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内蒙古打造司法行政信息化升级版的秘密
来源:法制日报 更新时间:2016-09-06

本报记者史万森 颜爱勇 本报通讯员郭君怡 范瑞恒

“宽5.6米,高2.1米,面积11.76平方米,1.923点距的全彩高清LED显示屏,自主设计推拉式安装方式”,坐在司法厅信息监控指挥中心的大屏幕前,中心主任王平介绍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时自豪之情溢于言表。这里是内蒙古自治区司法行政工作统一指挥调度的核心,普法依法治理、基层基础、律师公证、法律援助,监狱、戒毒、社区矫正,各种视屏文字信息汇聚到这里,各种指令又从这里发出。15名工作人员,24小时无间隔值班,“这样的值班制度在全国司法行政系统不多。”王平说。

变化来得很快。2014年,司法部部长吴爱英在听取内蒙古自治区司法行政信息化建设工作汇报后指出,内蒙古地域辽阔,信息化更有作用,应用更加迫切。等2015年12月吴爱英部长来内蒙古自治区调研时,变化让她“很受震撼,很受震动”。她说,内蒙古自治区司法行政工作水平在短时间内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多项工作已经进入全国先进行列,特别是司法行政信息化建设和社区矫正工作后来居上。内蒙古花小钱、办大事,实现了科技综合效益,为全国司法行政信息化建设闯出了路子。

自治区司法厅长周黎明介绍,在司法部正确领导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司法厅把信息化建设作为重中之重,突出地缘优势和后发优势,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部署、统一运维”的原则,依托自治区政务云中心,整合利用政务外网、政法网、互联网等网络资源,建成了监控指挥和社会服务两个平台以及基础数据库、业务数据库、监管帮教对象数据库、综合数据库、共享数据库五类数据库,形成了涵盖协同办公、律师、公证、基层基础、社区矫正等14个业务应用系统的覆盖全区司法行政系统网络互联互通、信息资源共享、标准规范统一、应用功能完备的信息化应用体系,打造了具有内蒙古特色的司法行政信息化升级版。

“三个一”搭建信息化基础平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2015年,内蒙古司法厅将信息化建设作为全年的重点工作来推进。经过充分调研并到发达地区学习,厅党委逐渐形成了立足自治区实际,注重实用、突出重点、避免重复浪费的建网思路,提出了自己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这项工作也得到了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大力支持和资金保障。司法厅在全区部署一套系统,搭建起一个上下左右互联互通的综合信息系统大平台,各盟市、旗县司法局、司法所等基层单位作为用户,可通过电子政务外网直接访问业务系统,形成全区“一张网”、四级应用模式。从便于基层操作和数据录入的角度出发,司法厅把带有重复性的内容进行整合,业务软件之间既相互独立,又资源共享共用。目前,全区1928个单位全部联通,1万多名司法行政干警和法律服务工作者注册应用。

王平说,内蒙古司法厅还将司法行政信息化建设纳入全区“互联网+”行动计划,经多方协调后,自治区云计算中心为司法厅单独划出“一朵云”——司法行政云,这也是自治区各厅局中首家整体部署软件在云计算中心的厅局。司法行政云由自治区云计算中心统一提供服务器,仅这一项就使自治区司法厅原计划1.3亿元的项目投资降低为2200万元,一方面节省了大量投资,避免了资源重复建设造成浪费;另一方面极大地缩短了建设周期,还为下一步自治区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奠定了基础。

按照“指令下得去,数据上得来”的思路,内蒙古司法厅建成了覆盖全区所有机构的“一平台”——管理服务平台,建立了以“人、地、事、组织”为核心的基础数据库,构建了立体化、智能化、全方位的全区信息采集网,司法所等基层单位为信息采集源,形成动态信息采集机制,通过“资源、数据、应用”共享,为全区提供“一站式”服务,司法行政执法执业在网上申请、网上办理、网上公示、网上推送、全程留痕,实现了业务流、工作流、信息流的深度融合,一点登陆、全网关联,一人采集、全员应用。

信息化平台提升司法行政工作水平

立足服务机关、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内蒙古司法厅在推进落实“互联网+”行动计划中,运用大数据思维,建设信息化综合平台,该平台高度集成、运行着各司法行政业务系统和管理系统,信息指挥中心主任王平将该平台形容为“司法行政的家底儿”。

在内蒙古司法厅信息指挥中心,工作人员刘剑锐向记者演示了信息化综合平台的主要特点,即一点登陆、全网通行,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司法行政工作人员登陆平台后,可直接选择要登陆的业务系统,无需频繁切换系统。一次录入、全网更新,基层司法行政工作人员在录入相应的业务数据后,大数据分析研判中心对应的各项业务数据会即时产生相应的变化,实时抓取基层用户录入的数据,具有高效的智能分析能力。一人录入、全程留痕,信息化综合平台目前已实现了平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有效解决了基层工作开展不到位、情况不明、处置不及时的问题,形成了精准服务、精准管控、智能研判的工作规范新模式。

数据是信息化的基础,没有数据,信息化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为了丰富信息化综合平台数据,2015年9月28日至2016年1月5日,内蒙古司法厅开展了百日应用会战,解决了“网络通”的问题,并将2016年定为“数据录入年”,不仅要达到全系统全员100%会登陆、会录入、会应用、会操作,而且要逐步形成司法行政各项业务数字化、可视化、执法执业全程留痕、业务协作无缝隙、数据应用无死角的合成工作体系。

截至目前,内蒙古司法厅已举办了7期不同范围的软件使用技术培训班,培训信息技术人员2.3万余人次。由司法厅信息指挥中心负责牵头建立的数据录入责任制,对各单位、各部门信息化工作考核制定了量化指标,通过奖优罚劣、定期对盟市应用情况进行排名通报等形式,增强民警信息化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王平介绍,基层民警是信息化建设的最大受益者,经过一年多的攻坚克难,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数据录入基本结束,切实减轻了基层民警的工作负担,也实现了高层领导对司法行政工作的动态掌握、实时监控、定性分析,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动了自治区司法行政工作向主动、精确、科学、高效的模式转变。

“手环+手机”让社区矫正工作易于操控

针对内蒙古自治区社区服刑人员分散、维稳任务重、农村牧区社区服刑人员比例高的特点,内蒙古司法厅利用北斗定位系统,开发了一套社区服刑人员定位管理平台,并于今年4月15日起将3000套定位手机和防分离手环在全区范围内部署试运行。

王平向记者介绍:“社区矫正定位管理系统采用的定位技术安全可靠,并具有地域聚合、位置查询、轨迹查询、区域设定、圈特定区域、设备异常报警等功能。信息指挥中心可以随时监测到全区社区服刑人员的实时定位和历史轨迹,并存储服刑人员的数据资料,为日后侦破案件和防控再犯罪提供重要依据。”

据悉,内蒙古司法厅按照目前全区社区服刑人员的比例先期发放了3000套定位手机和防分离手环,各盟市旗县司法局根据各自辖区内服刑人员的特点为其佩戴手环。包头市昆都仑区阿尔丁司法所所长路璐向记者介绍,由于目前资源有限,阿尔丁司法所采取社区服刑人员分批次轮流佩戴的方式,昆都仑区社区矫正执法大队会根据服刑人员佩戴手环期间的情况决定其下一季度是否需要继续佩戴。

据介绍,社区矫正定位管理系统采用的“手环+手机”定位方式有效解决了因人机分离造成的无法监控的问题,即系统通过定位手机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监测,社区服刑人员所佩戴的手环与手机通过蓝牙连接,当两者的距离超过20米时,系统就会进行分离报警,使司法所能及时了解辖区内社区服刑人员的实时动态。

自治区社区矫正管理局局长宁润斌向记者介绍,目前,全区共有将近15000名社区服刑人员,每个司法所要承担数十名,甚至上百名社区服刑人员的管理工作,而基层司法所工作人员一般为2-4名,社区矫正管理的工作量很大。“借助这个社区矫正定位管理系统,基层司法所、司法局、司法厅都能够随时监测到社区服刑人员的位置和活动轨迹,极大地提升了社区矫正的管理水平。”

科技手段实现监狱戒毒场所精细化管理

2015年是内蒙古自治区司法行政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应用年”,在不断完善各类业务系统软件应用的过程中,内蒙古司法厅将监狱系统14699个监控点接入了司法厅信息指挥中心。至2015年12月底,内蒙古司法厅信息指挥中心已完成了对监狱无死角的实时监控和在线指挥。

王平介绍,自治区司法厅信息指挥中心还联合监狱管理局建立了重大节假日音视频指挥调度制度和重要执法工作远程会商、网上督查制度,使监控系统更有效地服务实战需要,实现了监狱、戒毒场所的精细化管理。

针对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的特点,自治区司法厅还开发了远程探视(探访)系统,使相隔千里的服刑、强制戒毒人员与家属通过视频相见成为可能,有效解决了老人、孩子、行动不便等人群探视不便的问题,人性化的探视(探访)系统被群众称为监所与社会的“连心桥”。

据悉,服刑、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家属到户籍所在地旗县级司法局,经过指纹比对后,递交相关证明材料,即可进行远程探视、探访。自治区司法厅信息指挥中心工作人员易晓峰向记者介绍,目前,全区的18个在押监狱和12个戒毒所均设立了远程探视(探访)室。

为了能够及时获取刑满释放人员的最新动向,及时了解看守所在押人员的信息,有效地进行救助帮教,内蒙古司法厅还协调自治区公安厅,共同建立了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大数据平台。

由于此前司法行政系统与公安系统之间数据不能共享,公安机关在侦查期间无法掌控监狱服刑人员、戒毒人员的刑期变化,监狱、戒毒所、司法局等机关也无法及时了解“三无”人员情况,这就形成了特殊人群管理上的脱节和盲区,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大数据平台的建立实现了跨部门信息共享。

王平说,该平台整合了各部门业务软件系统资源,对特殊人群信息进行整合和关联分析,能够进行特殊人群身份甄别、态势监测、联合监管、救助帮扶,实现了特殊人群的精准管理。

此外,为了提高司法行政处置突发应急事件的能力,有效防范自然灾害、厄尔尼诺现象等极端天气对监狱戒毒场所的影响,自治区司法厅还计划整合有线通信、IP网络资源,实现对全区监所突发事件的综合研判、实时监控和全方位指挥调度。

一站式法律服务平台为民解忧

内蒙古司法厅还结合民族地区特点,采取“O2O”模式,建成了全国首家蒙汉双语“12348”公共法律服务平台。该平台采用热线平台、网络平台、手机平台和服务大厅“四位一体”的群众服务需求受理渠道,实现了法律服务“一线通、一网通、一掌通、一站通”,即用户可以通过电话、网站、微信和法律援助大厅进行法律咨询,寻求法律援助。

据悉,全区目前已经实现了手机和固定电话拨打“12348”将直接呼入各盟市坐席,用户可以按照语音提示选择汉语或蒙语服务。“12348”平台接线员全部为具有丰富的法律知识和法律专业工作经验的律师或者专业人员,每个盟市设立3个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平台坐席,每个坐席配备2名咨询员,实行每日12小时工作制,每班保证有1名蒙汉语兼通的咨询员。同时,网络用户还可以通过“12348”官方网站或“法治内蒙古”微信公众服务号进行在线法律咨询。此外,全区12个盟市司法局均设有法律服务大厅,以接待群众来访咨询。

内蒙古司法厅法律援助中心工作人员乔鹏飞向记者介绍,在不断完善“12348”公共法律服务平台的过程中,自治区司法厅积极协调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以及中国联通三大通信公司,并得到了三大公司的大力支持,在免去“12348”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专线费用的基础上,还对群众拨打咨询电话给予资费优惠,三大公司手机网络用户均可享受10分钟内通话全部免费,超出10分钟之后按每分钟1角钱计费,降低了老百姓咨询的成本,减轻了咨询群众的资费负担。

乔鹏飞说:“目前,自治区法律援助中心还借助厅信息中心摩云视频软件,为偏远地区的人民群众提供远程法律援助,为老百姓们解答一些旗县司法局、乡镇司法所无法解答的法律问题,真正实现了城镇半小时、农村一小时、牧区半天法律援助服务圈功能。”

据介绍,为扩大“12348”公共法律服务平台的服务范围,内蒙古司法厅还与阿里巴巴公司合作,将微信公众服务号中法律服务机构的查询功能链接到了支付宝城市服务模块,用户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电脑或手机登录支付宝城市服务模块,方便快捷地查询全区的公证处、司法鉴定机构等。

“农村交通不便,为了咨询点事得往县城跑。有了‘12348’法律服务热线,农民在田间地头、甚至是自家炕头上,就能把问题搞清楚了。”自治区司法厅副厅长张德成在“12348”法律服务平台正式开通时这样说。

据内蒙古司法厅信息指挥中心数据显示,自“12348”法律服务平台开通至今,“12348”话务平台解答群众咨询10.6万余次,网上解答群众咨询9.3万余次,关注75万余次,平台共发布司法行政各类信息4万余条。

“互联网+”助力普法学法

2016年是“七五”普法的开局之年,为了切实增强学法用法和普法考试的针对性、时效性,内蒙古司法厅在全区开展了网络在线学法和普法考试工作,实现了对全区重点普法对象在线学法和普法考试情况的科学统计。据介绍,该网络在线学法和普法考试系统是集学法内容资源库、试题库、成绩自动生成、电子学法和考试档案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学法、考法的大平台。

内蒙古司法厅法制宣传处处长杲凤存向记者介绍:“2016年,自治区实现了全区无纸化法律知识考试自上而下全覆盖。今年4月8日及14日,司法厅分两期举办了区直机关、企事业单位网络在线学法和普法考试培训班,强化了在线学法的管理,促进了全区各级公务员及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在线学法工作的开展。”

据悉,网络在线学法内容由内蒙古司法厅与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共同开发,除常规内容外还增加了《民族区域自治法》、《草原法》等具有内蒙古自治区特色的相关法律,同时还增加了自治区人大通过的有关地方性法规内容,包括自治区编印的《公务员法律知识问答》、《农牧民法律知识问答》和《青少年法律知识问答》等。

自治区依法治区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供的数据显示,截止9月2日,内蒙古共有41万余人次在该平台进行了在线注册和在线学习,公务员网络学法基本实现全覆盖。

自治区司法厅法制宣传处工作人员梁爽向记者介绍,该系统要求学员每月登录学习不少于4次,全年需累计满5000分后方可参加年度普法考试。

据介绍,过去,内蒙古司法厅主要通过编印和发放教材的方式组织学法,整个过程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较大。而现在,在线学法和普法考试系统还有相应的手机APP,使学员网上学法不再受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极大地提高了普法工作的实效性和普及性。

在深入推进“互联网+司法行政”行动计划的过程中,内蒙古司法厅还借助法制网,开通了法治内蒙古网和法治内蒙古微博微信平台。目前,法治内蒙古网站的点击率已达到200万,法治内蒙古微信公众号关注度达到了10万余人,是内蒙古自治区厅局中关注人数最多的官方微信,发挥了讲法治故事、传播司法声音的作用,也提升了司法行政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度。

信息化促成司法行政统一调度指挥

为突出指挥职能,进一步发挥信息化系统的实战作用,内蒙古司法厅利用专用车辆、无线电专用频道,建成了司法厅统一指挥、监狱管理局和戒毒管理局以及监狱、戒毒所统一响应的应急指挥平台,该平台的进一步推广还实现了司法厅对12个盟市司法局进行在线音视频指挥调度。

王平介绍,自治区司法厅综合利用了内蒙古自治区测绘院地理信息局现有的基础数据,集成GIS、RS、GPS地图等多源、多尺度地理信息,有效整合了司法行政机构专题信息,建立了司法行政综合数据库,形成了内蒙古自治区司法行政系统应急指挥、查询统计、辅助决策等为一体的电子地图支撑平台。目前,该项目已经完成了基础平台的搭建和数据的采集。

据悉,为进一步提高司法行政处置突发应急事件的能力,内蒙古司法厅以监狱、戒毒单位为单元,单独组成小网,以自治区司法厅、监狱管理局、戒毒管理局组成大网,利用司法行政专有信道,采用数字手持终端和车载终端的方式,在全区建设了31个司法行政无线基站,建成了超短波无线应急指挥平台,实现了平时重点在监测、战时能够统一指挥统一调度。

王平说,为有效应对网络舆情,内蒙古司法厅信息指挥中心还开发了网络舆情监测平台,并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进行全天候全网监测,采集境外、国内司法行政相关信息,形成每日舆情简报。据内蒙古司法厅信息指挥中心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该监测平台已经抓取到2500万余条与司法行政相关的关键词,为有效应对网上舆情提供即时性、预警性、苗头性信息,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