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新时期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任务和要求作了明确的规定,是整个“十一五”期间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信息化建设的纲领和指南。
十六届五中全会秉承十六大精神,“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再次成为中国最高决策层的关注点。中央对“十一五”规划《建议》中关于信息化的最新定位和表述,对于制定国家信息化战略将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将赋予信息化事业更大的历史责任和全新的发展机遇。“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将赋予信息化更大责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是“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紧迫任务。十六届五中全会将信息化提高到推进增长方式转变的高度,对信息化在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的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并且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根据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及“十一五”规划建议,未来5-10年我国信息化建设将重点把握如下几点:
1、建设要有新认识
什么是信息化,我国当前信息化水平如何,“十一五”信息化发展和“十五”之间有哪些重大的阶段性变化等等,这些都要求我们对信息化有全新的认识。只有战略上认识高,才能做到工作力度大,政策的作用周期长,项目的连续性和可持续性发展好。
当前信息化已经不仅是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对传统的改造,而且还有信息技术本身和基于信息技术所包含、所带来的知识、技术、市场模式等的扩散和创新,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经济和社会的巨大变革和重组。人类社会长期形成的其他的大量技术、知识和社会资源通过信息技术方式而获得空前的扩散、创新和丰富。
因此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十一五”信息化已经不局限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技术应用,也不再仅停留在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上,而要关注并高度重视由此带来的知识与技术扩散和自主创新。信息化的目标将更多地着眼于通过信息、知识和技术带来的社会资源重组,以及推动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和和谐发展。
2、规划要有新思路
“十一五”信息化的重心正在发生转移,我们的认识需要提高,规划也要有新思路。新的发展思路应包括:以信息技术应用、渗透、变革为主导,开发和集成各类信息、知识与技术资源;以公共服务平台为主体,抓住新机遇,推动体制创新,降低社会信息化总成本,并推动各类的经济和社会问题的解决。
具体来讲,就是要紧紧抓住信息化的重心,促进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各个环节中的应用,并由应用深化形成渗透,最终有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以信息资源开发为核心,加强基于知识和网络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依靠网络平台的开放性、服务性和社区性特征,扩大信息化的服务对象和便民内容。“十一五”期间的信息化要积极将信息化融入各项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中去,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提供有效支撑,切实解决经济结构不合理、资源消耗过大、综合竞争力不强和社会发展不均衡等问题。信息化应成为各项事业和改革的助推器、抓住战略机遇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力工具、实践科学发展、实现“两个率先”的重要举措。
3、推进要有新体制
过去由于存在规划、执行、评价和完善机制的脱节现象,信息化存在“想法不错、体制阻碍”的弊端,结果规划在实施中大打折扣。“十一五”应该形成一个科学的信息化机制,实现信息化管理体制的重大创新。一是要有一整套运行协调的管理体制。目前政府中信息化管理职能较为分散,协调难度较大。要加强信息化的协调机制建设,合并和整合涉及信息化管理部门,实现集规划、协调、管理、监管和研究于一体的强有力的信息化行政机构;二是创造一个能够充分吸纳各种力量参与信息化建设的机制。按照市场经济法则和政府指导相结合的原则,广泛吸纳国内外的资本、人才、技术和经验参与信息化建设。
4、实施要有新举措
“十一五”信息化建设的实施需要有效的保障措施。强大的执行能力和持续的贯彻是保障发展战略实施的关键。我们要结合南京自身特点,落实好政策。一是力求消除信息化政策与措施的实施阻力,实施的措施要简捷、高效、惠及全局;政策和措施要妥善处理长期与近期、政府与社会、投入与效益、信息化与信息产业、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并能够给多数企业、市民和政府本身带来明显的利益;二是要强化信息化领导机构的指导、服务和监督职能,确保信息化战略的有效实施,同时要注重典型和示范效应,加强研究和宣传工作;三是切实从行政职责上健全和加强电子政务。加强对政府部门和企业主要负责人信息化理念的灌输,提高对信息化的认知度;四是要树立信息技术是重要的公共资源意识,降低社会信息化的总成本,增强知识、信息在经济发展中的比例,促进社会自主创新,强化政府在信息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加强财政在公共项目上的投入,以及在信息资源上的整合力度。
5、项目要有新突破
继中央“十五”计划《建议》之后,“十一五”规划《建议》再次重申“三网融合”这一重大技术举措。这意味着一个重要的政策信号:国家决心打破体制壁垒,在“十一五”期间实现“三网融合”的突破。电信网、计算机网、广播电视网的融合,意味着高层业务应用的真正融合,表现为技术上趋向一致,网络层实现互联互通,业务层互相渗透和交叉,应用层使用统一的通信协议,有利于网络资源实现最大程度的共享。
“十一五”规划《建议》强调:“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虽然只是简单的一句,但对中国信息化走向却是一个极其重要而敏感的变革征兆。这意味着国家层面要下决心解决“三网融合”的问题。我国“三网融合”在技术上已经成熟,关键是要解决体制分割矛盾。虽然电信与广电分属不同的体制,但技术日新月异,产业迅速走向融合,行业壁垒已难以维系。实现“三网融合”,首先要突破现有的体制。早在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五”计划《建议》中就已提出互联网、电信网、电视网融合的战略任务,后因体制,机制以及涉及不同利益群体等因素,加之中国电信拆分,此事无疾而终。但“三网融合”被认为是信息化不可阻挡的走势,时机已经到来。“十一五”规划建议在宏观层面再次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同时,“三网融合”应该在法律层面得到进一步认同并写进《电信法》。面向业务需求进行电信、有线电视、计算机三网的融合、形成统一技术标准,打破行业垄断和部门分割、制定促进三网融合并持续发展的政策法规、建立并完善行业之间的利益协调机制,形成共赢合作局面,将优化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加快用户宽带接入的进程。
总之,信息化仍是“十一五”期间的重大战略,要站在战略高度,调动全社会积极性,提高民众的信息化素养。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促进信息化在新时期继续阔步前行。(作者单位:南京市信息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