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公民意识不断提升,百姓对公共服务的期望值不断提高。政府部门各自为政、被动式的管理与服务难以满足需求, “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刻不容缓。
继越来越多的行业迈入“互联网+”快车道后,政府也积极投身这一时代变革。今年9月14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了“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时间表。作为国内电子政务起步较早的区域,上海正朝着这个方向持续发力:前不久的市政府常务会议就审议通过了上海电子政务云建设和政府系统办公协同平台建设两大方案。
互联网思维催生了众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为各行各业带来的巨变。此次“互联网+政务服务”有望成为政府运用互联网推进自身改革的重要工具。那么,这场以互联网为催化剂的政府改革有何看点,又有何深意?
乘势而上
今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全国“两会”上提出:要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让居民和企业少跑腿、好办事、不添堵。这让市民和企业对“互联网+政务服务”翘首以盼。
半年之后,国务院颁布了具体的实施计划。今年9月14日,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力争到2017年底前,国务院有关部门、各省级政府建成面向公众、开放共享的一体化网上政务服务平台;2020年底前,建成覆盖全国、一网办理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
国务院的部署,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公民意识不断提升,百姓对公共服务的期望值不断提高。政府部门各自为政、被动式的管理与服务难以满足需求,而部门间信息不畅导致的“证明我妈是我妈”的窘境,让“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刻不容缓。
“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水平,要借助制度+技术,这个技术就是信息化手段。电子政务可以解决决策科学和服务高效等一系列问题。前者是用大数据支撑政府决策,后者是用技术支撑政府职能转变。”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说。
从全球范围看,一些世界著名城市都致力于推进电子政务。比如,新加坡所有政府服务均可网上办理,用户办事资料自动在政府部门间流转;香港特区政府推出“一站通网站”,把过去分散在200多个政府部门网站的1200多类网上办事服务集中在一起,方便市民办事。
有着良好信息化基础的上海,不仅在电子政务领域起步早,而且推进电子政务应用的积极性很高。近年来,上海率先建成了法人、人口、空间地理三大基础数据库,并从2010年起,在“中国上海”门户网站开通了市级网上政务大厅。此后,市政府连续多年将网上政务大厅建设列为重点工作,持续推进。
面对国家要求和全球趋势,上海提升电子政务能力和水平的需求强烈而紧迫。网上政务大厅建设正是其突破口,一方面继续完善行政审批、办事服务两大功能,打造政府服务“单一窗口”;另一方面,充分吸收上海自贸试验区三年来的建设经验,抓紧建设事中事后综合监管平台,进一步完善网上政务大厅功能。近日市政府常务会议部署推进电子政务云和政府系统办公协同平台建设,将进一步筑牢“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根基。
自我革命
作为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关键之举,“互联网+政务服务”的益处显而易见,但实施起来却并非易事。
“互联网+政务服务”并非简单地把线下工作搬到网上,而是要求政府工作理念切实转变,对政府工作流程优化再造。
看似技术性的信息化工作,与政府系统自身改革直接相关。信息化带来的扁平化、透明和高效,要求各部门必须简政放权。为了推进网上审批和网上办事,政府部门的职能、权限、办事流程都将内嵌为电子程序,这将大大减少自由裁量权,消除权力寻租的空间,当然可能遭遇阻力。
不仅如此,在高效透明的电子政务面前,政府的工作流程必须改革,对跨部门协同应用的要求大大提高。从深层次看,长期以来各部门制定的规章制度都是基于本条线或本部门的,而电子政务对协同应用、综合监管的新要求,超出了原有的制度设计范畴。总体看,数据共享、协同应用、扁平化等理念,都挑战着政府部门传统的思维方式。无怪乎,电子政务领域一位资深人士评价说:“过去是电子推政务,现在是电子等政务(改革)。”
对上海这样的信息化前沿城市,还有先行一步的烦恼。过去各部门“拉条”建系统,满足了各自需求,但在全市层面也形成了一个个“数据烟囱”。随着电子政务云启动建设,意味着政府各部门及直属事业单位原有的几百个信息系统将整合,在云上互联互通,开放共享。打通“信息孤岛”的过程中,同样可能有阻力。
杨雄在市网上政务大厅建设与推进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讲话。张春海 摄
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杨雄在今年2月召开的市网上政务大厅建设与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开门见山:“不能主动顺应互联网+,没有创新的理念,政府很多工作就无法推进,僵化保守只能落后!”他还直言不讳:推进数据共享、网上办事,改变了过去的习惯做法,动了一些部门的“奶酪”。各部门、各地区要摒弃小九九、小算盘,主要领导必须下决心,才能解决拦路虎!
基层实践
在上海的一些区,“互联网+政务服务”已并非简单的概念和粗线条的框架设计,而是有更为多样化的实践探索。
徐汇区行政服务中心。
在徐汇区委、区政府推动下,徐汇所有与政务服务有关的数据都纳入区大数据中心,所有为百姓服务的部门都集中起来。原先24个职能部门都入驻徐汇区行政服务中心,网上网下打通,73个业务系统整合为一个终端、一个入口、一个界面,实现单点登录、全网通办。
“搞电子政务,要建好立交桥、打通断头路、加高防火墙。”徐汇区行政服务中心负责人坦言,电子政务不是推倒重来,而是“架桥开路”,用综合成本最低的方法,把各部门已有的系统连接起来,构建起新的服务体系,真正改善企业和市民的办事体验。以企业办理营业执照为例,过去企业要去工商、税务、质监部门办理,法律规定每个部门的办理时限为5-10个工作日。企业去每个部门办事至少跑3趟:先问需要什么材料;再去送材料;第三次去取证。3个部门至少跑9次,全部办完要1个月。而在区行政服务中心,企业先网上填表,各部门重复的内容直接归并,填写内容比过去减少50%。填完后只需跑两趟:送材料和取证。通过部门间协同审批和内部自我加压,只需4天即可办出企业设立所涉及的全部证照。如果办事人选择物流递送服务,跑一次腿就行。
通过网上办事和流程优化,徐汇区初步实现了“群众跑腿”变“数据跑路”,“企业四处找”变“部门协同办”。统计显示,区行政服务中心成立一年来,现场办事人次为70万人次,同比减少30%。这一现象与杨雄市长的判断不谋而合:“实体大厅人头攒动,说明网上政务大厅没搞好。实体大厅人不多,才是先进的。”
徐汇区行政服务中心。
围绕电子政务,上海其他区也正积极探索。比如,浦东新区明确将办事主战场从实体大厅移到网上政务大厅,推进审批事项网上办理,已开发出“外资企业七证联办”、“基本建设项目网上连联合审批”等子系统,相关事项全部实现网上办理。浦东还发挥自贸区优势,率先启动了综合监管平台建设。不仅如此,上海市级部门也在积极行动,如市经信委和市发改委推进的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市住建委的城市综合管理共享平台建设等。
便民定位
政府学习借鉴互联网思维,政府服务管理加快迈进“互联网+”时代,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管理服务模式、提高政府效率和透明度,可以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引入互联网、大数据等工具后,政府也能实现许多过去没法做到的事。比如,上海正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成果,由市工商局牵头建设事中事后综合监管平台。该平台将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企业从诞生之日就在平台留档,任何政府部门对该企业的执法处罚都将记录在同一档案内,从而实现综合监管,并逐步破解事中事后监管难题。
随着上海电子政务云平台启动建设,将为各委办局业务系统提供支撑,让各种应用在云上展开。未来市政府各部门将实现基础设施共建共用、信息系统整体部署、数据资源汇聚共享、业务应用有效协同。同步建设的政府系统办公协同平台不仅具备文件流转、目标管理、辅助决策等诸多功能,还将实现市区两级政府部门办公的高度协同。协同平台还将首次上线移动办公功能,意味着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将来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移动端办理公文和阅件。上述种种,归根到底,都是要提升政府服务人民群众的水平,提高群众的满意度。
“电子政务的发展,是从分散到集中、从内部到公开、从服务自我为主转为服务对象为主。电子政务是否成功,关键看是否真正便民。”市政府办公厅相关负责人说。
互联网成功改变了很多行业,可以预见,政府管理服务也将迎来一场洗礼和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