的难题。利用“互联网+农机维修+京东仓储物流”模式,根据服务半径建立区域零部件仓储中心,保障零部件供给的全面性和质量安全,同时保障用户所需的零部件能及时送到用户手上,解决农机维修区域零部件储备不均衡的难题。通过这样的信息化平台,充分整合农机维修各方资源,开放平台分享维修关键技术和客户资源,串联起各个维修服务网点,可保障农机维修人力资源储备,缓解零部件储备压力,保证零部件产品质量,使乡镇个体便利式维修网点走向标准化和规范化。

在实现农机维修信息化的蓝图中,存在的最大难题就是人员问题。首先是个体维修网点从事农机维修的人员信息化接受程度较低,未来个体便利式的维修网点经营性人才缺乏。其次是维修老龄化的队伍制约着整体维修质量的提升,而培养年轻的专业技术队伍尚需要较长的时间。另外,资金缺乏是制约农机维修实现信息化的又一难题。不论是培养专业维修技术人才还是建立高标准、高质量的区域仓储中心以及零部件配送物流,均需要较大的资本投入。只能说,改变农机维修现状,充分实现农机维修信息化“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