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现状分析
来源:中国电子政务网 更新时间:2016-10-17

我国电子政务发展阶段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联合国将电子政府发展分为五个阶段:萌芽期、增强期、交互期、处理事务期和无缝隙期。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对国家行政学院部分学员的问卷调查表明,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总体上还处于初级水平,大致相当于联合国电子政府“五阶段”中的第二个阶段,即信息单向发布阶段。 综合国内外各方面的调查和评估,可以认为,目前我国电子政务整体尚处在初步发展阶段,这是我国电子政务的第一个特点。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发布的《2016-2022年中国大数据行业深度分析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我国电子政务的第二个特点是发展的多层次性和不平衡性。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稳,中央部委、沿海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电子政务的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呈现出多层次、不平衡性的特点。像上海的电子政务就具有国际先进水平,青岛的电子政务也有许多创新的做法。然而,从全国来看“纵强横弱”的现象比较普遍,从中央到地方主要的纵向业务系统,像海关、税务、审计等经济监管电子政务系统发展较快,成效显著,但地方尤其是不发达地区的电子政务水平相对较低。无论是中央部委之间还是地方政府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的能力还十分有限。另外,近几年政府门户网站的发展较快,但网站内容与所能提供的服务却相对不足。

    我国电子政务的第三个特点是,电子政务领域各种“矛盾”突出。比如,部门和地区对电子政务的投资热情与应用效果之间的反差强烈;电子政务与政府实际业务动作经常还是“两张皮”;电子政务管理沿用的固定资产投资方式已不能适应电子政务发展的需要,但相关的管理制度改革却处于相对缓慢的状态等等。

    如果从2002年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建立为标志,中国电子政务已经整整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国电子政务发展至少在五个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一是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电子政务提供了保障。目前我国的网络规模已经位居世界第一,宽带规模也仅次于美国,位居全球第二,固话、手机用户达到10亿,城市家庭的电脑普及率达到60%以上,全国的IP地址达到2.16亿,cn域名达到1190万,网站236万,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我国的电子政务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二是以行业为代表的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取得了重要突破,作用日益显著。一大批带“金字头”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如金桥工程、金卡工程、金关工程、金税工程等取得明显成效。三是政府内部办公、对外管理和服务整体上对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的依赖度提高。这从一个方面显示了电子政务应用逐步深入后产生的影响。四是政府公务员的理念、管理行为发生重大变化,社会公众受电子政务发展的影响带动作用明显。一个显著例子是,今天国家公务员对电子政务的认识和依赖,与十年前相比难以同日而语。五是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目前全国的政府门户网站超过5万多家,县以上政府机构普遍都建立起门户网站。门户网站在提供信息服务、办事服务以及政民互动服务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电子政务市场规模持续较快增长。根据统计,电子政务行业2008 年-2010 年的市场规模分别为740亿元、861.7 亿元、1010.9亿元,行业规模的复合增长率达15%,高于同期的GDP 增速。未来我国电子政务市场规模仍将保持较快增长,2015 年的市场规大2245.3 亿元。2016年市场规模将超过2000亿元。

2008-2015年我国电子政务市场行业市场规模情况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5年中国电子政务市场结构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08-2015年电子政务市场构成表(亿元)

年份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硬件
361.86
410.17
473.10
517.03
566.10
645.79
710.99
791.52
网络设备
141.35
149.94
153.65
184.24
209.68
244.42
288.95
334.28
软件
74.00
94.79
121.31
154.52
202.69
282.16
374.72
470.51
服务
162.80
206.81
262.84
332.81
419.33
461.84
540.34
648.99
合计
740.00
861.70
1010.90
1188.60
1397.80
1634.20
1915.00
2245.3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大力推动政府信息系统和公共数据互联开放共享,加快政府信息平台整合,消除信息孤岛,推进数据资源向社会开放,增强政府公信力,引导社会发展,服务公众企业;以企业为主体,营造宽松公平环境,加大大数据关键技术研发、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力度,着力推进数据汇集和发掘,深化大数据在各行业创新应用,促进大数据产业健康发展;完善法规制度和标准体系,科学规范利用大数据,切实保障数据安全。通过促进大数据发展,加快建设数据强国,释放技术红利、制度红利和创新红利,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