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世界经济加速向以网络信息技术产业为重要内容的经济活动转变。我们要把握这一历史契机,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这一深刻论断与“新四化”战略一脉相承,指明了信息化产业发展的总体方向,确定了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基本遵循。
近年来,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是世界诸多国家和地区面临的首要工作。当前我国传统产业需求不振、工业产业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全要素生产率呈下降趋势,经济发展动能不足。加快经济社会的信息化进程,充分发挥信息化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生产要素利用效率、加速高新科技研发与应用、创新管理方法与理念、提升劳动者素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培育经济新动能,推动经济新发展,对于迅速遏制我国经济下行走势具有重要作用。
信息化能够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信息化,必然要求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信息技术产业是一个包括信息技术研发、生产、储存、应用等一系列技术的产业群。一方面,网络信息领域核心技术设备,如高性能计算、移动通信、量子通信、核心芯片、操作系统等研发和应用,本身就是重要的基础性、战略性、高附加值产业。发达国家经验表明,信息技术产业能为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动力。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相结合,将在降本增效、创新研发、拓展市场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促使传统产业脱胎换骨。因此,要加大投入,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互联网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传统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做大做强数字经济,优化产业结构,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
信息化能够提高生产要素利用效率。当前我国生产要素利用效率较低:单位GDP能耗较高,是美国的3倍,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全要素生产率自2008年达到顶点后,一直呈下降趋势。提高生产要素利用效率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通过技术进步实现生产效率提高,二是通过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实现配置效率的提高。信息化的发展,能够促进社会整体技术水平提高,加快生产要素在全域内的流通与配置,大幅降低生产、管理、交易和资源环境保护成本,提高生产要素利用效率。
信息化能够加速高新科技成果的研发与应用。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微芯片等一系列新技术新工艺得以普及,这些创新技术的应用为企业和科研院所发展提供系了功能支持与高端技术支持,促进研发工作效率提高,缩短研发周期,加速高新科技产品商业化应用。同时依托新技术的应用普及,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激发全社会研发创新积极性。
信息化有利于创新管理方法与理念。信息化的发展开拓了政府治理和企业管理的工作思路,能够工作方法的创新与工作效率的提升。依托大数据、云服务等技术手段,政府与企业决策更加智能化、便捷化,日常管理与应急指挥更加有效便捷,治理和服务水平能够得到很大提高。对政府来讲,信息化能够实现政府部门间的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提高各级政府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水平,能够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的迅速提高。对企业来讲,信息化有利于企业形成互动、高效、快速的现代企业管理机制,促进企业竞争力的集成,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信息化有利于劳动者素质提升。在人口老龄化大背景下, 人口数量拉动经济增长的旧模式,正在被人口质量拉动增长的新模式代替。劳动者素质的提升有赖于高效教育体系的形成与完善,信息化的发展能够为此提供技术基础和条件。信息化为沟通人才资源、融通人类智慧提供了技术手段和交流平台。另外,一个国家整体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对高端人才吸引力有着巨大影响。因而信息化在直接提升劳动者素质、提升劳动效率的同时,也成为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的重要因素。
(作者: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