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佛山”:探路城市治理现代化
来源:南方日报 更新时间:2016-10-18

             

佛山禅城在“一门式”大数据基础上启动全省首个社会综合治理云平台。


 
佛山启动“互联网+”智慧菜市场,支持多种支付方式进行结算。 

10月20日,第二届中国(广东)国际“互联网+”博览会将在佛山正式开幕。届时,谷歌、腾讯、阿里巴巴、华为等来自国内外的互联网巨头,以及其他涉及智能制造、智慧金融、电子商务、创新创业等领域的顶尖企业将悉数登场亮相。全球互联网业界的目光再次聚焦佛山。
作为中国制造业重镇,佛山“互联网+制造”的探索和成效已经引发外界高度关注。而外界较少关注的,是佛山“互联网+”探索的另一面——以“互联网+”力量引领城市治理现代化,探索构建“智慧城市”。
根据去年发布的《佛山市“互联网+”行动计划》,佛山要推动互联网与政务、教育、卫生等深度融合,创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机制,加强在线服务平台建设和公共信息资源共享,推动优质资源社会化开放,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而事实上,不管城市管理还是社会服务领域,佛山信息化、互联网建设都长期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已经成为推动佛山由城市升级到城市升值,再到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抢占“互联网+”时代新风口,制造业大市佛山在“互联网+智慧城市”转型发展上期望再当先锋。
火热的图景
“互联网+”让城市更智慧
“最近的一台115路公交车,距离所在的市二医院尚有3站,约1.7公里。”自从佛山市交通局推出公交实时查询软件——“车来了”后,市民只需打开应用就能知道车还有多远到站,上班族掐着点出门赶公交已成为现实。
互联网技术和理念已经深深渗透进佛山的城市建设与城市治理当中,成为佛山升级城市环境、提升城市价值过程中的推动力量,并悄然改变着佛山人的日常生活。
仅交通领域,今年以来,佛山市公安局联合快处快赔中心,在全国率先推出交通事故快处快赔、移动互联线上处理即时赔付。在新模式下,当事人利用市公安局官方微信平台进行定位并上传现场图片,5分钟左右可离开交通事故现场,大大缓解因事故造成的道路拥堵。
同样值得一提的是,近段时间,佛山市公安局再次升级公安业务网上办理服务,在全省范围内首先实现交警、治安、出入境三大警种服务事项的微信支付,优化了实名认证、网上网下对接等服务事项,进一步提升了“互联网+微信平台”的警务模式,提高便民指数。
佛山城市管理的“互联网”触角还延伸到环保领域。在南海区,污染源阳光地图已经上线。利用GIS地图,市民可通过污染源地图,定位到自己所处区域,直观、快速地了解自己所在区域的污染源情况。如果污染源企业监测结果超标,地图上将显示为红色。
互联网的应用,让环保数据不再“沉睡”。作为广东较早提出“互联网+环保”体系建设的城市,佛山将全力打造全国一流的“互联网+”环境保护体系,并计划在年内完成统一云计算环境数据中心建设,引导更多的企业、社会组织、高校等对环保大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和商业模式创新,发挥环保大数据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
站在体验机上,只要几秒钟就能获得身高、体重、体脂比等数据;微信选择医院、科室、医生,流程简单,1分钟完成预约挂号,成为流行的挂号途径;手机下载软件即可寻医问药,实现健康的动态管理……医疗领域的互联网应用,让更多普通市民受惠。
笔者从佛山市卫计局了解到,目前佛山已经实现移动挂号、移动支付、移动输液、移动查验房等;今后还将在互联网端上,设立健康档案查询、生育登记、计划免疫的查询提醒、市民献血或学生健康查询等。
依托“互联网+”技术推动食品安全监管也是佛山民生领域探索的一大方向。在佛山多个市级“菜篮子”农贸市场里,市民不仅可用刷卡、手机支付等方式便捷“买单”,还可扫描农副产品上的二维码,查看产品检验结果等信息。
从城市管理到社会服务,从交通到环境保护,从医疗到食品安全,一座工业大市的现代化智慧图景已跃现眼前,佛山“互联网+城市”的探索正在火热进行之中。
内生的动力
互联网基因融入城市血液
在佛山,“互联网+”元素已经成为城市进化的内生动力。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化、数字化实际上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基因。
早在20年前,当时的南海已成为全国第一个开通因特网接入节点的县级市,并在次年成为全国城市信息网络服务系统建设试点市。2002年,南海已建成了全市互通的骨干光纤网,电信光纤接入网和电子政务网均已连接南海250个行政村,实现了村村通光纤,户户可上网,前来参观学习的单位不计其数。
“那时候的南海,已经成为国内建设数字化城市的代名词。”南海区有关负责人介绍,当时的南海三次作为中国内地唯一代表城市,出席世界级高水平的“信息化论坛”。
在互联网时代全面到来的背景下,佛山更加坚定地以信息化力量推动城市进化升级的战略选择。2010年,佛山首次提出发展“智慧城市”,出台《“四化融合,智慧佛山”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5年)》,推动信息化、工业化、城市化、国家化的融合,并将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信息化便民工程等列入“智慧佛山”重点工程,并陆续启动社保卡、居民健康卡、便民网等国家试点项目。
同年的佛山市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该市将以信息化提升城市化,一方面积极推进电信网、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加快物联网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信息服务,另一方面借助信息化手段和措施,大力发展智能交通、智能治安等,加快迈向信息社会。
两年后,佛山出台《落实城市升级三年计划加快建设“智慧佛山”实施方案》,明确从智慧支撑、智慧示范、智慧工程三大层面实施智慧城市建设,从大数据资源开发利用为切入点,推进智慧城市的发展。
作为国内最早提出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佛山以产业转型升级为核心,加快发展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产业,从而带动城市经济与创新能力的提升,并形成了较好的智慧城市发展模式。随后,佛山更被IBM确定为2013年全球“智慧城市大挑战”中国大陆地区唯一的入选城市。
“佛山具有特殊的基础和禀赋,不仅可能先人一步取得成就,更能为其他城市的民生建设和产业转型树立范例。”IBM专家团队认为。
事实上,国内一些大城市也启动了“智慧城市”建设,但如佛山这样将“智慧”提升到城市转型发展核心战略的城市,国内却是少有。
如今,佛山正掀起新一轮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高潮。根据佛山市政府发布的《进一步推进公共场所无线局域网(WLAN)建设实施方案》,今年内,该市将在公共场所建成3万个免费无线接入点,实现60万人同时上网。
与此同时,佛山还继续推进城乡一体化、民生事业、行政体制改革等多个层面系统的信息化服务升级,期望深化“智慧城市”的概念,真正拓展了“智慧”的内涵和外延。
全新的方向
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探路城市治理现代化
信息技术的应用正改变着政府部门的工作流程和服务链条,在社会治理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走向城市治理的现代化,正是佛山探路“智慧城市”的全新方向。
今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开展信息惠民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促进部门间信息共享,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作为80个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之一,佛山“一门式、一网式”政府服务改革成效获得全国关注。
其中,从2014年3月启动的禅城“一门式”改革成效显著。据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禅城自然人“一门式”一个窗口可受理306个事项,群众办事等候时间缩短为5—10分钟,近50%事项实现即时办结。
与此同时,法人“一门式”570个法人事项已纳入系统,并开通24小时网上大厅方便企业办事。目前,1/3的申办人选择在办公室或家里通过互联网、手机终端进行网上办事,1/5的业务在非上班时间通过网上提交。
“一门式”改革在提供便民服务的同时,系统还对各类民生数据进行积累、沉淀和共享,逐步建立起基层治理“大数据”,各部门可精准分析市民的新需求,主动提供服务。
9月底,25岁的刘佳明辞去了在电商企业的工作,休息一段时间后,他到“一门式”居委会办事点尝试网上求职。在办事窗口前,他“滴”地刷了一下身份证,填写求职登记表,工作人员随即就为他搜索到3个适合其要求的岗位信息。与招聘单位进行联系面试后,刘佳明不出一周便再次上岗。
这是“一门式”精准服务的一个缩影。目前,禅城区正推动数字禅城政务应用“一张图”工作,即以图层形式叠加城市管理、三防、安监、应急等领域数据资源,通过分析研判,逐步实现“人、事、物”与社会综合治理云平台的联网,提高部门各类城市管理资源的共享利用,有效支撑政府的精准决策。
不只是禅城区,南海区利用互联网以及大数据技术,在城市治理现代化的路上也越走越深入。除了在全国成立第一个县区一级的数据统筹局,去年年底,南海还挂牌成立佛山首个政务管理办公室。据了解,该政务办集行政服务、政民互动、社会治理、公共交易、决策制成等职能于一体,将全面整合政务资源,推动行政服务向社会治理转型。
“组建政务办是南海区组建推动大政务建设的重要一步。”南海区政务办主任彭健良表示,这将促进政务资源的整合和信息孤岛现象的消减,盘活数据资产,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推动政务大数据全面应用,提升政府协同办公效率和为民办事效率,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社会治理能力和决策能力。
在“互联网+”浪潮席卷全国之时,佛山去年就已率先发布《佛山“互联网+政府”(电子政务4.0)发展研究报告》并提出,到“十三五”末期,全市将初步建成新型电子政务体系,形成“智慧型政府”。
样本
“互联网+易通关”:一个智能政务的佛山样本
开通半年,佛山地区共有10万余票货物通过互联网报关软件办理通关手续,3.9万票货物通过“互联网+自助缴税”自动放行,6000余票货物办理“互联网+互动查验”手续,3000多家外贸企业享受免费报关服务,直接节省通关费用约1176万元,整体通关时效环比提高11%……
最近,广州海关隶属佛山海关“晒”出了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政策的成绩单。从数据可以看到,其于去年年底着力打造的“互联网+易通关”改革已经初见成效。
作为全国首个全面实施“互联网+易通关”的地级市,佛山通过对“互联网”理念的实际应用,最大程度开放服务入口、实现数据互联互通,在海关和企业间架起了一座直通桥,逐步实现企业办理海关手续“零限制、零跑动、零收费、零耗时”。
这是服务企业、为企业减负,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升工作效率的体现,也成为助力佛山打造“不是自贸区的自贸区”的重要举措。
全天候随时都可“移动报关”
此前,海关接受企业进行7 24小时申报,但在非工作时间,企业可能较难找到报关公司委托代理报关。同时,查验、缴税等货物清关手续需要在口岸现场办理,企业报关受时间、地点限制,订单处理、货物调度、业务运营也要随之调整。
自从有了“互联网+易通关”,企业免费下载录入申报程序(软件)到电脑,依托互联网就可自由选择报关的时间和地点,实现全国甚至全球全天候向佛山、南沙口感进行“移动报关”,企业货物调度更灵活,物流运作更畅顺。
“这个改革对降低企业通关成本的效果是实实在在的。不仅节省了我们跑报关公司的时间,提高了通关时效,而且还节省了人力成本和打印报关单的费用。”广东生生农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报关负责人梁楚莹说。
据了解,“互联网+易通关”模式包括“互联网+自助报关”、“互联网+提前归类审价”、“互联网+互动查验”、“互联网+自助缴税”4项措施,推动企业通过互联网平台即可完成进出口货物海关通关手续,促进贸易便利。
5分钟完成加工贸易通关审批
报关只是货物通关的“起点”,要实现通关全过程的“互联网”,还要看如何实现“到场查验”。
目前,广州海关在佛山各口岸试行的“互联网+互动查验”措施,为“到场查验”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法。海关通过互联网向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或者其代理人推送查验通知,海关查验时,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或者其代理人不到场的,可委托海关监管场所经营人或查验服务单位经营人代理履行到场义务,并在查验记录上签名确认。
此外,作为“互联网+易通关”中的重要一环,今年4月,广州海关推出“互联网+加工贸易”改革举措,将“线上海关”延伸至加工贸易领域,为加工贸易企业免费提供QP系统(中国电子口岸预录入系统)办理业务,企业可直接通过软件系统向海关申报办理底账设立(变更)、外发加工、深加工结转、内销征税等6项加工贸易主要业务。
在加工贸易核批上,以往企业从委托申报到现场递单、审核通过,需要花费2~3天才能办结的业务,改革后最快仅用5分钟即可办理完成。这一改革打破传统加工贸易业务地域、时间的局限,实现足不出户随时随地“移动”办理业务,是海关进一步顺应“互联网+”潮流、简化监管手续、降低企业通关成本的又一举措。
据海关统计,2015年佛山市加工贸易实际进出口额为236.11亿美元,占佛山外贸总值的4成。“互联网+加工贸易”改革全面铺开后,佛山地区将有1000多家加工贸易企业直接受益,而通关成本的降低,也将有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
探营
列入博览会七大展区,引来华为中兴等业界巨头
“智慧城市展区”展示智能生活场景
预约挂号、个税明细、社保、车辆违章、车船票税、车险等查询,只需要通过“市民之窗”App即可24小时处理。“如果说 市民之窗 为佛山打通便民服务 最后一公里 的话,移动App的研发则让便民服务送到每位市民手中。”广东金赋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市民之窗”等自助服务平台及系列终端产品将再次登上“互联网+”博览会的舞台。
20日,位于佛山顺德的广东(潭洲)国际会展中心将举办第二届中国(广东)国际“互联网+”博览会。本届博览会将以“互联网+制造”为核心,推广应用中国制造2025、德国工业4.0、美国工业互联网先进模式。
据了解,现场将设置七大展区,包括智能家居生活展区、“互联网+”前沿技术展区、智慧城市展区、互联网金融展区、电子商务展区、创新创业展区和智能制造展区。相比去年,本届博览会规模更大、档次更高,总展示面积达到4.5万平方米,比去年增加45%。
有关工作人员介绍,截至目前,本届博览会已向超过3000家单位发出参展邀请,已确定参展的企业达613家,比上一届增长近43%。其中,智慧城市展区有43家,既有华为、中兴等国内互联网巨头,也有金赋科技、珠江开关等本土企业,将展示“互联网+大数据”、智慧城市、“互联网+”医疗、教育、旅游、交通等内容。
“这是我们第二次参加 互联网+ 博览会了,希望能借此机会,更好地探索如何为城市打造更智能、更高效、更便捷的产品,并寻求更多合适的合作伙伴。”金赋科技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互联网+城市服务”将继续往移动端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