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明确“十一五”主要任务
来源:新闻晨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十一五”时期上海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围绕形成“四个中心”基本框架的发展目标,以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为发展主线,深入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要坚持遵循科学发展规律,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坚持以科技进步为发展动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坚持转变城市发展模式,提升产业竞争力;坚持惠及广大群众的发展理念,促进城市和谐安康;坚持发挥浦东新区先行先试的作用,创新发展体制机制;坚持以办好世博会为载体,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和文明发展环境。

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积极探索特大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

  推进工业、交通、建筑和民用节能,对消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和产品实施强制性淘汰制度,新建建筑严格实施节能50%的设计标准。

  加强截污治污,2010年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0%左右。落实中心城区高污染机动车限制通行措施,2007年新车全面实施欧III排放标准,2010年全市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5年减少35%以上。全面推进吴泾工业区环境整治,2010年重点监管企业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率达到95%以上。

  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

  发展服务经济是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的必然要求,提升先进制造业水平和质量是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的重要支撑。要坚持“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坚持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发展,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生产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

  以信息化为基础,以金融业、现代物流业为重点,以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为突破口,抓住培育龙头企业和集聚专门人才两个关键,提升现代服务业的层次、规模和能级。

  着力提升先进制造业竞争力。

  信息产品制造业要强化研发设计,加快发展集成电路、新型元器件、新一代移动通信等重点产业。汽车制造业要加强自主开发,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开发和生产。装备制造业要重点发展电站成套设备、轨道交通设备等行业。

  增强自主创新,构建城市创新体系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的关键。要致力于构建城市创新体系,全面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既要抢占科技制高点,又要培育经济增长点,努力走出一条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力素质提高的持续发展之路。

  实施上海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围绕“健康、生态、高端制造、数字化”等战略需求,实现创新中药、基因工程疫苗、太阳能、平板显示、电子标签等领域关键技术的突破。2010年高技术产业自主知识产权拥有率达到30%左右。

  加快建设与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新郊区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和部署,上海要按照规划布局合理、经济实力增强、人居环境良好、人文素质提高、民主法制加强的要求,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大力推动郊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新郊区。

  不断提高城市建设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着眼于进一步增强城市集聚辐射功能,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建成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体系。着力于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切实加强城市管理,不断提升城市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着力推进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加快黄浦江越江通道建设,建成上海长江隧桥工程。

  完成中心城区400万平方米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任务,约占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现有总量的50%。

  成功举办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

  举办世博会,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重大任务。要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紧紧依靠国家有关部门和全国各省市,动员和凝聚全市力量,全力办好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

  进一步发挥浦东新区示范带动作用

  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是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的制度保障。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浦东开发开放先行先试,进一步深化改革,力争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新突破。

  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着眼于更好地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扩大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更好地服务全国,增强在扩大开放条件下加快发展的能力。

  继续实施信息化领先发展战略

  坚持发挥信息化在科教兴市中的引领带动作用,以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为重点,深入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保持上海信息化整体水平在国内的领先地位。

  加快电子商务发展,完善以电子支付、电子认证等为重点的电子商务支撑体系。深化电子政务建设,积极构建跨部门政务信息系统,让市民和企业普遍享受政府网上服务带来的便捷和实惠。加快电子社区建设,强化社区信息服务功能,方便市民更好地运用信息技术改善生活质量。2010年互联网用户普及率达到65%以上。

  加强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基础

  加强社会管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要坚持重在基层、重在整合资源、重在完善机制,形成社会管理的整体合力。

  建立适合上海特大型城市特点的人口管理新模式,保持人口规模与城市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进一步完善化解人民内部的工作机制,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引导群众通过理性合法形式表达利益要求。

  更加注重提升社会事业发展水平

  按照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更加注重社会事业发展。坚持以改革促发展,立足于确保公益、促进均衡、激发活力,全面提升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深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继续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在“十一五”期间政府财政性教育投入相当于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完善基本医疗服务体系,把政府投入的重点转向基本医疗服务、转向社区和郊区基层医疗服务。

  努力实现安居就业有保障

  就业是民生之本,保障是稳定之基。必须着眼于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把促进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和住房保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让人民群众从改革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

  进一步改善创业环境,落实优惠政策,把促进就业资金更多地向自主创业倾斜。

  更加重视解决困难群众的保障问题,综合统筹各类救助标准,完善针对性的单项救助政策,加强救助和就业联动。坚持需要与可能相结合,积极主动、分类逐步解决城镇职工老年遗属、无保障高龄老人的医疗和生活保障问题,以及未成年人等群体的医疗保障问题。

  对居住困难和生活困难的家庭,进一步扩大廉租房受益面,将“双困”家庭纳入廉租住房制度。