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传统农业插上信息化的翅膀?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更新时间:2016-10-28

如何让传统农业插上信息化的翅膀?

——访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卫龙宝


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制高点,今年农业部印发的《“十三五”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强调推进信息化与农业全面深度融合,信息化成为创新驱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先导力量。

没有农业信息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在学者看来,我国农业正处于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建设的并行时期,具有较强的后发优势和叠加效应,信息化对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围绕农村、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相关问题,记者采访了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卫龙宝。

农业信息化将极大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网: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传统农业将插上信息化的翅膀,国家十分重视农村信息化建设,在您看来,信息化建设对于推动农业和农村发展有何意义?

卫龙宝:首先,农业信息化将极大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智能工具运用到农业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环节和农村经济、社会、技术、生态发展的各个领域,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过程。我国农业正处于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建设的并行时期,具有较强的后发优势和叠加效应,信息化对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农业信息化有助于促进农民增收。信息化促进农业生产过程实现自动化和信息化,改造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有效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同时,通过发挥农村信息化的桥梁纽带作用,开发农产品物流配送、供需信息、交易信息等系统平台,掌握市场供需状况和价格走势,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促使农产品实现由产品向商品的转变,帮助实现产销对接,从而促进农民增收。

最后,农业信息化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从经济调节角度,有利于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民收入;从公共服务角度,有效地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比如: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与现代远程教育等手段,使优质教育资源在广大农村地区实现共享,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和扩大就业创造了条件;通过互联网建设农村疾病防控信息系统,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丰富农民文化生活,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通过乡村治理的信息化,促进基层政务公开和管理民主,从而实现农村社会的长治久安。
我国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成就显著

中国社会科学网:.当前我国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哪些成绩?与发达国家一级其他行业相比,农业信息化有较大差距,据您的观察和研究来看,当前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还面临哪些短板和挑战?

卫龙宝:我国农业信息化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近年来取得的主要成绩如下:

第一,农业信息资源建设成效显著。目前,我国已初步建成以中国农业信息网为龙头,覆盖部、省、地市、县的农业网站群。我国目前一共拥有3100多家农业网站,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80%左右的地级和40%县级农业部门都建立了局域网,80%乡镇信息服务站拥有计算机并可以实现联网。[1]同时,我国已建成一批专业性较强的农业数据库,如中国农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与有关单位研建的农业科技文献数据库,数据量已超过了35万条,并以每年5万条以上的速度递增。

第二,基础设施明显改善。行政村通宽带比例提高。通过实施通信村村通工程,截止到2014年底,我国行政村通宽带比例达到93.5%,比2012年底的87.9%增加了5.6%,农村宽带接入用户逐年增加。2012年农村居民每百户家庭计算机拥有量达到21.4台,比上年增长19.2%。同时,农村通信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改善,截止2012年底,农村每百户移动电话拥有量达到197.80部,广东、宁夏、福建、北京、陕西等省(区、市)农村家庭评价移动电话拥有量较高,每百户分别达到244.5部、242.8部、241.2部、234.9部和229.8部。

第三,农业信息技术应用逐步深入。一是农业生产逐渐智能化,如国家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和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先后启动,共筛选出310项农业物联网成果,包括148个硬件设备、80个软件系统、39个应用模式、43个市场化解决方案与典型案例。二是农业经营向网络转型,近年来,农村电商迅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产品的销售问题。三是农业管理向高效透明转变。通过实施金农工程,农业部构建了部省统一的农村电子政务应用支撑平台,很好地整合了信息资源,提高了工作效率。

当然,我国农业信息化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很多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基层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待提高。虽然我国基层的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相对于农业信息化的需求还显得明显不足。特别是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资金的匮乏,造成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薄弱,服务网络的覆盖面不宽。且服务网络大都只能覆盖到县一级用户,难以覆盖到基层农户,因而导致信息传输在县级用户和最终用户之间形成了“梗阻”现象。

第二,信息资源开发力度不足。虽然农业信息资源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但信息采集的标准化程度还较低,指标体系建设不健全,数据采集点不足、覆盖面不够,采集方法不够科学,影响了信息的准确性及权威性。数据库的利用率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缺乏对信息的深层挖掘,降低了信息的使用价值。

第三,农业信息化服务效率低下。目前,政府是我国农业信息服务的主体,农业信息主要通过各级政府部门的逐级传递来实现,但目前信息传输大多只延伸到农村乡镇,传播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并没有很好解决,农民仍无法及时收到高质量的农业信息,不利于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四,农业信息化相关人员素质不高。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了农业信息化发展的进度,直接决定了发展的水平和效果。当前,我国服务农业信息化的人才十分匮乏,信息管理、信息技术、农村信息员的人才队伍仍然难以满足基层信息服务的需求,不能及时对网络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难以为农民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且农民作为农业信息服务对的最大需求者,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对农业信息化认知度较低,难以实现利用信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水平的效果。

多措并举推动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

中国社会科学网:对于推动农村和农业信息化建设,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您有何对策性建议?

卫龙宝:对于推动农业和宏村信息化,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强化政府支持,加大农业信息化的资金和人力投入。在主要的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政府不仅是决策者和管理者,同时也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资主体之一。农业信息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其覆盖面广、受益民众多。因此,政府作为农业信息化项目的投资主体,应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进一步扩大农业信息化工程建设的规模,加大政府对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农业信息的处理和发布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第二,加强培训,提高相关人员的信息化水平。农业信息化工作涉及面广、范围大、内容散,因此农业信息化的发展需要即懂信息技术和农业技术,又善于经营的复合型人才。要加大在人才培养上的投入,推动农业信息化的普及教育,通过技术讲座、经验交流等形式,逐步培养适应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专业人才队伍。同时,加大农民的培训力度,在提高他们技能的同时,也提高他们对农业信息技术的利用能力,尤其是信息获取、判断、选择等方面的素质。

第三,推动农业信息化服务的市场化。从长远来看,若要提高农业信息化服务的效率,实现农业信息化的目标,必须走市场化的发展道路。农业信息服务机构可通过提供信息资源和提供技术服务来获得一定的经济报酬,从而提高其服务的积极性,而经济报酬的一部分可以用于扩大信息服务规模。只有通过农业信息服务的市场化,才能保证农业信息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可根据市场化发展的要求,对现有的农业信息服务机构进行调整,增强其面向市场、服务农业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