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网络治理能力现代化实践途径
来源:光明日报 更新时间:2016-10-20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网络已成舆论发声的重要阵地、信息传播的重要平台、联系群众的新纽带、维护稳定的新战场,事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当前推进网络治理能力现代化已成为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挑战、重点内容和关键支点。 

提高政府网络治理互动透明度

    网络治理需要网络主体间的互动交流,不论是管理主体、参与主体,之间必须有一条畅通的信息公开互动渠道,并保证较高的透明度,这是一种基本的治理要求和制度约束。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曾发布《中国政府透明度指数报告(2013)》,以政府网站信息公开为视角,指出目前政府网站信息公开不足之处,包括未建政府网站、政府网站运行不稳定、信息栏目设置不合理、信息放置随意、栏目虚设等问题。

    提高政府网络治理的透明度要做到,一是加强政府网站及相关平台建设。确保各级政府网站、官方论坛、微博平台、微信平台等网络信息发布与传播平台的建设,实现与网民之间的高效、无缝对接。二是落实政府网络信息公开责任。明确政府网络信息公开的规章制度,包括主体、内容、程序、标准、奖惩等,让信息公开工作有制度可依、有程序可循、有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可找。三是保护民众参与热情。强调各级政府部门应及时、热情、准确、有效地对待民众反映的诉求、提出的问题或者是热切的期待,让民众在政府网络治理中有一种被关注、被重视的网络治理主体认同感。

增强政府网络治理整合凝聚力

    网络治理需要政府实现多元主体资源有效整合,充分发挥好网络两个舆论场的正能量,弘扬主旋律,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政府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凝心聚力。

    发挥好网络主流媒体舆论场的正引导作用。总的来说,中央政府及其组成部门的官方网站;中央的网络媒体,比如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央视网、官方论坛与微博、客户端等各大媒体网站;地方的各级政府官方网站和官方主办的网络媒体的公信力是具备的,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享有较高的信誉和权威。主流媒体舆论场要主动宣传在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取得的正能量成就,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不断建设让人民群众能够绝对信任的网络阵地。同时,主流媒体舆论场要及时、准确地应对网络负面舆情,从而实现对网络负面舆情的疏导、引导。

    发挥好网络民间舆论场的正纠错功能。政府应该主动接受民间舆论场的监督,包括各类门户网站、新闻网站、微博客、BBS、QQ、民间论坛等,积极发挥其正纠错功能。因为很多网络负面事件在民间舆论场曝光出来,不仅提出了问题,很多时候也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对政府工作的有效监督和鞭策。政府需要积极理性地认识、接受民间舆论场的帮助,广泛凝聚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正能量。

把握政府网络治理应对能力

    网络治理需要政府坚持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力度,从而避免现行管理体制中存在的多头管理、权责不明、效率不高等问题,提升政府的应对能力。

    把握好政府网络治理边界。习近平同志指出:“要抓紧制定立法规划,完善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等法律法规,依法治理网络空间,维护公民合法权益。”政府实施网络治理要加快信息网络传播法、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制定,做到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实践治理。同时,在尊重网络自由的前提下,对于网络上的舆论斗争、攻击渗透、错误思想观点等要毫不犹豫地予以批驳、制止、清理,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

    整合政府网络管理相关机构职能。目前,中央已成立了以习近平同志为组长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解决了互联网管理的顶层设计问题。在此基础上,各级政府应根据领导小组的战略部署,加快推进宣传、政法、公安、教育、科技、财政、工信、文化、新闻出版广电等部门相关职能的整合推进,确保网络运作协调高效。

    提升政府领导干部网络治理能力。各级政府应注重提升领导干部网络治理重要性的敏感度,能敏锐地认识、分析、研判、应对相关工作;应注重提升领导干部网络治理理论问题的认知度,提高其网络治理的理论储备;努力提升领导干部网络治理执行力,科学遵循程序、运用方法、准确应对,确保互联网可管可控。

提升政府网络治理技术专业性

    网络治理基于网络技术平台基础,必须不断地调整适应网络发展需要,政府迫切需要网络治理的关键技术支撑。

    加强政府内生网络技术力量支撑。建立政府网络治理监测信息系统,包括网络信息分析引擎系统、信息采集系统、信息分析系统、数据管理系统等,对经济社会核心热点、政府高度关注的网络信息进行精准监控,并保障系统的良性运转。培育网络技术专业人员队伍,包括专业网络舆情分析人员,能提供专业网络舆情分析、预测舆情走势、提供网络舆情处理意见,从专业的视角为网络舆情的应急处理、跟踪化解提供支持;专业网络技术支撑人员,为政府网络提供平台建设、日常维护、技术应急保障等工作,建成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精干队伍。

    发挥政府外部社会网络技术力量支撑。充分发挥网络信息监测社会组织的功能,弥补政府由于监测人力不足、覆盖范围有限、技术专业不够造成的能力限制,例如我国已出现了很多舆情监测社会组织,对政务舆情研究的成果大量涌现。充分发挥社会上网络技术人才和团队的力量,包括在网络信息和安全技术方面高水平的科学家、网络科技领军人才、高水平创新团队、网络舆情分析专家等,共同构筑一道强有力的网络安全与发展之墙。

    (作者单位:湖南省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